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玉米的食缘与时代魔变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子的食缘与时代魔变
  提起麦子呀,人类的食缘与变化,我的感情就比较复杂,容易冲动、难以言说,只好先借用人们吃饭艰难时所骂的一句粗话,狗日的麦子!前天大众怎么劳作也难以吃上麦面的心酸与艰难,昨日人们刚刚吃饱饭的庆幸与高兴,今天众人吃什么最安全最营养最健康?如浮雕一般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麦子是我们祖先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岁月寻寻觅觅到的人类可以糊口的食物。在曲曲折折的山区、丘陵纵横之间、广袤土地上进行辛勤而智慧地耕种试验,曾种植过谷子、薯类、豆类、玉米、麦子等多种作物,以图解决好人们饮食吃饭问题,在中外粮食碰撞交流耕种中终于认识到,其它在阳光雨露眷顾下生长的农作物均是粗粮,可提供给人们身体蛋白质热量比较有限,是人们饮食的辅佐、搭配、调剂、护佑,唯有麦子这种在阳光雨露哺育下生长的作物,提供给人们众多且质量优异的蛋白质热量,是这块大地上可供人们吃喝最可宝贵的细粮,是人们饮食的主帅、核心、精灵、福运。
  我老家在关中农村腹地,这里人们生活过日子,从来就是每天早晚有麦面白馒头吃,包谷糁子稀饭喝,一碟酸菜或咸菜,好点儿有一碟子油炒菜和一盘肉炒菜,就是最大的幸福;中午饭能够有一大老碗油泼辣子热擀面条,放上丁点绿菜或肉菜,痛痛快快吞下肚子,就会感到幸福无比,常常吃得人满面红光,大汗淋淋,汗渍粘衣,喜气洋洋,神仙如此,痛快淋漓,其他饭菜似乎都没有这一老碗面条吃得舒服、带劲、解馋。
  中国腹地关中平原,自古帝王都,周秦汉唐时期曾经是“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富庶宝地,四周山河壮丽,中部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水源充沛;人们说天子脚下好生活,只要人们勤劳肯干,就有收益有收获,夏天种玉米,秋季种麦子,也曾间种些稻谷豆子之类作物,对于饮食男女人们来说,饮食应该少忧无虞,但是一直被人们视为天下第一大事———吃饭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煎熬着大众;不少朝代年代还多灾多难,为什么这漂亮山水之间的肥沃土地,人们想吃饱麦面馒头面条,犹如登天一般艰难,有包谷面搅团鱼鱼能够吃饱就十分满足了,今日似乎这个问题有所解决,但仍有诸多疑难问题,值得我们思索与探讨,以求得有效正确答卷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是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清楚地记得我两三岁大的时候,家里就没有什么好吃的,那天爸爸妈妈是出外所谓大炼钢铁去了,我年迈的婆婆(即奶奶),中午回避着他们在家里瓮底子扫出了一丁点麦面粉,给我揉了鸡蛋大一团面,然后在案板上擀了手心大一块面条,刚下到锅里,妈妈从工地回来了,人也显得有些筋疲力尽,她朝着锅里看了一下,好像要吃我的饭,我就马上蒙昧自私大声地喊:“我婆给我弄了一点好吃的,鬼就回来了,想吃我的面条。”妈妈没有埋怨我的幼稚可笑,默默地给自己和家人做了些简单的包谷面搅团,重体力劳动吃那般饭食缺少营养呀,但是有什么办法,粮食短缺呀,至今我都记得我吃那顿面条,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瞬间就把那小碗饭填到肚子里去了,还把碗沿残羹剩汁舔得干干净净。
  我的弟弟出生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他三四岁时候,人们才从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中缓过劲来,人们的饮食,还是以粗粮玉米面为主,我们每天早晚饭还是玉米糁子、粑粑馍,那天父母不知为什么,要疼爱一下弟弟,在锅里蒸了一笼粑粑馍,蒸了一斤麦面粉白馍,叫弟弟吃,给饥饿的他增一点营养,他几乎是狼吞虎咽,一頓竟然把那一长列的四五个白面馍给吃光了,全家人看得瞠目结舌。
  农村出身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提动篮子,上学之余我们就要拿上小铲子,到麦子地里去挖野菜野草,这是学生时代生活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常常约上三五个小同伴,提上篮子或担笼,在地里寻觅着野菜或野草,什么麦屏菜、弯弯勺、拉架架、荠荠菜、米蒿蒿、胖瓜喽等等,全要挖采下来;尤其在粮食短缺的年代,麦屏菜能生吃,我们常常一挖下来,用手把菜上泥土简单地一清除,就送进嘴里咀嚼吃了。我们感到寂寞了,偶尔也会在地里挖个小坑,大家站在远处横线外,用铁陀或瓦片玩具往那个坑里仍,看谁能够准确地扔了进去,就会赢得那大家每人都贡献出来的一点野菜。青青麦田里,我们还稚气地探讨大地生物问题,为什么人们每年秋冬季节只是给大地播下了麦种,没有播撒什么野菜野草种子,而她们却每年都能够应着季节召唤,在土壤里与麦子一起伴生,愉快地生根发芽成长,似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食物,是农村人那些年最宝贵的蔬菜资源,特别在大饥荒年代是人们的救命宝物,大地田野真正是太神秘神奇了,以至后来我们中学学习生物、化学,才理解了其中部分奥秘。我们更多还是山南海北地聊天,讲国家世界新见闻,科学逸闻趣事,大家最爱讲爱听的还是各种故事,如战斗英雄故事、反特秘密故事、神仙鬼怪故事等等。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就能够初步看得懂长篇小说,常常给小朋友讲那其中战斗的有趣故事,我们说着讲着就感到兴奋、激动,有时忘记了干活,忘记了吃饭,回到了家里,就会受到家长的训斥。
  我经过中学学习,欣喜地知晓,麦子是从西亚传到东方大地的,又经过千百万年人类的反复培育和挑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成为大家的主要食物来源。在中国的北方,麦田一年生长周期需要七八个月,麦种在秋季播下之后,出了幼苗,到了冬天,它是蛰伏期潜质生长,人们就要把家里茅房和猪圈的粪肥,送到地里给它盖上被子,提供滋润营养,经过一个冬天酝酿生息;天上偶尔下一场秋雨或冬雪,它就能够顺利滋长,(不像玉米,几乎每年都让人辛苦地多次灌溉浇水,才能够有效生长,)偶尔要是天气有些干旱,一般只是冬天或初春给幼苗灌溉一次水就可以顺利成长了;每年清明节前后,随着雨露的滋润和呼唤,就开始蓄势而动,迅速向上拔节,愉快的成长了。这时,麦田里的麦屏菜也长大了开花结果了,我们就常常在麦田里寻找那一串红似的麦屏花,采摘吃吃,那是一种十分香甜的花果,可惜这些年,我们在农村的麦田里看不到这种野菜的花果了,有人说是农药使用太多,把这种野菜的种子给杀死了。每年到了农历的四月公历的五月,麦子就开始扬花结果了,那嫩嫩的花穗,绽放出米粒般大小的花蕊,随着春风的荡漾,互相交换着传授花粉,内蕴着果实,人们看到麦子的健康成长,就知道今年就会有个好收成。   那时每到麦子成熟收获季节,人们就十分高兴,最少能够跟着碌轴过个年,人们打下了新粮食,就匆匆地磨面改善一下生活,吃上几顿可贵的擀面条。因此,人们收获就十分重视和认真,我在少年和小青年时代,就是在农村度过的,每到收获季节,少年时学校就会放忙假,叫我们跟着家长辅助收获麦子,大人割麦子,我们就提着篮子,在收获过的麦田里,捡拾遗落下的麦穗,一晌一般可以捡拾上一大篮子,送到生产队打麦场里,用秤一秤按数量给记工分;人长大一些了,就要学会用镰刀割麦子,那是一种相当繁重的体力活,艳阳的照射下,人们割麦子挥汗如雨,每晌都劳动得人筋疲力尽腰酸腿疼,但是大家心里高兴,有麦面粉人们能够吃几顿好饭了,然后,还要组织劳力,及时用架子车把麦子拉运到队里大场上去;早期碾场,是用牛马骡驴等,后来用电动碌轴碾场打麦子,中间热门还要反复翻转麦草场,让电碌轴反复碾轧,最后是除掉了麦草,留下了麦粒和糠麸子,人们就利用风力把麦子与麸子扬起来,那叫跟风扬长,把麦子从与糠皮中翻扬出纯麦粒来,就是大众高兴的收获麦子了。
  据历史记载,中国传统经济社会,人们的吃喝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大家常常缺吃少穿,人口也繁殖不胜,就是旧社会地主富农家庭人的日子也吃得不怎么样,每天能够有玉米面与麦子面两搅的馒头吃,就算是好的日月了,何况大多数穷人家的日子,多数时间都是日子过得比较恓惶,缺吃少穿,忧愁无限;我曾探讨过这一问题,旧社会这里不少土地是荒凉的盐碱地,也没有什么科学改造的方式方法,每亩地一年能够打上二三百粮食,就算是最好收成,人们吃饭也多是玉米面,因为玉米生长周期短,产量较高,麦子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解放后,人们深翻土地,精耕细作,注意积肥,正常年景麦子收入可以打到了每亩地能够收获四五百斤粮食,基本能够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是年代,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不正常,什么阶级斗争为纲,人们常常打派仗,什么支持左派,打倒右派,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工业上造不出什么好一些的化肥,农业上也缺少了些农家肥,人们经常工作就是开会,今天批斗地富反坏右还有些坏心思,明天批斗干部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认真作务庄稼了,出工不出力,瞎混生产队的工分,我们那里原来的有些偏重盐碱土地,就显出了贫瘠荒芜,麦子等庄稼你亏待它了,它就会反抗,给你不好好生长。解放后积极改良土地,每季麦子风调雨顺的年月,但每亩地这时却减产掉落到每亩打上三四百斤粮食。人们每年给公家交过公粮购粮之后,就剩下没有多少吃的粮食了,农家人平时干活,中午还能够吃上一两碗汤汤水水面条,就是满足,就是幸福,但是这时大多数时间,人们吃不上面条了,有些糊弄肚子搅团,能够吃饱就算是很不错的日子了,若干年在关中这么丰腴土地上,竟让不少村子里都有人外出拉着讨饭棍,走村串户挨门乞讨,我的一位小伙伴,就曾外出村讨饭,还有一位曾是大家闺秀的邻居大娘,那时常年外出讨饭,为糊口吃饭呀,人们流尽了眼泪。
  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国策,农村土地实行了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城市工商业及第三产业也逐步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没有多少年中国经济社会就出现了魔术般变化,特别是中国多少代人梦想要吃饱饭的难题,没有想到胜利地给解决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人分田到户之后种植庄稼,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种植收割方式方法似乎都有;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农村就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人们用上了大型机械种植麦子等作物,灌溉浇水、除草杀虫;用大型机械收割麦子,不用人们汗流浃背挥动镰刀收割麦子了,也不用碌轴碾大场了,大型收割机在大田里收割过后麦粒都脱出来了,装好口袋麦拉回家里晾晒几天就可以了,一下子把人们从传统简单繁重的劳役中解放出来了,人们亦工亦农,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二十一世纪到来,农村土地不缺化肥了,不缺农药了,人们却不注重积累并施农家肥了,人们为了多打粮食,给土地就多多施化肥,多多撒农药,虽然每年粮食大丰收,每亩土地少则能够打到800斤左右粮食,多则能够打到一千多斤粮食,但是土地却是日益污染严重,土质板结较多,庄稼也发生了一些怪病,麦子质量明显下降了,人们吃饭感觉到馨香味不够了,粮食质量出现了问题。人们警惕了,要解决问题,农村不少地方就注意科学种田,大家叫来技术员指导,给土地搞土壤测量,看每块土地土壤,怎么样治理土地污染问题,种植什么品种粮食才好,撒什么肥料合适,用什么农药为上等等,这是觉醒、是发展、是进步,值得提倡,广泛推广,绿色前行。
  现在几乎农村每年粮食都是丰收年,过去人们每天饮食以粗粮玉米为主,现在是以细粮麦面为主,早晚饭是麦面蒸馍,加上玉米或大米稀饭,北方大多家庭中午饭是麦面粉擀面。过去人们即使吃面条大多数时间是汤水面条,如今人们变着法子吃不同的擀面条,如旗花面、麻食面、拉条子、拨刀面、菠菜面、饺子面等,大约有七八十種不同做法和花样,过去吃饭基本没有肉食,现在各种肉菜拌面,是普遍现象,就是人们怕肉食吃多了,劳动强度小了,造成身体脂肪堆积,致使人体患上所谓富贵的疾病,就非常注意饮食的科学健康了。
  现在,不少乡亲看到我回家里讨问:土地要多打粮食,要怎么样进一步积极改造土壤,绿色种植,甚至利用自动喷灌系统浇水,每亩地既能够打到一两千斤麦子,又有质量保证?最近老乡们听说,西方有些国家已经搞立体大棚现代农业,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那样,搞上玻璃大棚立体高效农业,不断提高效率,向先进国家看齐呢?我说作务庄稼,本人农业是外行,而要多多向内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请教,积极学习钻研科学问题,努力用农家肥或有机肥改造土壤,也可以采用轮耕休作的办法等,以真正提高土地的单位出产效率,数量质量效益才能够双提升;那种现代自动喷灌,绿色种植,那要根据国力财力而为,至于要搞现代立体玻璃大棚农业,那是世界上先进国家现代最前卫做法,甚至使用滴灌施有机肥,将来一亩土地能够收成2000斤以上麦子也不是梦想。
  现代农村人机械化作务庄稼,把人们从繁重奴役中解放出来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每年麦子大丰收,不少人口袋有钱了,讲究吃穿玩乐了,不少家庭都有了小汽车,生活质量提高了,可喜可贺;可是有人沉迷于吃喝酒场,有些人沉迷于麻将赌场,有些人沉迷于风月风流场,走失人生浪费人生,不知自己要向哪里去?我说大家的吃喝物质文明初步解决了,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现在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我们更要注重看书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对待人生,人来到世界上不是光享受吃喝穿用的,醉生梦死的人生是不会长久的,要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要据自我特长有所不为有所为,积极努力争取给这个世界上贡献一点有益的东西,当然,我也要享受人生,可以适当地外出旅游,看看天下世界大好河山,也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怎么过得更有意义,怎么样过好更有质量的生活?!
其他文献
王成祥的长篇小说《黑与红》就要付梓出版了,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也是中国煤矿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品是直接表现煤矿工人生存、生活状态的现实主义题材。里里外外浸润着劳动者的汗水,荡漾着浓郁的煤香。正能量,原汁味,有故事,符合大众读者特别是煤矿读者的口味,也符合接地气讴歌劳动者的新时代要求。我对此表示衷心祝贺。  乍看书名《黑与红》,感觉眼熟,因为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叫《红与黑》,
期刊
毗卢之境  山里还有更深的山。每一条小路  写满暗喻,有缘之人  都可能接近传说中的神仙  风带着隐语扑面而来。清凉阵阵  衡山神秘而辽阔。蝉鸣激越  这些高处的歌者,永远清一色的梵音  “一切终成过往。勿如放下”  石头般慢慢长大的树,寂寥  如星辰。从不知道生死、轮回的  晨昏和尘世间四季起伏  南岳雨夜  夜的海,深不可测。可是它究竟有多深  不断爬升的七十二峰,始终没有浮出水面  风,缓缓
期刊
尊敬的关中牛副主席,主持人李文君女士,各位老师和朋友:  大家好!  我是《陕西文学》杂志主编张铖,今晚我和本刊副主编李印功一起,很高兴参与渭南小说界平台———探讨《陕西文学》杂志所发表的两篇小说,对朋友们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深表感谢。文学的力量,使我们消除分歧,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在这神圣的殿堂里,除去喧嚣,滤清尘埃,蓬勃心智。这是文学人的盛宴!  《陕西文学》杂志,由陕西省高校系统主办,创刊八年
期刊
家门口的老槐树  一九七九年,是祖父的春天。他老人家终于安置好了一切,心里格外高兴,发电报说要接家里人去白银团聚,家里老老少少都放了心,和过年一样的兴高采烈。但从春天,一直准备到夏日里,祖父电报都催促几次了,家里人还是迟迟没有动身。一方面,大家舍不得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如今,就要离开了,每个人心里都是依依不舍。家里人多,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离开,最后决定,祖母带三叔三婶、大伯家的二姐
期刊
陆游的呢喃  其实,我和你只有一阙词的距离。  婉儿,如果说相遇只是一种奢望,如果说命里注定我们缘轻如此,婉儿,我想说,我和你只有一阙词的距离……  我们不要说来生,就说这辈子,我就不应该和你邂逅于此,更不该吟出千古愁肠,让人溃堤的思念淹没沈园!但是,我无悔,无悔今生遇见你,你病中的呻吟,是我无法用词汇表达的疼,就连你微微的喘息在我看来都是字字珠玑。  我不知道,红尘中还有多少人,多少情爱,与我们
期刊
【本刊讯】5月1 7日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会与《陕西文學》合作办刊签字仪式在《陕西煤炭》编辑部举行。  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薛跃,陕西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陕西文学》杂志社社长刘路,《陕西文学》杂志总监冯光,《陕西文学》主编张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舒敏,陕西能化作协主席王成祥,副主席张春喜、杨智华,秘书长谈美娜出席签字仪式,双方还就合作办刊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事宜,进行了坦诚交流。  宗
期刊
用文艺表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尤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旨归。陕西省“国税文学”的征文,有意识地将行业工作和生活,与文学嫁接,用文学去体现某一行业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用文学去传达某个行业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走向。其实,类似的做法,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军旅文学”等以特定的文学题材为对象的写作,可说是类似做法的成功先例。  通读“国税文学”征文中的小说、散文、随笔、纪实与诗歌作品,我们能够获得一个
期刊
1  我和林冲是因为惺惺相惜,后来走到一起的。  那年,我和那个卖肉的之间发生的事,也许大家都知道吧。在渭州街头,我碰到小旋风柴进,以及名头很大、没甚本事的李忠。说实话,李忠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光环下,混吃混喝。我们三个到酒楼吃酒,听到老金家女儿哭哭啼啼,原来,她莫名其妙地成了郑屠的小三,又没有得到郑屠的偷偷照顾。后来,被郑屠泼辣的原配发现了,这女人向金氏索要一笔精神补偿费,郑屠这厮居然默许了恶婆娘的
期刊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4日)讨论张建伟发在《华文月刊》上的两篇小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一、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二、一个编辑面对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时一般应持的态度;三、关于小说的世界或者小说描写生活的境界。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  现在大陆写作者,包括网络写作,数以千万计,这还是保守说法,真实的情况可能要以亿计。就给纸质媒体投
期刊
重走马栏  马栏是我知道的除了我们村名外的第一个地名。  儿时的一天,奶奶烙了好多的锅盔馍,说是给爷爷去马栏割条子准备的干粮。什么是割条子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只馋那焦黄酥脆香飘四溢的一摞锅盔馍。奶奶见我爬在灶边小手指在新出锅的锅盔馍上扣着问东问西不肯离去,便切了一小块递给我说:小孩不宜吃锅盔,崩掉门牙变成豁齿说话泄气长大找不到媳妇,赶快去外面玩去。我才不管长大的事哩,先过了嘴瘾再说。  爷爷背了奶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