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领导人才成长规律只有一条——协调平衡成长规律,运用协调平衡成长规律,可以对领导人才成长过程中人才价值演变的四个阶段即自身价值、使用价值、有效价值、社会价值,作出科学的诠释。并在四个阶段中,注重协调平衡主客体关系并从中寻找领导人才成功的“奥秘”。
【关键词】领导 成长规律 主客体关系 成功“奥秘”
领导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从目标选择成才轨迹到成才速度,都很少有主动控制的可能,所以环境和机遇因素很重要。一般都不可能在逆境中成长这有别于其他人才的成长特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都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也是人不是神,都是“肉眼凡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认识的素质、能力、经验以及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都是千差万别,很不平衡的。
人才成长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都在努力探寻。人才价值说认为,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人才成长规律,其发展变化规律,只能从成才主体与客体的协调平衡关系中去探索。因此,国内著名的人才学和领导科学家王元瑞指出,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只有一条,即协调平衡成才规律。参见《领导人才学概论》第54—5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所谓协调平衡成才规律是指人才主体在成才实践中,必须不断地选择有效的方式,积极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两者将终保持适度的“平衡”状态,从而确保自己的人才价值迅速“增值”,并能得到充分的“显示”,以获得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常见的成才规律。这种通过协调平衡成才主体与客体之间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关系,最终获得创造成功,创造成功的成才规律,深刻反映了成才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有普遍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特点,因而对成才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看出这规律与马克思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脉相承的。
运用协调平衡成才规律,我们可以对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人才价值演变的四个阶段从自身身价值,使用价值,有效价值,直至社会价值,做出进一步的科学诠释。
(一)自身价值——在积累中增值
持有较高的自身价值(德才素质),是各类人才(包括领导人才)成长的基础。在这一发展阶段,成才主体必须使自身的天资优势(包括先天的遗传优势和后天的积累优势)与客体的投入优势、影响优势通过有效的协调,保持适度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成才主体既要充分利用,接受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又不能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既要被动地适应环境,屈从环境,又要主动地改变环境,选择环境:既要使自身价值得到飞速提高,又必须使这种提高在运行方向和质量的变化上保持在客体能够接受和容忍的“度”之内。
毛泽东同志的天资优势是无用质疑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扎根工厂对农民工人进行革命教育宣传工作,了解中国国情,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壮大力量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使自己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早期中共领导人。他既在选择环境改变环境中使自身价值得到飞速提高,又使这种提高在运行方向和质量的变化上保持客体能够接受和容忍的“度”之内。
总之唯有通过及时地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尽力在不平衡(对立)中求“平衡”(统一),成才主体才能比较顺利地积累成才因子,使自身价值(德才素质)明显增值,从而具备成才的坚实基础。
(二)使用价值——在输出中增值
将一定的自身价值,通过有效的方式输送出来,这就“显示”了人才主体的使用价值,这种输出行为就叫“做功”。做功是人才成长的第二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成才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微妙关系:一方面,要看成才主体是否愿意为客体输出价值(做功):另一方面,又要看成才客体是否同意让主体为自己输出价值(做功)。这两个决定因素都是未知数、可变量。作为成才主体的一方,必须采取积极姿态,尽力协调与客体的关系,既要主动适应客体的需要,又不能无原则屈从,以至磨灭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既要充分利用客体的积极因素,又要通过必要的努力,乃至斗争,设法削弱和消除客体的消极因素,直到重新选择有利于自己输出价值的新的客体。
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八七”会议后,按照党的指示,深入广西白色地区进行革命宣传,排除风险,克服困难,成功发动白色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1975年第二次复出的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面对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为后来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中国人民的拥护。1977年第三次复出,他面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束缚,妥善巧妙地处理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以政治家的智慧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冲破了禁区,为文革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和后来的改革开放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扫清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成为第二代中共领导人的核心奠定基础。邓小平通过努力斗争,削弱和消除客体的消极因素,选择了有利于自己输出价值的新的客体。
总之,通过协调平衡,使成才主体能够积极输出价值,使成才客体能够允许主体输出价值,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和谐融洽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中,人才的使用价值,最终得以在不断输出中增值。
(三)有效价值——在成功中增值
人才与非人才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人才具有较高的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还在于人才具有较高的有效价值——通过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提高成功率),做出有益功,而不是无益功,甚至是有害功。在价值输出过程中,成才主体与客体之间,又呈现出一种新的微妙关系:一方面,成才主体力图寻找到一种最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尽量输出自己最具有优势(特长)的那一部分价值;另一方面,成才客体又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影响和制约成才主体的价值输出,并对价值输出方式产生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有效价值一通过保持较高的成功率来提高价值输出的有效性,成才主体既要尽量满足客体的合理“需要”,以获取有力支持,又要设法避开客体的不合理“需要”,以挣脱它的粗暴干扰:既要根据主体需要尽量输出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部分价值,又要根据客体需要被迫输出自己不具优势的另一部分价值:既要通过调节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尽力找到一种最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又要不断调整主体外部(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尽力维持这种最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总之,在这些极为复杂的事物联系中,人才必须十分审慎地协调主体与客体的微妙关系,尽力利用客体的积极因素,巧妙避开客体的消极因素,使主客体之间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的“平衡”状况,从而确保自己的有效价值,在不断成功中明显增值。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之前是受到排挤的,直到遵义会议召开才逐步恢复他在中央红军领导人的地位。由于王明左的思想给中国工农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而毛泽东同志成功领导四渡赤水,使他在中共党内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威望逐渐提升,从而确保他的有效价值在不断成功中明显增值。
(四)存在价值——在认可中增值
领导人才的有效价值必须适应客体的需要,得到客体的认可,才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社会价值)。这里说的客体,主要是指成才主体所依附的大、中、小环境,其中包括上级领导,周围群众和整个社会。为了更好地适应客体的需要,最终获得客体的认可,成才主体必须不断协调与客体的依附关系,尽力找到自己在客观环境中最适合最有利的“位置”。当旧有的“位置”不利于“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即主客体关系“失衡”)时,成才主体应该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或者“修补”原来的主客体关系,或者重新寻找合适的“位置”以建立起新的主客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使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适应客体的需要,获得客体认可中增值。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改革领导体制,提出按“四化”(政治化、革命化、年青化、专业化)方针培养干部,数以万计的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而竞聘制是选拔培养干部的主要形式,要成为中青年领导人才,必须使自己的存在价值适应客体的需要,获得客体认可中增值。
以上四种价值演变关系,基本上反映了一切人才(包括领导人才)成才过程的四个发展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成才主体必须遵循协调平衡律,尽力保持主客体之间良好的“平衡”关系,有效防止和避免主客体关系的“失衡”。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成才主体具有较高领导人才价值,并使这种较高的人才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示”和“认可”。
这就是一切人才,包括领导人才获得事业上成功的“奥秘”。协调平衡律科学地反映了成才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效应,其成才发展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这种处于最佳平衡状态的价值积累和价值输出模式,不仅符合人才个体成才规律,而且也符合人才群体成长规律:不仅符合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各类人才的一般成长规律,而且也符合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某些人才的特殊成长规律。特别是领导人才成才规律。在上述发展模式中,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推迟、乃至阻碍人才主体的健康成长,这就是协调平衡律给各级领导者尤其是立志成才的广大中、青年领导者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领导 成长规律 主客体关系 成功“奥秘”
领导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从目标选择成才轨迹到成才速度,都很少有主动控制的可能,所以环境和机遇因素很重要。一般都不可能在逆境中成长这有别于其他人才的成长特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都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也是人不是神,都是“肉眼凡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认识的素质、能力、经验以及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都是千差万别,很不平衡的。
人才成长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都在努力探寻。人才价值说认为,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人才成长规律,其发展变化规律,只能从成才主体与客体的协调平衡关系中去探索。因此,国内著名的人才学和领导科学家王元瑞指出,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只有一条,即协调平衡成才规律。参见《领导人才学概论》第54—5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所谓协调平衡成才规律是指人才主体在成才实践中,必须不断地选择有效的方式,积极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两者将终保持适度的“平衡”状态,从而确保自己的人才价值迅速“增值”,并能得到充分的“显示”,以获得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常见的成才规律。这种通过协调平衡成才主体与客体之间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关系,最终获得创造成功,创造成功的成才规律,深刻反映了成才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有普遍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特点,因而对成才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看出这规律与马克思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脉相承的。
运用协调平衡成才规律,我们可以对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人才价值演变的四个阶段从自身身价值,使用价值,有效价值,直至社会价值,做出进一步的科学诠释。
(一)自身价值——在积累中增值
持有较高的自身价值(德才素质),是各类人才(包括领导人才)成长的基础。在这一发展阶段,成才主体必须使自身的天资优势(包括先天的遗传优势和后天的积累优势)与客体的投入优势、影响优势通过有效的协调,保持适度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成才主体既要充分利用,接受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又不能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既要被动地适应环境,屈从环境,又要主动地改变环境,选择环境:既要使自身价值得到飞速提高,又必须使这种提高在运行方向和质量的变化上保持在客体能够接受和容忍的“度”之内。
毛泽东同志的天资优势是无用质疑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扎根工厂对农民工人进行革命教育宣传工作,了解中国国情,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壮大力量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使自己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早期中共领导人。他既在选择环境改变环境中使自身价值得到飞速提高,又使这种提高在运行方向和质量的变化上保持客体能够接受和容忍的“度”之内。
总之唯有通过及时地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尽力在不平衡(对立)中求“平衡”(统一),成才主体才能比较顺利地积累成才因子,使自身价值(德才素质)明显增值,从而具备成才的坚实基础。
(二)使用价值——在输出中增值
将一定的自身价值,通过有效的方式输送出来,这就“显示”了人才主体的使用价值,这种输出行为就叫“做功”。做功是人才成长的第二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成才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微妙关系:一方面,要看成才主体是否愿意为客体输出价值(做功):另一方面,又要看成才客体是否同意让主体为自己输出价值(做功)。这两个决定因素都是未知数、可变量。作为成才主体的一方,必须采取积极姿态,尽力协调与客体的关系,既要主动适应客体的需要,又不能无原则屈从,以至磨灭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既要充分利用客体的积极因素,又要通过必要的努力,乃至斗争,设法削弱和消除客体的消极因素,直到重新选择有利于自己输出价值的新的客体。
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八七”会议后,按照党的指示,深入广西白色地区进行革命宣传,排除风险,克服困难,成功发动白色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1975年第二次复出的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面对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为后来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中国人民的拥护。1977年第三次复出,他面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束缚,妥善巧妙地处理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以政治家的智慧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冲破了禁区,为文革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和后来的改革开放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扫清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成为第二代中共领导人的核心奠定基础。邓小平通过努力斗争,削弱和消除客体的消极因素,选择了有利于自己输出价值的新的客体。
总之,通过协调平衡,使成才主体能够积极输出价值,使成才客体能够允许主体输出价值,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和谐融洽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中,人才的使用价值,最终得以在不断输出中增值。
(三)有效价值——在成功中增值
人才与非人才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人才具有较高的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还在于人才具有较高的有效价值——通过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提高成功率),做出有益功,而不是无益功,甚至是有害功。在价值输出过程中,成才主体与客体之间,又呈现出一种新的微妙关系:一方面,成才主体力图寻找到一种最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尽量输出自己最具有优势(特长)的那一部分价值;另一方面,成才客体又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影响和制约成才主体的价值输出,并对价值输出方式产生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有效价值一通过保持较高的成功率来提高价值输出的有效性,成才主体既要尽量满足客体的合理“需要”,以获取有力支持,又要设法避开客体的不合理“需要”,以挣脱它的粗暴干扰:既要根据主体需要尽量输出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部分价值,又要根据客体需要被迫输出自己不具优势的另一部分价值:既要通过调节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尽力找到一种最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又要不断调整主体外部(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尽力维持这种最有效的价值输出方式。总之,在这些极为复杂的事物联系中,人才必须十分审慎地协调主体与客体的微妙关系,尽力利用客体的积极因素,巧妙避开客体的消极因素,使主客体之间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的“平衡”状况,从而确保自己的有效价值,在不断成功中明显增值。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之前是受到排挤的,直到遵义会议召开才逐步恢复他在中央红军领导人的地位。由于王明左的思想给中国工农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而毛泽东同志成功领导四渡赤水,使他在中共党内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威望逐渐提升,从而确保他的有效价值在不断成功中明显增值。
(四)存在价值——在认可中增值
领导人才的有效价值必须适应客体的需要,得到客体的认可,才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社会价值)。这里说的客体,主要是指成才主体所依附的大、中、小环境,其中包括上级领导,周围群众和整个社会。为了更好地适应客体的需要,最终获得客体的认可,成才主体必须不断协调与客体的依附关系,尽力找到自己在客观环境中最适合最有利的“位置”。当旧有的“位置”不利于“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即主客体关系“失衡”)时,成才主体应该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或者“修补”原来的主客体关系,或者重新寻找合适的“位置”以建立起新的主客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使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适应客体的需要,获得客体认可中增值。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改革领导体制,提出按“四化”(政治化、革命化、年青化、专业化)方针培养干部,数以万计的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而竞聘制是选拔培养干部的主要形式,要成为中青年领导人才,必须使自己的存在价值适应客体的需要,获得客体认可中增值。
以上四种价值演变关系,基本上反映了一切人才(包括领导人才)成才过程的四个发展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成才主体必须遵循协调平衡律,尽力保持主客体之间良好的“平衡”关系,有效防止和避免主客体关系的“失衡”。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成才主体具有较高领导人才价值,并使这种较高的人才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示”和“认可”。
这就是一切人才,包括领导人才获得事业上成功的“奥秘”。协调平衡律科学地反映了成才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效应,其成才发展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这种处于最佳平衡状态的价值积累和价值输出模式,不仅符合人才个体成才规律,而且也符合人才群体成长规律:不仅符合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各类人才的一般成长规律,而且也符合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某些人才的特殊成长规律。特别是领导人才成才规律。在上述发展模式中,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推迟、乃至阻碍人才主体的健康成长,这就是协调平衡律给各级领导者尤其是立志成才的广大中、青年领导者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