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临沧,临沧除汉族外还有23种少数民族。为此,2017年6月经省民教处批准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设立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基地成立后,以双语师资的培养为目标,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 稳步推进基地建设。
关键词: 边疆高校 双语师资 培养基地建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除了个别少数民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仍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在国家“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号召下,实施双语教学已成为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1]。实施双语教学,双语师资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始终围绕双语师资的培养开展“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一、定规划,培养优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
根据我省西部地区“双语”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的目标要求,参考省内、外“双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与管理的理论成果和现有语言教学硬件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基础教育教学的地域特点与特色和我校的具体实际,按照“扎根临沧、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周边”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一个符合我省西部教育未来发展需要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实际需要的基地。
进一步明确在我校设立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基地的工作目标。按照“思想政治坚定,民汉双语理论够用,专业基础牢固,教学能力合格”[2]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出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开展民汉双语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及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实现补民族教育之短板、服务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和辐射邻国民族教育、树立良好国门教育形象的建设目标。
二、立特色,明确学前佤汉双语教师培养的工作重点。
结合我校所处的区位特点,按照基地工作规划,借助我校承担基地工作的教师教育学院的优势专业,明确基地近期工作重点是,以临沧市学前民双语教育实施现状调研为基础,“以临沧为试点,以学前教育专业为试点,以佤语、拉祜语为试点”,优化师资团队,开发教育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学前民汉双语教师的培养途径。
三、强基础,四环交互共同推进民汉双语教师培养。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体制。
基地设立后,基地具体工作由教师教育学院承担。为支持教师教育学院的基地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为副主任,承担基地工作的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基地领导小组,同时在教师教育学院设立了基地办公室。对基地实行“统一领导,两级管理”,即学校与学院分层管理,充分发挥基地领导小组的宏观组织管理职能,由领导小组明确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开展督促检查,协调学院各有关部门做好思想教育、后勤保障、生活服务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基地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基地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在组织机构的有力保障下,培训基地的工作有效开展。
(二)外引内培并举,建设民汉兼通的专业师资团队。
1.组建基地师资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保障我校“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稳步发展,我们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打造了一支民汉兼通的专业师资队伍。
第一,充分调动本校现有师资资源,在校内各专业中挖掘兼通民汉双语的少数民族教师,培养我校现有的民语教师。
第二,积极从校外引进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民语专家,提升教师队伍民语能力的专业性。
第三,联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文科和小学教育理科专业,依托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保障基地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性。
2.教师民族教育理论提升
2017年11月21日,基地聘请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张诗亚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展《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专场讲座。本场讲座以“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为题,对文字发展史作了梳理,肯定了中国文字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在此基础上,从字源上解析了“族”字之本意,对民族认同的核心——语言与文字做了价值肯定。通过讲座,基地教师团队增强了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教育的认识。
3.教师民语能力提升
2017年12月,2018年6月基地聘请外聘教师临沧农村电影管理站佤语电影和配音演员到我校对基地专兼职教师开展了佤语能力提升培训。聘请的三位专家通过跟读、跟唱、认读、游戏等形式,带领参训人员认真系统地学习了佤文字母、声母、韵母和常用词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实现了预期培训目标,为基地今后的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和相关的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课程资源,为学前佤汉双语师资培养提供支持。
1.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习得实训室”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物质保障,没有课程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为此,基地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习得实训室”一间,真正支持基地人才的培养培训。
2.组织编写学前教育佤汉双语教材
围绕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全体教师编写了学前教育佤汉双语教材三部,分别是《幼儿佤汉双语教育之教学活动指导》、《幼儿佤汉双语教育之生活活动指导》、《幼儿佤汉双语教育之游戲活动指导》。为今后基地的佤汉双语教师培训做好教材的准备。
(四)实地调研,探询边疆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路径。
2017年11月19日,基地组织相关人员赴沧源调研当前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实际走访了沧源县教育局、城区幼儿园、司岗里幼儿园、勐莱幼儿园、勐角幼儿园、勐董小学附属幼儿园等多地,与相关领导和教师就当前沧源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政策、实施、问题、困难和建议展开座谈与访谈。并围绕学前佤汉双语教育发放问卷,调查当前沧源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情况、师资培养情况、教材建设情况及教师和家长的态度等。实地调研后,根据调研结论,基地成员申请并立项两项校级课题和一项厅级课题。三项已立项的校级课题均从基地的总体建设思路出发,从学前教育的角度研究佤族和拉祜族的民汉双语教育现状,以便基地今后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佤汉和拉汉双语教育人才的培养。
四、抓实效,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学前民汉双语教师培养路径。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民语课程。
从“以临沧为试点,以学前教育专业为试点,以佤语、拉祜语为试点”的角度出发,调整我校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云南少数民族教育专题》、《临沧乡土文化》、《佤语》、《拉祜语》、《缅甸语》几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民族、兴趣和就业方向进行选修,力图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
(二)开展沧源“双语”骨干教师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云南省教育厅精准扶贫2017年工作要点》,基地于2017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和2018年1月15日到1月23日实施了两期沧源“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的对象是98名沧源县乡镇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幼儿教师口语技巧、幼儿手工、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心理健康、家园沟通技巧、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的重点是沧源乡镇幼儿“双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经过培训,参训学员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训的组织和教学深受参训学员的好评。
五、结语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是一个依托边疆高校的民汉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基地,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把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做大、做好、做优,为边疆的民族教育工作输送优秀的双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究,2011(2):15.
[2]王永刚.关于“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想与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8.
基金项目:云南省学前佤汉双语师资的培养路径研究(编号:GJZ17182)。
关键词: 边疆高校 双语师资 培养基地建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除了个别少数民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仍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在国家“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号召下,实施双语教学已成为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1]。实施双语教学,双语师资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始终围绕双语师资的培养开展“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一、定规划,培养优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
根据我省西部地区“双语”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的目标要求,参考省内、外“双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与管理的理论成果和现有语言教学硬件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基础教育教学的地域特点与特色和我校的具体实际,按照“扎根临沧、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周边”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一个符合我省西部教育未来发展需要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实际需要的基地。
进一步明确在我校设立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基地的工作目标。按照“思想政治坚定,民汉双语理论够用,专业基础牢固,教学能力合格”[2]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出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开展民汉双语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及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实现补民族教育之短板、服务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和辐射邻国民族教育、树立良好国门教育形象的建设目标。
二、立特色,明确学前佤汉双语教师培养的工作重点。
结合我校所处的区位特点,按照基地工作规划,借助我校承担基地工作的教师教育学院的优势专业,明确基地近期工作重点是,以临沧市学前民双语教育实施现状调研为基础,“以临沧为试点,以学前教育专业为试点,以佤语、拉祜语为试点”,优化师资团队,开发教育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学前民汉双语教师的培养途径。
三、强基础,四环交互共同推进民汉双语教师培养。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体制。
基地设立后,基地具体工作由教师教育学院承担。为支持教师教育学院的基地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为副主任,承担基地工作的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基地领导小组,同时在教师教育学院设立了基地办公室。对基地实行“统一领导,两级管理”,即学校与学院分层管理,充分发挥基地领导小组的宏观组织管理职能,由领导小组明确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开展督促检查,协调学院各有关部门做好思想教育、后勤保障、生活服务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基地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基地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在组织机构的有力保障下,培训基地的工作有效开展。
(二)外引内培并举,建设民汉兼通的专业师资团队。
1.组建基地师资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保障我校“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稳步发展,我们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打造了一支民汉兼通的专业师资队伍。
第一,充分调动本校现有师资资源,在校内各专业中挖掘兼通民汉双语的少数民族教师,培养我校现有的民语教师。
第二,积极从校外引进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民语专家,提升教师队伍民语能力的专业性。
第三,联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文科和小学教育理科专业,依托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保障基地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性。
2.教师民族教育理论提升
2017年11月21日,基地聘请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张诗亚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展《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专场讲座。本场讲座以“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为题,对文字发展史作了梳理,肯定了中国文字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在此基础上,从字源上解析了“族”字之本意,对民族认同的核心——语言与文字做了价值肯定。通过讲座,基地教师团队增强了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教育的认识。
3.教师民语能力提升
2017年12月,2018年6月基地聘请外聘教师临沧农村电影管理站佤语电影和配音演员到我校对基地专兼职教师开展了佤语能力提升培训。聘请的三位专家通过跟读、跟唱、认读、游戏等形式,带领参训人员认真系统地学习了佤文字母、声母、韵母和常用词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实现了预期培训目标,为基地今后的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和相关的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课程资源,为学前佤汉双语师资培养提供支持。
1.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习得实训室”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物质保障,没有课程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为此,基地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习得实训室”一间,真正支持基地人才的培养培训。
2.组织编写学前教育佤汉双语教材
围绕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全体教师编写了学前教育佤汉双语教材三部,分别是《幼儿佤汉双语教育之教学活动指导》、《幼儿佤汉双语教育之生活活动指导》、《幼儿佤汉双语教育之游戲活动指导》。为今后基地的佤汉双语教师培训做好教材的准备。
(四)实地调研,探询边疆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路径。
2017年11月19日,基地组织相关人员赴沧源调研当前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实际走访了沧源县教育局、城区幼儿园、司岗里幼儿园、勐莱幼儿园、勐角幼儿园、勐董小学附属幼儿园等多地,与相关领导和教师就当前沧源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政策、实施、问题、困难和建议展开座谈与访谈。并围绕学前佤汉双语教育发放问卷,调查当前沧源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情况、师资培养情况、教材建设情况及教师和家长的态度等。实地调研后,根据调研结论,基地成员申请并立项两项校级课题和一项厅级课题。三项已立项的校级课题均从基地的总体建设思路出发,从学前教育的角度研究佤族和拉祜族的民汉双语教育现状,以便基地今后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佤汉和拉汉双语教育人才的培养。
四、抓实效,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学前民汉双语教师培养路径。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民语课程。
从“以临沧为试点,以学前教育专业为试点,以佤语、拉祜语为试点”的角度出发,调整我校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云南少数民族教育专题》、《临沧乡土文化》、《佤语》、《拉祜语》、《缅甸语》几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民族、兴趣和就业方向进行选修,力图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
(二)开展沧源“双语”骨干教师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云南省教育厅精准扶贫2017年工作要点》,基地于2017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和2018年1月15日到1月23日实施了两期沧源“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的对象是98名沧源县乡镇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幼儿教师口语技巧、幼儿手工、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心理健康、家园沟通技巧、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的重点是沧源乡镇幼儿“双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经过培训,参训学员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训的组织和教学深受参训学员的好评。
五、结语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是一个依托边疆高校的民汉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基地,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把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做大、做好、做优,为边疆的民族教育工作输送优秀的双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究,2011(2):15.
[2]王永刚.关于“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想与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8.
基金项目:云南省学前佤汉双语师资的培养路径研究(编号:GJZ1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