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0页,写道:“兵家的创始人……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对此观点,不少师生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教材中“传”字印错了,是孙武著有《孙子兵法》,甚至还有人错认为是孙武撰有《孙子兵法》。孰是孰非,请看有关史料。
《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它精髓的思想、奇妙的谋略、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近几个世纪以来,它传到欧美各国,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中,也记录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朝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这样,在很长的时间内,史学研究者认为历史上有两个“孙子”,但却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自宋代以来,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就是孙膑所作。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个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确实正确的。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它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因为这部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
一、《史记》和《左传》中的孙武不是大军事家
在《史记》中有孙武的传记,这可以作为孙武存在的依据,因为司马迁这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为之作传,必有其根据,不能轻易否定。不过,按孙武传中的事迹,说其是位大军事家却大有问题。在这篇传记中,真正实说的有两件事,一是孙武编写了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二是训练女兵,把吴王爱姬杀了。其他事迹都是一提而过,并无实事记载。孙武教练宫女,仿佛是个传奇故事。如果有人去投一个君主,想建功立业,第一次见面,就把君主的爱姬杀了,即使君主还让你脑袋留在脖子上,也绝对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了。何况,这篇传记由头读到尾,也根本找不到《孙子兵法》强调的“诡道”和“势”,而是强调以杀戮来树立纪律。
《左传》记述的是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这也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之一。它对于吴国的事情,特别是吴国攻占楚国首都,讲得比较详细,其中提到了伍员、伯噽等,但未见孙武之名。由此,虽然不能断定孙武存在与否,但却可以说,在吴国的这些事件中,孙武只是个“二流角色”,绝非伟大。
如果《孙子兵法》就是孙武所著,那他当然是伟大的,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孙子兵法》应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写,春秋时的孙武献给吴王的绝不是这部兵法。
二、《孙子兵法》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人所编写
史学界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春秋时期的用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由本国贵族指挥,在春秋时代我们看不到有使用外人的记录,像孙武那样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战国。
第二,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一般三万人左右。而《史记》称吴王伐楚动用了十万大军,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孙子兵法》书中的有些词语是战国人讨论的热门话题,比如“形名”等。
第四,在《孙子兵法》中写到军费开支时,多次提到“千金”二字,并且还提到“百金”,这也暴露了此书应写于战国。春秋时“金”还不是货币,“金”可能是指金属铜或金属乐器,也不会出现数词和金连在一起的说法。在《左传》中,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到了战国时期,金才成为货币,于是在文献,如《战国策》、《庄子》中,大量出现如十金、百金、千金之类的词。
第五,在《孙子兵法》中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说法,而弩是在战国时才发明的。《孙子兵法》还说到“越人之兵虽多”“吴人与越人相恶”等语。吴越交战虽是春秋時的事,但是却是在《史记》中写的孙武献兵法给吴王后数十年,这里时间上也有着矛盾。
能说明《孙子兵法》不可能是春秋时的孙武所著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表述要比《孙膑兵法》更系统概括,看来好像是将《孙膑兵法》抽象系统化后的论著(也不排除它吸取了其他兵家著作的精华),由此看《孙子兵法》是孙膑及其门徒的杰作的可能性很大。《韩非子》中明确地说孙膑就是最重要的兵家首领人物,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兵家著作出自于他的门下,也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可见,今本《孙子兵法》不是司马迁所言的孙武“兵法十三篇”,而是孙膑及弟子所作的《孙子兵法》,前者“兵法”以“教战、军法”为主要内容,后者则以“兵势权谋”为主要内容,其内容正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言二人生平事迹相合。
所以,《孙子兵法》起源于孙武,由孙膑(可能还有其门下)系统总结完成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有后代兵家完善补充的可能性。新教材改为“兵家的创始人……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是目前为止最合情合理的阐述。
《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它精髓的思想、奇妙的谋略、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近几个世纪以来,它传到欧美各国,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中,也记录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朝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这样,在很长的时间内,史学研究者认为历史上有两个“孙子”,但却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自宋代以来,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就是孙膑所作。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个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确实正确的。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它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因为这部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
一、《史记》和《左传》中的孙武不是大军事家
在《史记》中有孙武的传记,这可以作为孙武存在的依据,因为司马迁这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为之作传,必有其根据,不能轻易否定。不过,按孙武传中的事迹,说其是位大军事家却大有问题。在这篇传记中,真正实说的有两件事,一是孙武编写了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二是训练女兵,把吴王爱姬杀了。其他事迹都是一提而过,并无实事记载。孙武教练宫女,仿佛是个传奇故事。如果有人去投一个君主,想建功立业,第一次见面,就把君主的爱姬杀了,即使君主还让你脑袋留在脖子上,也绝对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了。何况,这篇传记由头读到尾,也根本找不到《孙子兵法》强调的“诡道”和“势”,而是强调以杀戮来树立纪律。
《左传》记述的是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这也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之一。它对于吴国的事情,特别是吴国攻占楚国首都,讲得比较详细,其中提到了伍员、伯噽等,但未见孙武之名。由此,虽然不能断定孙武存在与否,但却可以说,在吴国的这些事件中,孙武只是个“二流角色”,绝非伟大。
如果《孙子兵法》就是孙武所著,那他当然是伟大的,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孙子兵法》应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写,春秋时的孙武献给吴王的绝不是这部兵法。
二、《孙子兵法》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人所编写
史学界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春秋时期的用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由本国贵族指挥,在春秋时代我们看不到有使用外人的记录,像孙武那样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战国。
第二,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一般三万人左右。而《史记》称吴王伐楚动用了十万大军,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孙子兵法》书中的有些词语是战国人讨论的热门话题,比如“形名”等。
第四,在《孙子兵法》中写到军费开支时,多次提到“千金”二字,并且还提到“百金”,这也暴露了此书应写于战国。春秋时“金”还不是货币,“金”可能是指金属铜或金属乐器,也不会出现数词和金连在一起的说法。在《左传》中,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到了战国时期,金才成为货币,于是在文献,如《战国策》、《庄子》中,大量出现如十金、百金、千金之类的词。
第五,在《孙子兵法》中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说法,而弩是在战国时才发明的。《孙子兵法》还说到“越人之兵虽多”“吴人与越人相恶”等语。吴越交战虽是春秋時的事,但是却是在《史记》中写的孙武献兵法给吴王后数十年,这里时间上也有着矛盾。
能说明《孙子兵法》不可能是春秋时的孙武所著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表述要比《孙膑兵法》更系统概括,看来好像是将《孙膑兵法》抽象系统化后的论著(也不排除它吸取了其他兵家著作的精华),由此看《孙子兵法》是孙膑及其门徒的杰作的可能性很大。《韩非子》中明确地说孙膑就是最重要的兵家首领人物,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兵家著作出自于他的门下,也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可见,今本《孙子兵法》不是司马迁所言的孙武“兵法十三篇”,而是孙膑及弟子所作的《孙子兵法》,前者“兵法”以“教战、军法”为主要内容,后者则以“兵势权谋”为主要内容,其内容正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言二人生平事迹相合。
所以,《孙子兵法》起源于孙武,由孙膑(可能还有其门下)系统总结完成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有后代兵家完善补充的可能性。新教材改为“兵家的创始人……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是目前为止最合情合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