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协商:淘儿子不用再挨打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侃侃我儿子的“淘性”:在教室听课,他只有3种状态,在座位上一个人自顾自地玩,或者和周围的小朋友打闹成一片,要不就和老师顶嘴;在家里,放着宽宽的客厅不走,偏要从隔在客厅与餐厅之间的沙发靠背上翻过来、爬过去;洗澡不超过半小时无法完成,等他从卫生间出来,里面早已一片泽国,而他头上却还留着一堆泡沫……如此种种,无法详细介绍。前段时间,他忽然动了发明“后悔药”的心思,于是,家里的洗衣粉、牙膏、爸爸最爱喝的红茶,还有我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全成了他的实验品……
  凭心而论,儿子的这些“罪状”其实也不过是普通孩子的通病。一个妈妈,如果每天就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每天发10次都不够。但是,妈妈也是人,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对孩子的耐心也会有一个限度,当孩子的顽劣撞到妈妈的坏心情、孩子的调皮超过妈妈忍耐的极限时,一场“打”肯定无法避免。
  为此,我曾多次跟儿子交心:“为什么我跟你讲好的你总不听,非要我打你才有效呢?”儿子诚恳地说:“我只怕打,别的都不怕。”我说:“那你这是成心逼我动手啊?你不知道,打完你之后,我的心比你痛好几倍!”儿子没心没肝地笑着说:“那就好,谁叫你打人,这就是打人的下场。”
  为了避免儿子挨打、自己心痛,我教给儿子一些绝招:第一招是察言观色。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见到妈妈心情不好就赶快收敛,适可而止。第二招是及时提醒法。我跟他约定,当我忍无可忍打他时,只要他恳切地说:”妈妈,别打,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停手。与此同时,我也给自己定下了几条规矩:其一,打孩子前必须要有反复的口头提醒和警告;其二,如果真的没有控制好情绪,打了孩子,那么,打孩子前后必须向他讲明挨打的原因;其三,事情过去后要向孩子倾诉妈妈的情绪酝酿过程,让他理解,有不对的地方也要诚恳地作自我检讨。
  经过这样的民主协商,当我再生气时,火气往往能得到适时的降温,儿子也在这民主气氛中清楚了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明白了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所受的皮肉之苦自然越来越少。
  棍棒教育早已成为过去,当我和孩子的心真正地站在同一地平线上时,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知心,对孩子的“教”变成了“沟通”和“协商”,从而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儿子也在这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渐渐长成了大小伙子,我们再也不用为“打”的问题而进行民主协商了。
其他文献
一天傍晚,我带着孩子们散步,突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其他孩子马上围了上来。我想,这正是个向他们介绍蚯蚓再生能力的好机会,当即把这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说,蚯蚓会不会死呢?”  不料,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便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  小明问:“它会死吧?太可怜了!”  真真接着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老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切断呢?”  面对孩子们充满疑惑的
期刊
自信是一个人尊重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及所做事情的价值做出肯定。近年,美国两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自信心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科学家们把一些男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测试这些男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实验过后,科学家们根据测试情况把这些男孩子分为3组:A组,自信心强;B组,有自信心;C组,没有自信心。科学家们继续研究这3组男孩子在家、在学校、与他们的朋友
期刊
我朋友的孩子还未进小学,朋友就给他买回 一架钢琴。朋友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就花钱请来音乐系学生给孩子做家教。孩子每天得练两三个小时的钢琴。  刚开始孩子还很有兴趣,但时间稍长,就觉得苦不堪言,不想练了。爸爸训斥,妈妈诱哄,孩子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练。  我这位朋友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音乐家没有童年。”   我也曾采访过许多陪孩子参加钢琴“考级”的家长,很多家长说自己并不想让孩子将来一定做音乐家
期刊
回顾过去的经历,常常听到有人问我妈妈是怎样教子的。妈妈总是笑着说,“从幼苗育起,德为先,寓教于平时,重示范,寓教于乐。”    道德行为兴趣性训练,寓教于乐    妈妈以前是医生,懂得医学、心理学,我出生后不久,她就按我成长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日常行为道德教育。  我还不会讲话时,妈妈就开始给我在日常行为道德规范作示范,抱我出街不买零食。会讲话时,妈妈就开始对我进行兴趣性道德行为训练
期刊
认识迈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迈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迈克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化。他说他的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赛事了。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按照我们对孩子培养的惯性思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哪一方面
期刊
个案调查 拒绝学习并非只怪孩子    案例1 娇惯放纵的龙龙(男,6岁)   访问对象:巫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龙龙爸爸中年得子,一家人跟祖父母同住,使龙龙尽享祖辈和父母的宠爱。龙龙对学习从来不主动,无论上什么课都不集中精神,尤其是读书、写字、算术,回答老师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他对英语学习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他2岁多的时候在北方就参加了英语兴趣班,接触过英语。   今年夏天,龙龙
期刊
在许多民族的词典里,“一心两用”都是贬义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被家长谆谆告诫切莫“一心两用”,必须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这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  但最近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在家长的教导下一边听从家长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
期刊
鼓励孩子建立多种思维模式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家长也要鼓励他突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例如,多数孩子都会把太阳涂成红色或金黄色,且大都是“太阳公公”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太阳只能画这种颜色吗?为什么太阳只能是公公?”如果孩子能够提出不同的构思,可进一
期刊
一天,女儿问我:“爸爸,蒲公英为什么飞舞呀?”  “还用问,”我说。我只管打电脑,心不在焉,“风刮的呗。”  女儿哈哈大笑:“错了,那是蒲公英在传播种子!”  女儿回答得没错,幼儿园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所以,她当然认为就是这么回事。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儿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蒲公英,她所知道的蒲公英是画册和老师所讲的故事里的,是科学的也是很艺术的。要是女儿见到真的蒲公英,她一定会说:“呀,原来是这样。
期刊
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孩子直接观察,给他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如,给孩子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他:“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来了,你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妈妈或者爸爸听。”孩子经过仔细地观察、查找后,家长再问他:“除了故事里的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么知道春天到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