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药和少数民族药物在风湿病的治疗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独活除痹酒是中医药与瑶族医药结合的产物,在瑶族医药中融入中医药使祛风湿作用进一步加强,开阔风湿病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 风湿;瑶族医药;独活除痹酒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14-01
随着中医药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瑶族医务工作者将中医药理论与瑶族医药进行结合,对本民族处方进行修改,形成了治疗风湿的新处方:独活除痹酒。独活除痹酒为中药与瑶族用药的结合,在瑶族医药中融入中医药使祛风湿作用进一步加强,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将1998年至2014年5月间治疗的87例风湿痹痛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7例风湿患者以瑶族为主,含少数汉族、壮族。其中男性19例,女性68例;36~45岁6例,46~55岁39例,56岁及以上42例,平均56.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1年,平均5.7年。
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见秋冬、冬春、春夏相交发病。发病期间均见关节疼痛,筋脉拘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下肢痿弱,坐骨神经痛,肿胀等。疼痛轻重不一,多见游走性疼痛,其中以下肢疼痛尤为多见。符合中医风湿痹痛的特点。
2 治疗方法
2.1 治则 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痹症”的范畴,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1-2]。风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因风湿之邪侵入肌肉、关节或经络等所致。病程短、病情轻者,一般用植物药治疗,久病重症者常加入动物药,如虫、蛇、兽骨以加强治疗作用。有时还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在祛风湿药中配一些行气活血、养血补肝或温阳益气等药物,才能获得更好效果。因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养血可以祛风,弊病日久,“久病入络”往往导致气血凝滞,治疗主要配用行气活血,温阳益气的药物,“肝主筋”,“肾主骨”,弊病在关节筋骨,还要配合补益肝肾的药物。祛风湿药药性辛燥,易伤阴血,故配伍时应加配养血、滋阴、清热类药物。
针对目前风湿病发病率高难以根治的现状,独活除痹酒采用中药配合瑶族药物联合应用,达到辛苦甘温合用,外散风寒湿邪,内补肝肾气血,邪正兼顾,标本并治,适用于风寒湿邪痹着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症;最终达到祛风湿、止痹痛、强筋骨、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
2.2 制法 备好方中诸药,另备事先已洗净、消毒的适当容量的广口玻璃瓶。将药放入广口玻璃瓶中,倒入40度纯米酒至酒面高出药面一寸,并将广口瓶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经常观察瓶内酒的液面,若发现瓶内酒的液面低于药面要及时加入适量酒使其达到初始液面的高度,以保证液面不变;一个月后,将酒倒出并过滤装入已事先洗净、消毒的适合的小口玻璃瓶中摇匀,药酒即成,同法浸泡第二次。
2.3 使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每天内服2次,每次3~5毫升;外擦患处,适量。禁忌:服药期间请勿喝茶,食用萝卜、鸭;月经期妇女及孕妇慎用。
2.4 疗效标准 以关节疼痛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没有出现运动障碍及功能性损伤现象,已经可以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为指标[3]。
3 结果
3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5例,占5.75%;5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17例,占19.54%;10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1例,35.63%,15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3例,占37.93%,30天内最后一例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占1.15%。由此可见,使用独活除痹酒对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治疗87例病人均能消除疼痛,效果显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消除病痛,恢复正常生活。
4 讨论
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以补气活血、祛风除湿为主要治疗原则[4-5]。独活除痹酒全方以独活、白花蛇、秦艽、防风、祛风除湿为主药,配伍狗脊、续断、杜仲、千斤拔、牛膝、五加皮以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为辅药,三桠苦根、威灵仙、络石藤舒筋活络,当归、鸡血藤、枸杞子补血活血,白芷、防己祛风止痛,茯苓健脾益胃,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为佐药,再配合瑶族经验用药,达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在上肢者可重用防风,偏在下肢者可重用牛膝、秦艽,偏在腰膝者可可重用独活,疼痛剧烈者可重用白芷、防己,并发坐骨神经痛者可重用三桠苦根,并发胃热者可重用黄芩。
参考文献
[1]赵玲,胡耀华,柳润辉,等.中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6):416-420.
[2]焦树德,王伟刚.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681-685.
[3]岳峰.风湿疼痛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8例[J].世界中医药,2012,7(5):415-416.
[4]李宁,廖映烨.浅谈有毒中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1,17(3):98-100.
[5]都万卿,张义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9.
【关键词】 风湿;瑶族医药;独活除痹酒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14-01
随着中医药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瑶族医务工作者将中医药理论与瑶族医药进行结合,对本民族处方进行修改,形成了治疗风湿的新处方:独活除痹酒。独活除痹酒为中药与瑶族用药的结合,在瑶族医药中融入中医药使祛风湿作用进一步加强,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将1998年至2014年5月间治疗的87例风湿痹痛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7例风湿患者以瑶族为主,含少数汉族、壮族。其中男性19例,女性68例;36~45岁6例,46~55岁39例,56岁及以上42例,平均56.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1年,平均5.7年。
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见秋冬、冬春、春夏相交发病。发病期间均见关节疼痛,筋脉拘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下肢痿弱,坐骨神经痛,肿胀等。疼痛轻重不一,多见游走性疼痛,其中以下肢疼痛尤为多见。符合中医风湿痹痛的特点。
2 治疗方法
2.1 治则 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痹症”的范畴,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1-2]。风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因风湿之邪侵入肌肉、关节或经络等所致。病程短、病情轻者,一般用植物药治疗,久病重症者常加入动物药,如虫、蛇、兽骨以加强治疗作用。有时还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在祛风湿药中配一些行气活血、养血补肝或温阳益气等药物,才能获得更好效果。因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养血可以祛风,弊病日久,“久病入络”往往导致气血凝滞,治疗主要配用行气活血,温阳益气的药物,“肝主筋”,“肾主骨”,弊病在关节筋骨,还要配合补益肝肾的药物。祛风湿药药性辛燥,易伤阴血,故配伍时应加配养血、滋阴、清热类药物。
针对目前风湿病发病率高难以根治的现状,独活除痹酒采用中药配合瑶族药物联合应用,达到辛苦甘温合用,外散风寒湿邪,内补肝肾气血,邪正兼顾,标本并治,适用于风寒湿邪痹着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症;最终达到祛风湿、止痹痛、强筋骨、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
2.2 制法 备好方中诸药,另备事先已洗净、消毒的适当容量的广口玻璃瓶。将药放入广口玻璃瓶中,倒入40度纯米酒至酒面高出药面一寸,并将广口瓶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经常观察瓶内酒的液面,若发现瓶内酒的液面低于药面要及时加入适量酒使其达到初始液面的高度,以保证液面不变;一个月后,将酒倒出并过滤装入已事先洗净、消毒的适合的小口玻璃瓶中摇匀,药酒即成,同法浸泡第二次。
2.3 使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每天内服2次,每次3~5毫升;外擦患处,适量。禁忌:服药期间请勿喝茶,食用萝卜、鸭;月经期妇女及孕妇慎用。
2.4 疗效标准 以关节疼痛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没有出现运动障碍及功能性损伤现象,已经可以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为指标[3]。
3 结果
3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5例,占5.75%;5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17例,占19.54%;10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1例,35.63%,15天内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3例,占37.93%,30天内最后一例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占1.15%。由此可见,使用独活除痹酒对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治疗87例病人均能消除疼痛,效果显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消除病痛,恢复正常生活。
4 讨论
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以补气活血、祛风除湿为主要治疗原则[4-5]。独活除痹酒全方以独活、白花蛇、秦艽、防风、祛风除湿为主药,配伍狗脊、续断、杜仲、千斤拔、牛膝、五加皮以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为辅药,三桠苦根、威灵仙、络石藤舒筋活络,当归、鸡血藤、枸杞子补血活血,白芷、防己祛风止痛,茯苓健脾益胃,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为佐药,再配合瑶族经验用药,达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在上肢者可重用防风,偏在下肢者可重用牛膝、秦艽,偏在腰膝者可可重用独活,疼痛剧烈者可重用白芷、防己,并发坐骨神经痛者可重用三桠苦根,并发胃热者可重用黄芩。
参考文献
[1]赵玲,胡耀华,柳润辉,等.中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6):416-420.
[2]焦树德,王伟刚.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681-685.
[3]岳峰.风湿疼痛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8例[J].世界中医药,2012,7(5):415-416.
[4]李宁,廖映烨.浅谈有毒中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1,17(3):98-100.
[5]都万卿,张义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