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夫突然得了重病,离婚9年的妻子把生命里的11年重新交到了前夫的病床前。为了观察前夫的病况,她坚持为他做了“排便记录”,没有一天中断,她用一副真情的担子挑出一个最重的故事。
前妻回来了,死亡线上抢回一条命
1993年8月17日正午,炎夏的酷暑蒸烤着中原大地,芦塘镇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胡兴明正忙着,突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胡大夫吗?我是马腊明的同事。老马快不行了,你……你要不要来看他一眼?”马腊明是胡兴明离异九年的前夫。这个电话启动了胡兴明九年来刻意关闭的情感闸门。往事像电影,一幕幕浮现在了眼前……
1980年秋,21岁的胡兴明和刚从部队转业的马腊明喜结良缘。一年后,有了女儿马娟。当时,胡兴明在下路区天泉公社卫生院工作,而马腊明的单位在几十公里外的石柱桥头区粮站。山区交通不便,马腊明只能在周末和妻女见上一面。如此一来,工作繁忙的胡兴明就得独自挑起家庭的担子。每当夜幕降临,别人家里亮起了其乐融融的温暖灯火,自己却只能独自坐在冰冷的房间里安慰哭闹的女儿。久而久之,她难免有了几许怨怼……
1984年,马腊明的单位在距离天泉卫生院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个粮站。胡兴明闻讯眼睛一亮:丈夫可以调到新粮站工作呀!谁料想,马腊明对妻子的想法并不支持。他长长叹了一口气:“兴明,我是多年的先进工作者……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人!”胡兴明不再说什么,心中却暗暗琢磨:“这次调动的机会绝对不能放弃!你不写调动申请,我就找人替你写。等生米做成熟饭……”然而,当马腊明得知“自己”的“调动申请”已被送交审批时,大发雷霆:“就是领导批准了申请,我也不会走!”胡兴明百般劝慰,仍不能换来丈夫的体谅。她越想越气,以至于怀疑起丈夫对家庭和自己的忠诚。就这样,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引发的战争步步升级,1984年的6月,胡兴明和马腊明协议离婚,3岁的女儿由马腊明抚养。拿到离婚证书后,胡兴明心中一片孤寂;马腊明也是满腹晦涩,但两个强脾气的人又都没有勇气拉下颜面再回头。
“腊明的身体一向很棒,这次肯定病得不轻!”回过神来,胡兴明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她扯下身上的白大褂,冒着正午的烈阳赶往了医院。
此时的马腊明四肢僵硬,舌头缩回喉咙,生殖器倒进肚内……经多方会诊,他被确诊患了绝阴症。这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疑难病症,西医上尚未有完整的病因、病理的资料;中医上虽有这个病的名称,但至今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更致命的是,马腊明还患有三级高血压引发的糖尿病、脑血管硬化。一位姓崔的老大夫悄悄将胡兴明拉到一边说:“高烧不退,难熬一个星期;即便烧退了,也就一年的时间。我们是同行,你应该明白。”胡兴明愣了。没有前思后想,没有反复掂量,她决定全力照顾马腊明度过这个难关。
第二天,马腊明仍然处于高烧昏迷状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胡兴明坚持用物理方法给他降温:不停用温水擦拭他的额头、腋窝。而且,只要马腊明稍微有一点儿意识,她就耐心地喂上一点点温水,喂水时,他也只是吞,吞后不久便再次失去知觉。连续几天不眠不休的胡兴明连哭的力气都没了。看着病床上带着氧气面罩的前夫,她心里突然一亮:“犀牛角!中医书上说有一种犀牛角可以退烧!”
天还未亮,胡兴明就赶到集贸市场去买犀牛角,可是,地摊上的犀牛角质量都不好。她又赶往县医药公司,终于在药品实验室找到了这种贵重的犀牛角。胡兴明捧着这救命的一小截犀牛角,回到医院就磨制,并冲泡药水喂给马腊明。当天夜里,高烧退了。可是,马腊明除了口、耳勉强能用外,颈部以下全部瘫痪。
“排便记录”:苦海中有那不灭的信念
曾经的情义使胡兴明无法放下马腊明不管。但是,工作不能不要,女儿也要管,怎么办?于是,胡兴明为马腊明请了保姆。可没过几天,保姆就不辞而别。再找一个,没几天又不见了……的确,因为没有任何知觉,大小便失禁,马腊明的全身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谁能受得了啊。此时的马腊明严重腹泻,职业的敏感告诉胡兴明,排除食物不适和变质的情况,大便不正常,那就意味着人快不行了。这样下去,马腊明支撑不了几天。蓦然,她察觉马腊明一双浑浊的眼睛始终在跟着自己转动,那眼神里有对生命的渴望,有对死亡的恐惧……那一刻,胡兴明心头一阵刀割般地痛。
当天夜里,胡兴明在马腊明的病床前安置了一张床位。从此,胡兴明一下班就赶往医院,风雨无阻地照料马腊明。她每天都要清理他的排泄物,忍住冲鼻的恶臭,胡兴明根据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仔细观察、分析起马腊明的排泄物,并做了记录:“8月26日,排便三次,糊状,腥臭,颜色灰暗、泛白。需要稳定情绪,先食用米粥,再添加蔬菜,最后补充蛋白质。”紧接着,她又严格按照计划给马腊明调节饮食。三天后,马腊明的排便正常,脸色也有了一丝红润。于是,胡兴明的这种“非常日记”——排便记录从此坚持了下来。在胡兴明的精心调理下,马腊明的肠胃功能很快恢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吃饭了。马腊明的命终于保住了。
马腊明瘫痪在床,为了防止他肌肉萎缩、生褥疮,胡兴明必须每天为他按摩,帮他做运动,为他擦洗身体。马腊明有170多斤重,可柔弱的胡兴明硬是坚持下来,从不间断。胡兴明还要每天坚持跟他“说话”。马腊明虽然口不能言,但意识是清楚的,每天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交流。后来,胡兴明养成了一边工作一边自言自语的习惯。还有一个更加严酷的现实摆在胡兴明眼前:她要为马腊明支付医疗费用。马腊明当时输的一种血白蛋白药,一瓶要200多元。住院一天要花1000多元。那个时候,马腊明一个月200多元的工资,加上胡兴明每月160多元的工资,还不够一天的医药费。钱,很快就用完了。
万般无奈中,胡兴明只能向亲朋借钱。她的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多年来,仅是自家亲戚那,她已经欠了二妹家2万,三妹家1万,幺妹家1万等累计6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同事凑来借给她的4万,邻居们你30、他50的借款。好心帮助胡兴明的人那么多,但好心的规劝却只有一个版本:“你们已经不是夫妻了,你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何苦呢?多为自己考虑考虑吧。”
1994年年底,为了节约费用,胡兴明将马腊明和女儿一起接到自己原来在县城买下的破旧民房里。她思前想后,毅然向医院请了长假,回家专门护理起马腊明。
1998年,女儿马娟高二时辍了学,很快在一家企业找了份临时工作。她要挣钱给父亲治病。因为单位离家太远,她要搬到单位的宿舍去住。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女儿抱着母亲默默地哭了很久。末了,马娟红着眼圈,努力像往常一样走到马腊明跟前道别:“爸爸,我要去上班啦,不能天天看您……不过我周末就会回来的,到时候跟你讲讲单位里的新鲜事儿。”说完,她俯下身亲了亲爸爸的额头。突然,马娟惊喜地喊道,“妈,妈!你快过来,爸爸‘说话’啦!”躲在屋外抹眼泪的胡兴明立刻冲了进去,母女两人的耳朵贴在马腊明的嘴前,听到他正努力地发出微弱而嘶哑的“啊,啊”声。马腊明的表现仿佛一剂强心针,给这个家庭注入了希望。
2002年2月初的一天傍晚,马腊明突然清醒过来,他眼含热泪,断断续续地对胡兴明说:“让你受苦了……我……我不行了,兴明,你还是去找个合适的,关心你的人吧……”马腊明竟然开口说话了,胡兴明的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她安慰他说:“不要乱想,好好养病,七年都熬过来了,我们再坚持坚持,你一定会完全好起来的。”
爱心阵营壮大,特殊的家庭有笑声
胡兴明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2002年6月,下路乡一位姓陈的女乡长找到胡兴明,要将下路乡干部谭代金介绍给胡兴明。46岁的谭代金和胡兴明是高中同学,和妻子离异已经十多年了。马腊明在医院时,谭代金多次前去看望,他清楚胡兴明的境况,也敬佩这个有情有义的女子,便干脆找陈乡长牵线。
事实上,终日劳累的胡兴明也确实需要一个伴侣,曾经,她也向马腊明提出过复婚。而对她满怀愧疚和感恩之情的马腊明深知“复婚”意味着什么,他坚决不同意。面对陈乡长的牵线搭桥,胡兴明很为难:谭代金的一份真心,让她又甜蜜又苦涩。毕竟自己欠着大笔的债又拖着一个病人,哪能拖累人家呢?当得知胡兴明没有答应这门亲事,马腊明绝食两天予以抗议。女儿也鼓励母亲:“妈,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是该找个伴了,这事儿我支持!”在马腊明和女儿的“高压”下,胡兴明最终接纳了谭代金。从此以后,谭代金一有时间就来帮马腊明擦身、洗尿片。马腊明过意不去,谭代金却爽朗一笑:“你不用想那么多,安心养病,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2002年10月31日,胡兴明和谭代金领了结婚证。没有婚礼,也没有婚照,这个特殊的一家四口以茶代酒,互相祝福。
多年来,胡兴明为马腊明做的“非常日记”从没间断过,谭代金后来也养成了记录的习惯。如今,已经写了整整三个日记本,它对马腊明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9月25日,马腊明在胡兴明和谭代金的搀扶下,终于地下了床,艰难地挪动了多年没有知觉的双脚。虽然他还不能独自行走,说话的语音也有些不清,但这已经是个奇迹。2006年元旦,忙碌的胡兴明一边整理房间内堆积如山的药箱子,一边含笑对记者说:“就算马腊明不能完全恢复过来,我们也要让他生活得幸福,因为我们是他最亲的人!”
(责编 丁可)
前妻回来了,死亡线上抢回一条命
1993年8月17日正午,炎夏的酷暑蒸烤着中原大地,芦塘镇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胡兴明正忙着,突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胡大夫吗?我是马腊明的同事。老马快不行了,你……你要不要来看他一眼?”马腊明是胡兴明离异九年的前夫。这个电话启动了胡兴明九年来刻意关闭的情感闸门。往事像电影,一幕幕浮现在了眼前……
1980年秋,21岁的胡兴明和刚从部队转业的马腊明喜结良缘。一年后,有了女儿马娟。当时,胡兴明在下路区天泉公社卫生院工作,而马腊明的单位在几十公里外的石柱桥头区粮站。山区交通不便,马腊明只能在周末和妻女见上一面。如此一来,工作繁忙的胡兴明就得独自挑起家庭的担子。每当夜幕降临,别人家里亮起了其乐融融的温暖灯火,自己却只能独自坐在冰冷的房间里安慰哭闹的女儿。久而久之,她难免有了几许怨怼……
1984年,马腊明的单位在距离天泉卫生院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个粮站。胡兴明闻讯眼睛一亮:丈夫可以调到新粮站工作呀!谁料想,马腊明对妻子的想法并不支持。他长长叹了一口气:“兴明,我是多年的先进工作者……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人!”胡兴明不再说什么,心中却暗暗琢磨:“这次调动的机会绝对不能放弃!你不写调动申请,我就找人替你写。等生米做成熟饭……”然而,当马腊明得知“自己”的“调动申请”已被送交审批时,大发雷霆:“就是领导批准了申请,我也不会走!”胡兴明百般劝慰,仍不能换来丈夫的体谅。她越想越气,以至于怀疑起丈夫对家庭和自己的忠诚。就这样,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引发的战争步步升级,1984年的6月,胡兴明和马腊明协议离婚,3岁的女儿由马腊明抚养。拿到离婚证书后,胡兴明心中一片孤寂;马腊明也是满腹晦涩,但两个强脾气的人又都没有勇气拉下颜面再回头。
“腊明的身体一向很棒,这次肯定病得不轻!”回过神来,胡兴明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她扯下身上的白大褂,冒着正午的烈阳赶往了医院。
此时的马腊明四肢僵硬,舌头缩回喉咙,生殖器倒进肚内……经多方会诊,他被确诊患了绝阴症。这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疑难病症,西医上尚未有完整的病因、病理的资料;中医上虽有这个病的名称,但至今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更致命的是,马腊明还患有三级高血压引发的糖尿病、脑血管硬化。一位姓崔的老大夫悄悄将胡兴明拉到一边说:“高烧不退,难熬一个星期;即便烧退了,也就一年的时间。我们是同行,你应该明白。”胡兴明愣了。没有前思后想,没有反复掂量,她决定全力照顾马腊明度过这个难关。
第二天,马腊明仍然处于高烧昏迷状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胡兴明坚持用物理方法给他降温:不停用温水擦拭他的额头、腋窝。而且,只要马腊明稍微有一点儿意识,她就耐心地喂上一点点温水,喂水时,他也只是吞,吞后不久便再次失去知觉。连续几天不眠不休的胡兴明连哭的力气都没了。看着病床上带着氧气面罩的前夫,她心里突然一亮:“犀牛角!中医书上说有一种犀牛角可以退烧!”
天还未亮,胡兴明就赶到集贸市场去买犀牛角,可是,地摊上的犀牛角质量都不好。她又赶往县医药公司,终于在药品实验室找到了这种贵重的犀牛角。胡兴明捧着这救命的一小截犀牛角,回到医院就磨制,并冲泡药水喂给马腊明。当天夜里,高烧退了。可是,马腊明除了口、耳勉强能用外,颈部以下全部瘫痪。
“排便记录”:苦海中有那不灭的信念
曾经的情义使胡兴明无法放下马腊明不管。但是,工作不能不要,女儿也要管,怎么办?于是,胡兴明为马腊明请了保姆。可没过几天,保姆就不辞而别。再找一个,没几天又不见了……的确,因为没有任何知觉,大小便失禁,马腊明的全身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谁能受得了啊。此时的马腊明严重腹泻,职业的敏感告诉胡兴明,排除食物不适和变质的情况,大便不正常,那就意味着人快不行了。这样下去,马腊明支撑不了几天。蓦然,她察觉马腊明一双浑浊的眼睛始终在跟着自己转动,那眼神里有对生命的渴望,有对死亡的恐惧……那一刻,胡兴明心头一阵刀割般地痛。
当天夜里,胡兴明在马腊明的病床前安置了一张床位。从此,胡兴明一下班就赶往医院,风雨无阻地照料马腊明。她每天都要清理他的排泄物,忍住冲鼻的恶臭,胡兴明根据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仔细观察、分析起马腊明的排泄物,并做了记录:“8月26日,排便三次,糊状,腥臭,颜色灰暗、泛白。需要稳定情绪,先食用米粥,再添加蔬菜,最后补充蛋白质。”紧接着,她又严格按照计划给马腊明调节饮食。三天后,马腊明的排便正常,脸色也有了一丝红润。于是,胡兴明的这种“非常日记”——排便记录从此坚持了下来。在胡兴明的精心调理下,马腊明的肠胃功能很快恢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吃饭了。马腊明的命终于保住了。
马腊明瘫痪在床,为了防止他肌肉萎缩、生褥疮,胡兴明必须每天为他按摩,帮他做运动,为他擦洗身体。马腊明有170多斤重,可柔弱的胡兴明硬是坚持下来,从不间断。胡兴明还要每天坚持跟他“说话”。马腊明虽然口不能言,但意识是清楚的,每天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交流。后来,胡兴明养成了一边工作一边自言自语的习惯。还有一个更加严酷的现实摆在胡兴明眼前:她要为马腊明支付医疗费用。马腊明当时输的一种血白蛋白药,一瓶要200多元。住院一天要花1000多元。那个时候,马腊明一个月200多元的工资,加上胡兴明每月160多元的工资,还不够一天的医药费。钱,很快就用完了。
万般无奈中,胡兴明只能向亲朋借钱。她的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多年来,仅是自家亲戚那,她已经欠了二妹家2万,三妹家1万,幺妹家1万等累计6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同事凑来借给她的4万,邻居们你30、他50的借款。好心帮助胡兴明的人那么多,但好心的规劝却只有一个版本:“你们已经不是夫妻了,你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何苦呢?多为自己考虑考虑吧。”
1994年年底,为了节约费用,胡兴明将马腊明和女儿一起接到自己原来在县城买下的破旧民房里。她思前想后,毅然向医院请了长假,回家专门护理起马腊明。
1998年,女儿马娟高二时辍了学,很快在一家企业找了份临时工作。她要挣钱给父亲治病。因为单位离家太远,她要搬到单位的宿舍去住。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女儿抱着母亲默默地哭了很久。末了,马娟红着眼圈,努力像往常一样走到马腊明跟前道别:“爸爸,我要去上班啦,不能天天看您……不过我周末就会回来的,到时候跟你讲讲单位里的新鲜事儿。”说完,她俯下身亲了亲爸爸的额头。突然,马娟惊喜地喊道,“妈,妈!你快过来,爸爸‘说话’啦!”躲在屋外抹眼泪的胡兴明立刻冲了进去,母女两人的耳朵贴在马腊明的嘴前,听到他正努力地发出微弱而嘶哑的“啊,啊”声。马腊明的表现仿佛一剂强心针,给这个家庭注入了希望。
2002年2月初的一天傍晚,马腊明突然清醒过来,他眼含热泪,断断续续地对胡兴明说:“让你受苦了……我……我不行了,兴明,你还是去找个合适的,关心你的人吧……”马腊明竟然开口说话了,胡兴明的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她安慰他说:“不要乱想,好好养病,七年都熬过来了,我们再坚持坚持,你一定会完全好起来的。”
爱心阵营壮大,特殊的家庭有笑声
胡兴明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2002年6月,下路乡一位姓陈的女乡长找到胡兴明,要将下路乡干部谭代金介绍给胡兴明。46岁的谭代金和胡兴明是高中同学,和妻子离异已经十多年了。马腊明在医院时,谭代金多次前去看望,他清楚胡兴明的境况,也敬佩这个有情有义的女子,便干脆找陈乡长牵线。
事实上,终日劳累的胡兴明也确实需要一个伴侣,曾经,她也向马腊明提出过复婚。而对她满怀愧疚和感恩之情的马腊明深知“复婚”意味着什么,他坚决不同意。面对陈乡长的牵线搭桥,胡兴明很为难:谭代金的一份真心,让她又甜蜜又苦涩。毕竟自己欠着大笔的债又拖着一个病人,哪能拖累人家呢?当得知胡兴明没有答应这门亲事,马腊明绝食两天予以抗议。女儿也鼓励母亲:“妈,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是该找个伴了,这事儿我支持!”在马腊明和女儿的“高压”下,胡兴明最终接纳了谭代金。从此以后,谭代金一有时间就来帮马腊明擦身、洗尿片。马腊明过意不去,谭代金却爽朗一笑:“你不用想那么多,安心养病,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2002年10月31日,胡兴明和谭代金领了结婚证。没有婚礼,也没有婚照,这个特殊的一家四口以茶代酒,互相祝福。
多年来,胡兴明为马腊明做的“非常日记”从没间断过,谭代金后来也养成了记录的习惯。如今,已经写了整整三个日记本,它对马腊明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9月25日,马腊明在胡兴明和谭代金的搀扶下,终于地下了床,艰难地挪动了多年没有知觉的双脚。虽然他还不能独自行走,说话的语音也有些不清,但这已经是个奇迹。2006年元旦,忙碌的胡兴明一边整理房间内堆积如山的药箱子,一边含笑对记者说:“就算马腊明不能完全恢复过来,我们也要让他生活得幸福,因为我们是他最亲的人!”
(责编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