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程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属于高考科目。但选课的学生很少,在教学中处境尴尬,学校领导不重视,其他老师鄙视,学生轻视,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低。有的学生付出确实很多,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一、启动——激趣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使课堂工程质量标准的实施。”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应利用地理知识内在的趣味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巧设悬念能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新奇的地理素材能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倾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能与学生日常生活达成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化无声为有声,给学生视听上的冲击,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理解动态地理内容,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学习《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一框题时,我以南通的地名“难通”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巧设悬念,做到课始即生趣,运用多媒体结合长三角地图引导学生分析“难通”的原因,清晰直观,通过与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学生得出“难通”制约了南通的经济发展,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学生乐于参与,结合时事,畅想苏通大桥的建成对南通地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对南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以身为南通人而自豪,以谚语“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总结概括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心相印,情相融,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地理课堂中来,并爱屋及乌,产生对地理的热爱,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要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享受,爱上地理,主动地去学习地理。
二、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地理教学要创造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人,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消化和吸收的,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探究问题的设置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意识倾向科学合理的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自己驰骋在探索学习的活动中。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怀疑,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区独立思考。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例,我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地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展示澳大利亚轮廓图,问这是哪个国家?旋转180度后问该图像什么?与标题有何联系?该活动以学生熟悉的澳大利亚轮廓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到图上,努力观察旋转180度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好像羊背,并快速浏览课本后发现暗合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标题,学生会为这一发现感到振奋,激发学生思考这是巧合吗?这样设计视角独特,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索的欲望。活动二:出示澳大利亚养羊趣闻——羊也是移民、羊比人多、鸵鸟牧羊、兔子成了羊的“天敌”。请学生猜测或解释其含义,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我探究,收集资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三:学生根据教材澳大利亚地形图和气候图,在空白图上描绘南回归线、三大地形区、气候类型大致的分布界线,探究农牧业与气候、地形的关系。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识记了地理事物,落实了地理基础知识,找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多种图进行叠加,综合分析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中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学习效率高。
(2)合作探究。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才是满园春色。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于集体智慧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学习南水北调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完成导学内容,为合作探究做好基础。活动设计:班长扮演全国人大委员长,其他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南水北调工程该不该建展开讨论、辩论,第一小组负责递交南水北调的提案,第二小组支持提案,第三小组反对提案。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且这种讨论范围小,对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在讨论中不仅自己的疑问能得到解答,而且在解答其他同学问题时,能够把问题进一步深化,尝到当小老师的满足感。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三条线路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观。通过模拟论证、积极参政,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家重大工程从立项、论证到实施的过程,明确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三、评价——激励
课堂评价深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调控、导向、激励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层次,设计梯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励其不断探索创新,去争取新的成功。
教无定法,如何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一、启动——激趣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使课堂工程质量标准的实施。”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应利用地理知识内在的趣味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巧设悬念能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新奇的地理素材能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倾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能与学生日常生活达成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化无声为有声,给学生视听上的冲击,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理解动态地理内容,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学习《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一框题时,我以南通的地名“难通”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巧设悬念,做到课始即生趣,运用多媒体结合长三角地图引导学生分析“难通”的原因,清晰直观,通过与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学生得出“难通”制约了南通的经济发展,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学生乐于参与,结合时事,畅想苏通大桥的建成对南通地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对南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以身为南通人而自豪,以谚语“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总结概括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心相印,情相融,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地理课堂中来,并爱屋及乌,产生对地理的热爱,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要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享受,爱上地理,主动地去学习地理。
二、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地理教学要创造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人,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消化和吸收的,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探究问题的设置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意识倾向科学合理的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自己驰骋在探索学习的活动中。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怀疑,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区独立思考。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例,我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地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展示澳大利亚轮廓图,问这是哪个国家?旋转180度后问该图像什么?与标题有何联系?该活动以学生熟悉的澳大利亚轮廓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到图上,努力观察旋转180度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好像羊背,并快速浏览课本后发现暗合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标题,学生会为这一发现感到振奋,激发学生思考这是巧合吗?这样设计视角独特,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索的欲望。活动二:出示澳大利亚养羊趣闻——羊也是移民、羊比人多、鸵鸟牧羊、兔子成了羊的“天敌”。请学生猜测或解释其含义,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我探究,收集资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三:学生根据教材澳大利亚地形图和气候图,在空白图上描绘南回归线、三大地形区、气候类型大致的分布界线,探究农牧业与气候、地形的关系。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识记了地理事物,落实了地理基础知识,找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多种图进行叠加,综合分析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中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学习效率高。
(2)合作探究。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才是满园春色。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于集体智慧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学习南水北调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完成导学内容,为合作探究做好基础。活动设计:班长扮演全国人大委员长,其他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南水北调工程该不该建展开讨论、辩论,第一小组负责递交南水北调的提案,第二小组支持提案,第三小组反对提案。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且这种讨论范围小,对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在讨论中不仅自己的疑问能得到解答,而且在解答其他同学问题时,能够把问题进一步深化,尝到当小老师的满足感。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三条线路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观。通过模拟论证、积极参政,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家重大工程从立项、论证到实施的过程,明确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三、评价——激励
课堂评价深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调控、导向、激励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层次,设计梯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励其不断探索创新,去争取新的成功。
教无定法,如何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