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敦厚人,行周慎事,谦约节俭过一生……”这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家大院村里一首相传至今的歌谣,里面唱的内容正是根据村里的祖训改编而来的。
龙家大院因全村姓龙而得名,村民为东汉初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人。在这里,村民继承先祖龙伯高“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等“八德”祖训,在村里形成了崇德重礼的文化氛围。
太守遗风千秋范
龙家大院坐落在半山腰,三面环山,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村里户户相通,家家相连,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虽有沧桑之感,却与绿树成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930年的历史。“龙伯高,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指零陵郡)四年,甚有治效,葬于零陵司马塘”。在龙伯高的墓碑前,村主任龙加学打开话匣子:“为了祭扫先祖龙伯高,先辈们徒步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来到零陵蛮荒之地,子子孙孙践行约定,几百年不间断。后来,族人为减少劳累奔波,便扎根村里。”
龙伯高为人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中传为美谈。
据说,东汉时期,龙伯高刚到零陵郡任职,当时该地贫困,军队和地方建设到处需要银子支出,入不敷出的窘迫很快显露出来。这时,龙伯高毅然将夫人的金簪首饰及老家全部田产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事和发展生产,使将士们感激不已,更赢得群众的爱戴。此外,在任期间,他两次平定了郡内骚乱,坚持大公无私、广施仁政、法德兼治的治理方针,并以身作则倡导“谦约、节俭”,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百年来,“八德”精神在龙氏家族中传承,村里保留下的128副对联,就是这一传承的生动写照。“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这些刻在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反映了村里人质朴的精神品格。前一副是数百年来龙家大院居民恬淡自然的生活写照,后一副则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村主任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门外基本都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一对联”已成为这里的文化特色。
此外,村民家的厅堂里挂着的“萱花益壽”等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村主任介绍,村里总共有十多块牌匾,都是清光绪时期地方官府对屋主人的褒奖。这也是村民们在“八德”文化的影响下,在“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上表现优良的体现。
“八德”精神润山乡
在太守遗风的感染下,龙家后人敦厚周慎、勤俭持家蔚然成风。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经过三个儿子及后辈们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建成龙家大院现今规模,形成了“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的龙启葆善做善成,不图做官、不贪名利,发扬“八德”精神,成为新田县首个慈善家。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成为全县首位考进名校的高材生。1929年,龙启葆学成回乡后,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带头捐献所有积蓄,积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并聘请教师6名,吸引周边百余名学生在此就读,造福一方百姓。后来,他还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自家良田供救济院开支费用,自己却不领院长薪饷。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资助勤学上进的读书人,一时之间,闻名乡里,人人称颂。
先辈们“做敦厚人,行周慎事”的人生态度,也成了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村里把“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写进了村规民约,提醒后辈不忘祖训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八德”变成了他们自觉遵德守礼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为村里民风淳朴,加上地理位置偏僻,我们村基本没有偷盗现象发生。”龙加学介绍说,在村里,人们出远门从不落锁,只随手插半截木棍,从来不用担心家里财物的安全。
村民互助谱新篇
“八德”祖训带给这里的不仅有和睦淳朴的民风,还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村里你家500元,他家1000元地帮忙筹集医疗费,这才保住了我的命。”村民龙秀永远记得这样一件事:2014年,与丈夫同在广东务工的她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了肺癌早期,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全家顿时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一家人回到村里,准备放弃治疗。谁知第二天,龙秀的病情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最终筹集了医疗费22万元。
“那年,村民龙华军从广东回来盖房子,得知我的病情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准备建房子的10万元拿了出来。还安慰我们说,房子可以慢慢建,但病要立马治!”龙秀擦着眼睛,动情地说。
养殖大户龙秋生去年从广东返乡创业,说要开办养猪场,村民们纷纷主动帮忙,原本半年才能建好的养猪场,一个月就建好了,现在第一批猪已经出栏,恰好又赶上了好行情。
原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家人要“搞建设”,村民都会主动扔下自己的事去义务帮忙。村民出义务工从来不讲条件,包括集体山林植树,修建水渠、山塘,每个村民每年至少投入50个工作日。
在村里,大伙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村民们先后为环村公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干净整洁的龙家大院,“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之风盛行,休闲旅游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邻里团结、其乐融融。“八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了村里最美的文化积淀,也成了他们执着前行的动力。
龙家大院因全村姓龙而得名,村民为东汉初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人。在这里,村民继承先祖龙伯高“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等“八德”祖训,在村里形成了崇德重礼的文化氛围。
太守遗风千秋范
龙家大院坐落在半山腰,三面环山,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村里户户相通,家家相连,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虽有沧桑之感,却与绿树成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930年的历史。“龙伯高,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指零陵郡)四年,甚有治效,葬于零陵司马塘”。在龙伯高的墓碑前,村主任龙加学打开话匣子:“为了祭扫先祖龙伯高,先辈们徒步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来到零陵蛮荒之地,子子孙孙践行约定,几百年不间断。后来,族人为减少劳累奔波,便扎根村里。”
龙伯高为人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中传为美谈。
据说,东汉时期,龙伯高刚到零陵郡任职,当时该地贫困,军队和地方建设到处需要银子支出,入不敷出的窘迫很快显露出来。这时,龙伯高毅然将夫人的金簪首饰及老家全部田产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事和发展生产,使将士们感激不已,更赢得群众的爱戴。此外,在任期间,他两次平定了郡内骚乱,坚持大公无私、广施仁政、法德兼治的治理方针,并以身作则倡导“谦约、节俭”,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百年来,“八德”精神在龙氏家族中传承,村里保留下的128副对联,就是这一传承的生动写照。“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这些刻在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反映了村里人质朴的精神品格。前一副是数百年来龙家大院居民恬淡自然的生活写照,后一副则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村主任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门外基本都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一对联”已成为这里的文化特色。
此外,村民家的厅堂里挂着的“萱花益壽”等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村主任介绍,村里总共有十多块牌匾,都是清光绪时期地方官府对屋主人的褒奖。这也是村民们在“八德”文化的影响下,在“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上表现优良的体现。
“八德”精神润山乡
在太守遗风的感染下,龙家后人敦厚周慎、勤俭持家蔚然成风。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经过三个儿子及后辈们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建成龙家大院现今规模,形成了“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的龙启葆善做善成,不图做官、不贪名利,发扬“八德”精神,成为新田县首个慈善家。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成为全县首位考进名校的高材生。1929年,龙启葆学成回乡后,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带头捐献所有积蓄,积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并聘请教师6名,吸引周边百余名学生在此就读,造福一方百姓。后来,他还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自家良田供救济院开支费用,自己却不领院长薪饷。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资助勤学上进的读书人,一时之间,闻名乡里,人人称颂。
先辈们“做敦厚人,行周慎事”的人生态度,也成了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村里把“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写进了村规民约,提醒后辈不忘祖训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八德”变成了他们自觉遵德守礼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为村里民风淳朴,加上地理位置偏僻,我们村基本没有偷盗现象发生。”龙加学介绍说,在村里,人们出远门从不落锁,只随手插半截木棍,从来不用担心家里财物的安全。
村民互助谱新篇
“八德”祖训带给这里的不仅有和睦淳朴的民风,还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村里你家500元,他家1000元地帮忙筹集医疗费,这才保住了我的命。”村民龙秀永远记得这样一件事:2014年,与丈夫同在广东务工的她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了肺癌早期,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全家顿时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一家人回到村里,准备放弃治疗。谁知第二天,龙秀的病情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最终筹集了医疗费22万元。
“那年,村民龙华军从广东回来盖房子,得知我的病情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准备建房子的10万元拿了出来。还安慰我们说,房子可以慢慢建,但病要立马治!”龙秀擦着眼睛,动情地说。
养殖大户龙秋生去年从广东返乡创业,说要开办养猪场,村民们纷纷主动帮忙,原本半年才能建好的养猪场,一个月就建好了,现在第一批猪已经出栏,恰好又赶上了好行情。
原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家人要“搞建设”,村民都会主动扔下自己的事去义务帮忙。村民出义务工从来不讲条件,包括集体山林植树,修建水渠、山塘,每个村民每年至少投入50个工作日。
在村里,大伙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村民们先后为环村公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干净整洁的龙家大院,“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之风盛行,休闲旅游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邻里团结、其乐融融。“八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了村里最美的文化积淀,也成了他们执着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