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来源 :党的生活·青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1102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6日——6月20日,“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深圳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青海省内14家参展单位,共计373件(套)文物精品,突出展示青海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展览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海纳百川”和“大美青海”六个部分,集中展现青海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文化。


  此次展出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向大众展示了青海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历史文物。展览每部分单列出青海与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体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多元文化所蘊含的交融信息与地域特征;青海建设与发展“国家公园省”的区位优势与举措,展现了“一带一路”中青海的深厚底蕴。一件件石器、精美的金银器、庄严肃穆的法器供器,诉说着青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展出期间,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中国时新社、凤凰新闻、网易、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青海电视台、青海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等30多家国内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线上相关信息阅读量为600余万人次,直播及宣传报道的受众超过950余万人次,话题热度突破2400余万。纪实短视频在官方新媒体上发布,首日阅读量已超3万人次。开幕式及系列讲座的线上直播活动,观看量超过55万人次,平均观看量达32万人次,实时互动留言与点赞量超过3万条(次),同频共振引发群众热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青海省博物馆围绕展览的内容,组织开展和策划了“高原上的彩虹民族——制作土族娃娃布贴画”“中国古代餐桌文明”等主题活动,举办《小山村里的彩陶王国》《河湟文化的源流及成因》等专题讲座,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群体,深入浅出地宣传青海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使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青海文化的魅力。
  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就是汇集青海省内文物精品资源,以聚合之势,突出青海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主脉络,分别展示青海历史发展及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对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展品、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详细介绍。各展示单元相辅相成,又各自成章。参展文物中,不仅有大量的史前彩陶,更有精彩的金铜佛教造像。国宝级文物铜鎏金菩萨立像一经展出,就吸引了广大观众。该尊立像来源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造像力量之大、工艺之精、体态之美、均属罕见,堪称我国古代金铜造像艺术的巅峰,也是明代永宣风格金铜造像的代表之作,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同时,配合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展览中又特别加入“大美青海”单元,专题对青海的生态地位、自然资源、秀丽风光进行宣传展示,引起了深圳观众的极大兴趣。其中,展示的摄影作品“生死对决”受到广泛关注,一度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画面中藏狐捕获旱獭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展示了自然的生存法则以及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深圳展)的成功举办,给我们以新的思考与经验借鉴。大局意识是关键。展览策划中,省文化和旅游厅上下一心,形成合力,研究部署展览筹备工作,省博物馆作为具体牵头和对接单位,立足大局,提高站位,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一定有我”的担当,积极安排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建立共享机制是保障。展览离不开文物展品,只有建立畅通有效的文物资源共享机制,汇集精品,突出特色,才能增强展示效果,进而成就精品展览。2021年3月,青海博物馆联盟成立,省博物馆作为牵头发起单位和理事单位,在展览引进、文创研发等方面主动作为,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在“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深圳展)的筹备过程中,各参展单位服从统一安排,主动配合,团结一心,合力打造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展览。开阔宣传思路是基础。此次展览筹备过程中,青海省博物馆开阔思路,通过多渠道宣传方式,为增强展览效果奠定基础。一是针对性研发生产便于携带、文化底蕴浓厚的文化创意产品,展览期间一经展出,便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青睐。二是结合展览内容,以单件/组文物为切入点,编辑活泼有趣、引人入胜的微信推文,激发广大观众的参观热情。三是广泛运用现场网络直播平台,方便广大网友通过“线上”渠道实时感受活动现场氛围,并积极参与话题互动、线上直播。四是借助当地主流新闻平台,根据当地公众信息浏览习惯,开展精准式宣传。更高平台是载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让文物“活”起来,不但要让文物“走”出去,更要让文物走向“大平台”。
  (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王冬燕
其他文献
在研究报告方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墨尔本大学等研究机构学者发表了关于提升道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导致结构失效的风险因素参数。在此基础上,以典型结构为例,研究了不同荷载工况下道路结构的模拟方法。通过对典型泄洪建筑物的参数分析,提出了新的泄洪建筑物的设计方法。
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以创新的发展视角来看待当前的民族器乐演奏教学。在充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本文
期刊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中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模式自然也引起了家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中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帮助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期刊
引言:本文是针对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三无”状态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本文先阐述了初中作文读写一体有效课堂的探索背景和意义,然后重点阐述了初中作文读写一体有效课堂的三大教学原则(专题指导原则、互动原则、形式多元化原则)和初中作文读写一体有效课堂的教学流程(精选例文、探究体验、仿格作文、升格重作)。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丰富当代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也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
期刊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被认为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制度安排,而推动农民工在流入城市落户并构建起以能力为导向的落户优先序,就成为了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然而,从政策效果看,农民工落户数量十分有限,市民化的进展比较缓慢.本文通过分析与"农民工须市民化、市民化须落户、农民工未能落户"这一悖论相关的三个认识误区,提出了准确认识农民工落户和市民化问题的新视角,并据此得出应通过一系列政策转型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结论,包括: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由异地市民化向就地市民化转变,将落户政策由有能力者优先向有意愿者优
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力度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开展中,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本文对民族声乐艺术在新时期的环境中,如何开展继承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诗歌内容和修辞的角度解读了加拿大自然诗人兰普曼“郎索尔特:一六六〇年五月”抒情叙事诗中自然风光的描述和早期定居者浴血保卫当地文化和文明的伟大英雄壮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