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市1981~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疫区分布广,病死率高,已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我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预防和控制EHF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其他文献
在农村自采野生磨菇食用的比较普遍,误食毒蕈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无特效解毒剂,部分患者病情凶险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7年发生毒蕈中毒的情况介绍如下。
通过在真空条件下将氯铂酸的乙醇溶液引入到钛酸纳米管内,再经过热处理制备了镶嵌铂的纳米管钛酸(简写为PNT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氯铂酸大部分转变成pt^0和PtO,顺磁共振谱(ESR
采用实时红外技术对所合成的活性稀释剂吡咯烷基-N-甲酸-丙烯酸乙二醇酯的聚合动力学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光强、引发剂浓度及引发剂种类对其光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越强、引发
合成了开链冠醚Schiff碱配体H2L(H2L=N,N′-双(邻羟苯亚甲基)-3,6-二氧杂-1,8-二氨基辛烷).详细研究了该配体在不同溶剂中和过渡金属离子存在下的荧光光谱,探讨了溶剂极性和不同
用Photo-DSC(光差热扫描)研究了一种可聚合胺助引发荆乙二醇-3-吗啡啉丙酸酯甲基丙烯酸酯(EGMPM)分别与二苯甲酮(BP)、4-(4-甲苯硫基苯基)苯基甲酮(BMS)、4-氯二苯甲酮(CBP)、4-氯甲基二
通过在邻菲哕啉中性配体上引入萘酰亚胺发色团,合成了新型含有萘酰亚胺单元的铕配合物Eu(DBM)3(PNI—phen).通过控制激发,可以得到具有萘酰亚胺和Eu^3+特征友射的荧光光谱.通过荧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