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约7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发病/死亡率的相对风险随血压升高而显著增加。日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12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风险管理项目”相继在多个城市启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使用具有明确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症的降压药物,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治疗方案,提升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降压治疗的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计划对我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将覆盖全国各大城市100多家医院的1万多名病例,进一步了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等,从而将高血压患者按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进行分层,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国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给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风险更多重视和关注。
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仅仅依靠单纯的降压已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应该采取“降压护心”的优化治疗方案,在降压达标的同时对心血管风险进行管理。据PURE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使用ACEI或ARB者仅8.6%。对医生来说,要遵循指南,改变诊疗习惯和处方行为;对患者来说,应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就医行为。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有效干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在进行风险管理的降压药物选择上,替米沙坦除了具有24小时强效降压作用外,还是目前被中国SFDA批准的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证的ARB类药物。
目前,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认知仍较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率也不高,一些医患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采取管理,其结果是患者虽然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不但要注意患者降压,同时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人群进行治疗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并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类药物,通过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方案,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实现“降压护心”的双重保护。
医生在整个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基石和灯塔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风险认識需从医生队伍做起,医生需要遵循指南、充分考虑各项危险因素、改变诊疗习惯和处方行为,并引导患者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注,而患者也需要充分配合和协助医师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继光教授介绍——
一项在全国三级医院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20.1%合并有冠心病,同时冠心病患者也常合并有高血压,血压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致使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次提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然而,目前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认知仍较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率也不高。2012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风险管理项目将在全国20个城市的1万名心血管医生中开展巡讲和培训,北京地区将会有近千名心血管医生参与,项目还计划对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现状进行调查以及组织相关的患者教育活动。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这样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并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类药物,通过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方案,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实现“降压护心”的双重保护。
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冷热温差时大极易发生血压反常的波动,冬季气温骤变容易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不要起得太早,有晨练习惯的患者,更需要注意室内外温度的差异,以免温度的变化引起不适。最好每天都测量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需要把保暖放在首位。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应为130/80mmHg以下。不过,如果血压降得过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降压一定要慢慢降,不可操之过急。一日一次的强效降压药可提供24小时持续而平稳的血压控制,对减少重要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有较好的效果。
随着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临床试验证据增多,可以通过使用具有明确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证的降压药物,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治疗方案,提升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降压治疗的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认为——
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这样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并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类药物,通过优化降压方案实现“降压护心”的双重保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说,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有些人工作环境艰苦、竞争激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疏解;有些人因为抽烟、酗酒、彻夜打牌等不良生活习惯大大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所以,“戒烟限酒、基本食素、适当锻炼、定期体检”是比较实用的保健法宝。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之为“一级预防”。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并且最近经常感觉到胸闷、胸痛、气促、头痛等不适,尤其活动后这些症状有所加重的,就应该防患于未然,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去医院做一下检查。那些有三代以内亲戚死于猝死的人,也应及早来医院检查备案。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应该随身携带身份证明、医疗诊断证明和目前服用药物的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已经出现过突发晕倒的患者,或者明确诊断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医生还可以为他们安装一种叫ICD的特殊起搏器,这种仪器很大程度上可以挽救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之为“二级预防”。总之,我们要尽量在疾病早期就诊断和治疗,要是等到疾病危及生命才给予重视,那就来不及了。
医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突发心脏骤停,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只有4至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即使再强大的医疗力量也于事无补。所以,每犹豫一秒钟,就有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建议大家掌握一些比如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基本急救常识,这样一来,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就可以作为懂得急救常识的人员马上为患者实施急救,并且在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求救。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吴书林教授指出——
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一项包括中国13个人群在内的亚太队列研究表明,东亚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比西方人群更强:每升高10mmHg收缩压,东亚人群发生脑卒中和心梗事件风险增加53%和31%,而西方人群仅增加24%和21%。而且,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是62.6亿元和128.2亿元,总计为190.8亿元,其中冠心病直接经济负担占39.9%3,值得引起关注。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项ASCC研究表明,20.1%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冠心病病人往往合并有血压的升高,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要注意“降压又护心”。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 mm Hg以下,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2010年版的中国高血压指南建议为130/80 mm Hg以下。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一次肯定了ARB 药物对冠心病的适应症,并推荐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药物用于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治疗。而国际上的权威指南,如200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治疗指南,也根据冠心病的不同阶段对ARB类药物进行推荐。
高血压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同时,要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心力衰竭专业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心血管病学教授黄峻强调——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仅仅依靠单纯的降压已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应该采取“降压护心”的优化治疗方案,在降压达标的同时对心血管风险进行管理。
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性不可小觑。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有血压的升高,而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据了解,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然而,一些医患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采取管理,其结果是患者虽然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
高血压病人除血压水平高外,往往还存在有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其他危险因素,必须总体评估、全面处理,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这样的高危人群进行治疗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药物。不少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然而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这是因为,一些患者包括医生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的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不但要注意患者降压,同时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
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计划对我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将覆盖全国各大城市100多家医院的1万多名病例,进一步了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等,从而将高血压患者按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进行分层,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国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给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风险更多重视和关注。
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仅仅依靠单纯的降压已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应该采取“降压护心”的优化治疗方案,在降压达标的同时对心血管风险进行管理。据PURE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使用ACEI或ARB者仅8.6%。对医生来说,要遵循指南,改变诊疗习惯和处方行为;对患者来说,应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就医行为。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有效干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在进行风险管理的降压药物选择上,替米沙坦除了具有24小时强效降压作用外,还是目前被中国SFDA批准的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证的ARB类药物。
目前,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认知仍较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率也不高,一些医患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采取管理,其结果是患者虽然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不但要注意患者降压,同时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人群进行治疗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并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类药物,通过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方案,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实现“降压护心”的双重保护。
医生在整个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基石和灯塔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风险认識需从医生队伍做起,医生需要遵循指南、充分考虑各项危险因素、改变诊疗习惯和处方行为,并引导患者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注,而患者也需要充分配合和协助医师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继光教授介绍——
一项在全国三级医院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20.1%合并有冠心病,同时冠心病患者也常合并有高血压,血压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致使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次提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然而,目前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认知仍较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率也不高。2012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风险管理项目将在全国20个城市的1万名心血管医生中开展巡讲和培训,北京地区将会有近千名心血管医生参与,项目还计划对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现状进行调查以及组织相关的患者教育活动。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这样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并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类药物,通过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方案,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实现“降压护心”的双重保护。
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冷热温差时大极易发生血压反常的波动,冬季气温骤变容易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不要起得太早,有晨练习惯的患者,更需要注意室内外温度的差异,以免温度的变化引起不适。最好每天都测量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需要把保暖放在首位。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应为130/80mmHg以下。不过,如果血压降得过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降压一定要慢慢降,不可操之过急。一日一次的强效降压药可提供24小时持续而平稳的血压控制,对减少重要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有较好的效果。
随着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临床试验证据增多,可以通过使用具有明确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证的降压药物,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治疗方案,提升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降压治疗的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认为——
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这样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并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类药物,通过优化降压方案实现“降压护心”的双重保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说,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有些人工作环境艰苦、竞争激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疏解;有些人因为抽烟、酗酒、彻夜打牌等不良生活习惯大大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所以,“戒烟限酒、基本食素、适当锻炼、定期体检”是比较实用的保健法宝。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之为“一级预防”。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并且最近经常感觉到胸闷、胸痛、气促、头痛等不适,尤其活动后这些症状有所加重的,就应该防患于未然,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去医院做一下检查。那些有三代以内亲戚死于猝死的人,也应及早来医院检查备案。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应该随身携带身份证明、医疗诊断证明和目前服用药物的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已经出现过突发晕倒的患者,或者明确诊断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医生还可以为他们安装一种叫ICD的特殊起搏器,这种仪器很大程度上可以挽救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之为“二级预防”。总之,我们要尽量在疾病早期就诊断和治疗,要是等到疾病危及生命才给予重视,那就来不及了。
医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突发心脏骤停,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只有4至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即使再强大的医疗力量也于事无补。所以,每犹豫一秒钟,就有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建议大家掌握一些比如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基本急救常识,这样一来,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就可以作为懂得急救常识的人员马上为患者实施急救,并且在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求救。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吴书林教授指出——
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一项包括中国13个人群在内的亚太队列研究表明,东亚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比西方人群更强:每升高10mmHg收缩压,东亚人群发生脑卒中和心梗事件风险增加53%和31%,而西方人群仅增加24%和21%。而且,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是62.6亿元和128.2亿元,总计为190.8亿元,其中冠心病直接经济负担占39.9%3,值得引起关注。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项ASCC研究表明,20.1%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冠心病病人往往合并有血压的升高,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要注意“降压又护心”。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 mm Hg以下,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2010年版的中国高血压指南建议为130/80 mm Hg以下。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一次肯定了ARB 药物对冠心病的适应症,并推荐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药物用于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治疗。而国际上的权威指南,如200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治疗指南,也根据冠心病的不同阶段对ARB类药物进行推荐。
高血压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同时,要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心力衰竭专业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心血管病学教授黄峻强调——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仅仅依靠单纯的降压已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应该采取“降压护心”的优化治疗方案,在降压达标的同时对心血管风险进行管理。
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性不可小觑。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有血压的升高,而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据了解,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然而,一些医患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采取管理,其结果是患者虽然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
高血压病人除血压水平高外,往往还存在有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其他危险因素,必须总体评估、全面处理,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这样的高危人群进行治疗干预时,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方案,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药物。不少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然而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这是因为,一些患者包括医生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的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不但要注意患者降压,同时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