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没有固定形式,是以心传心的开悟形式。
在这里,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就是禅,就像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核心离不开真善美。
杜边疆与马蕙菁 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1991年创业,注册陶艺品商标“杜马”,代表作品“杜马之链”。后创立杜马禅园,现经营佛山市杜马禅园创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杜马禅园依山傍水而建。很久以来,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居民都不清楚,本地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存在。在这里,杜马禅园的主人,杜边疆、马蕙菁夫妇和员工将自己交还给土地,跟自然界共生共荣,过着一种令人羡慕的慢生活。
但是,杜马夫妇拒绝被划归“隐士”,更不愿禅园仅被视为彰显异于常人之个性的私人庄园。在他们看来,修行恰恰应该是最接近“正常”的生活方式:普通、朴素、普世。
然而,这份普通绝非轻易就能享用。2003年租下这近千亩地后,杜马夫妇花了整整八年时间与土地同呼吸,像制作陶艺一样一点一滴将作品打磨成形。他们平日喜禅修,爱音乐。为达到禅乐演奏的最佳声效,他们花了整整两年,在禅园里建造了一座金字塔型音乐厅。金字塔主干是钢材结构支架,桥梁承重级别,塔面饰以铜板。“光是等施工团队,就静静搁置了半年。”
禅乐如同呼吸
杜边疆认为,“身体、思想、灵魂是组成人的三个部分,也是修行的三个层面,而禅乐恰是为直抵灵魂而设计的。”原本约定在早晨演奏的禅乐,因采访推迟被安排到下午,一切交归“随缘”。
音乐厅内,一束阳光从建筑顶端的彩色玻璃窗透进来,在地板上留下七彩的光斑。马蕙菁及禅园员工悉数身着便服,盘坐静待。
杜边疆最后一个进门,盘坐下来,打开布袋,取出尺八和陶埙摆在身前。简单的开场白后,连同记者在内的所有人闭上眼睛,自然放松,寂静中……室外竹林的簌簌声和鸟鸣被不自觉放大。第一声划破沉默的,是尺八的清冽,令人为之一震。紧接着,陶埙的柔婉缓缓袭来,百转千回,营造出一种时空感。杜边疆放下乐器,插入女子独唱一首,曲毕,有人拨动古琴。
平日里,大家习惯的合作伙伴,还有岭南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谢东笑,只要他来,大家便会一同以禅乐修心养性。杜边疆追求的是禅乐由心而发,不拘形式,因而很多成员都能即兴演奏、吟唱。
最后,由杜边疆吹奏尺八带领员工自由吟唱。无唱词,人声由轻及重,从四面八方融汇一处。此刻,音乐厅精妙的声学结构,使得未经过任何声乐训练、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朴素原声,在其间回旋共振,饱满而空灵的吟唱之音,清晰传送到现场的各个角落,余韵悠远。
禅乐结束,听者睁开眼,耳目通透,后背稍稍渗出一丝汗。每一次的禅乐相会,都是现场即兴的演奏。这里的每个人都在杜边疆的带领下热心禅乐,除了基本的唱和,最近还都开始学习尺八,因“吹奏尺八的运气,和禅修的吐纳并无二致”。
执着起来,杜边疆也是个“痴人”。生活起居外,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个人吹尺八,来来去去几个音,怎么吹都吹不腻。他的房间,常常是深夜亮着灯,去看他,还在钻研修改尺八的歌口。“他说一丁点的偏差,都会影响声音的呈现。”助理笑着形容杜边疆的“刁钻”,“具体是什么分别,我听不出,但他的耳朵准能听出来”。
尺八最早虽发端于中国隋唐,却在宋以后于本土失传,日本沿袭了古老的制管技术,后成为日本国乐。前年,杜边疆听过日本尺八的声音后,带着期望来到广州乐器展,有幸找到一位国内制管师,买回来一根尺八开始吹。2012年春节,他在网上竞拍到一根日本尺八,后来员工们几乎人手一根了,跟着他学。杜边疆爱惜尺八,但并不吝啬于分享。“尺八在日本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当地的文化和气质,我之所以想学尺八,并不是想一味模仿日本,而是想在一呼一吸之间,借尺八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心境。”陶埙,则是比较早接触到,也亲手制作过。“喜欢那种时空感,能唤醒远古的记忆。”
出世是更好的入世
杜边疆夫妇本业陶瓷设计,改革开放之初双双从大学辞职,经营陶厂,最出名的设计作品是“杜马之链”。和1990年代的很多设计师品牌一样,他们的产品以稀缺的设计感和创新度取胜。“第一次见到杜马夫妇是一个三伏天,我去陶厂,他们就窝在低于路面的厂棚里,手把手教,和工人一起创作,一点都不觉得热。”禅园负责接待的员工回忆道,“吸引我来到禅园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杜马老师做事的态度,我来到这里之后也慢慢开始不化妆、不买多余的衣服,发现不必要的欲望降低后,人便更能专注。”
放弃经营13年的事业投身禅园,在朋友看来,是一件难以理解,却也自然而然的事。友人说,这件事让别人干不一定能干好,但让杜马老师来干,说不定就能行。”杜边疆笑言,“从1999年开始,我就有换一种活法的思考,我觉得二十世纪是属于物质的世纪,但二十一世纪一定是属于精神的。”
禅园内的午餐清淡,菜却道道有分量。自己种的菜和花茶,山泉水塘里养了八年的四大家鱼,只吃青草,肉质清甜,细腻劲道。杜边疆夫妇现在基本上都在这里生活,从进驻开始,2004、2005年两年,他们主要的生活就是了解生态,熟悉在城里面并不了解的知识。“比如果树的打理,农业知识,如何在山里生活。开始来的时候见到蛇虫鼠蚁就会被吓到,马老师还被毒蛇咬过。这里昼夜温差大,寒气和湿气重,生存条件远比城里艰苦。我们观察体会四季的风物水土变化,向当地人学习,了解生态情况,了解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水平。”
女儿是杜马夫妇一项“出彩的作品”。她从小生活在陶厂,后迁居山里,在摸爬滚打中过着放养生活,没有去过一天学校,所有教育由父母亲代劳。“她不觉得孤独,也认同我们的生活禅学。她读古籍经典,也上网玩樱花大战,认识的都是比她大得多得多的成年人。”后来,女儿长成,进入佛山电视台工作。没有任何学历的她,带着源于丰厚生活体验与网络上下广泛阅读交流所积累的学识与见地、以积极的姿态入世。
窗外细雨飘摇,会客厅的落地玻璃有点模糊,杜边疆着素色羽绒服戴毛线围巾。在桌前甫一坐定,便和记者开起玩笑:“你们一路艰难困苦地赶过来,这倒也是修行。”转头,又跟手下聊起美国篮球的成功模式。从禅园建起的那天,杜边疆就让宽带入户,保持资讯的更新,既出世,也更好地入世。
[对话杜边疆]
禅是当下
记者:你之前是从事视觉设计的,为何在修建禅园时,给禅乐概念以很大的比重?
杜边疆:因为人的心灵会在声音中得到滋养和提升,现场音乐在这方面比听CD好得多。
我对音乐的需求,甚至比视觉方面还要高。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曾一度发烧音响,还尝试用陶土做音响,音质非常纯净。但那个时候总有一些遗憾,就是有好的设备,没有好的表现空间。,
记者:你理解的修行是什么?
杜边疆:是真、善、美。真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于最喜爱的东西都不能透彻到源头上面去,我就觉得我们所建立起来的思维、心情、见地都是不够的。所以说在建设杜马禅园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追求是做“源头”的东西,从设计、基础建设、生活方式到每个人的内修,都着力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中,把美学和生活做结合。比如,我们总结所学结合当下社会需求,站在天人合一的文化高度,把自己对生命、空间的理解做成现在的多功能音乐厅。它坐落在群山的能量中心,是能量的“源场”,它能够带人进入到真、善、美的境界。
记者:杜马禅园提倡的是一种怎样的禅学?
杜边疆:什么是禅呢,很多人一想到禅,就会想到宗教形式,局限在迷信。很多人来访都会问关于禅的问题,别人可能把这个地方当做寺庙类的场所。我们努力与大家沟通,传递禅的精神,禅没有固定形式,是以心传心的开悟形式。在这里,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就是禅,就像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核心离不开真善美。大家之所以对我们有问号,因为觉得我们是另类的人,有另类的生活、思想、行为,但是,来了这里之后,发现我们不但没有另类,反而对现在的生活和时代有更真诚的理解。真善美是固有的东西,不会因为提倡而存在,不提倡而消失。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不固化生活形态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就是禅,就像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核心离不开真善美。
杜边疆与马蕙菁 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1991年创业,注册陶艺品商标“杜马”,代表作品“杜马之链”。后创立杜马禅园,现经营佛山市杜马禅园创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杜马禅园依山傍水而建。很久以来,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居民都不清楚,本地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存在。在这里,杜马禅园的主人,杜边疆、马蕙菁夫妇和员工将自己交还给土地,跟自然界共生共荣,过着一种令人羡慕的慢生活。
但是,杜马夫妇拒绝被划归“隐士”,更不愿禅园仅被视为彰显异于常人之个性的私人庄园。在他们看来,修行恰恰应该是最接近“正常”的生活方式:普通、朴素、普世。
然而,这份普通绝非轻易就能享用。2003年租下这近千亩地后,杜马夫妇花了整整八年时间与土地同呼吸,像制作陶艺一样一点一滴将作品打磨成形。他们平日喜禅修,爱音乐。为达到禅乐演奏的最佳声效,他们花了整整两年,在禅园里建造了一座金字塔型音乐厅。金字塔主干是钢材结构支架,桥梁承重级别,塔面饰以铜板。“光是等施工团队,就静静搁置了半年。”
禅乐如同呼吸
杜边疆认为,“身体、思想、灵魂是组成人的三个部分,也是修行的三个层面,而禅乐恰是为直抵灵魂而设计的。”原本约定在早晨演奏的禅乐,因采访推迟被安排到下午,一切交归“随缘”。
音乐厅内,一束阳光从建筑顶端的彩色玻璃窗透进来,在地板上留下七彩的光斑。马蕙菁及禅园员工悉数身着便服,盘坐静待。
杜边疆最后一个进门,盘坐下来,打开布袋,取出尺八和陶埙摆在身前。简单的开场白后,连同记者在内的所有人闭上眼睛,自然放松,寂静中……室外竹林的簌簌声和鸟鸣被不自觉放大。第一声划破沉默的,是尺八的清冽,令人为之一震。紧接着,陶埙的柔婉缓缓袭来,百转千回,营造出一种时空感。杜边疆放下乐器,插入女子独唱一首,曲毕,有人拨动古琴。
平日里,大家习惯的合作伙伴,还有岭南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谢东笑,只要他来,大家便会一同以禅乐修心养性。杜边疆追求的是禅乐由心而发,不拘形式,因而很多成员都能即兴演奏、吟唱。
最后,由杜边疆吹奏尺八带领员工自由吟唱。无唱词,人声由轻及重,从四面八方融汇一处。此刻,音乐厅精妙的声学结构,使得未经过任何声乐训练、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朴素原声,在其间回旋共振,饱满而空灵的吟唱之音,清晰传送到现场的各个角落,余韵悠远。
禅乐结束,听者睁开眼,耳目通透,后背稍稍渗出一丝汗。每一次的禅乐相会,都是现场即兴的演奏。这里的每个人都在杜边疆的带领下热心禅乐,除了基本的唱和,最近还都开始学习尺八,因“吹奏尺八的运气,和禅修的吐纳并无二致”。
执着起来,杜边疆也是个“痴人”。生活起居外,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个人吹尺八,来来去去几个音,怎么吹都吹不腻。他的房间,常常是深夜亮着灯,去看他,还在钻研修改尺八的歌口。“他说一丁点的偏差,都会影响声音的呈现。”助理笑着形容杜边疆的“刁钻”,“具体是什么分别,我听不出,但他的耳朵准能听出来”。
尺八最早虽发端于中国隋唐,却在宋以后于本土失传,日本沿袭了古老的制管技术,后成为日本国乐。前年,杜边疆听过日本尺八的声音后,带着期望来到广州乐器展,有幸找到一位国内制管师,买回来一根尺八开始吹。2012年春节,他在网上竞拍到一根日本尺八,后来员工们几乎人手一根了,跟着他学。杜边疆爱惜尺八,但并不吝啬于分享。“尺八在日本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当地的文化和气质,我之所以想学尺八,并不是想一味模仿日本,而是想在一呼一吸之间,借尺八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心境。”陶埙,则是比较早接触到,也亲手制作过。“喜欢那种时空感,能唤醒远古的记忆。”
出世是更好的入世
杜边疆夫妇本业陶瓷设计,改革开放之初双双从大学辞职,经营陶厂,最出名的设计作品是“杜马之链”。和1990年代的很多设计师品牌一样,他们的产品以稀缺的设计感和创新度取胜。“第一次见到杜马夫妇是一个三伏天,我去陶厂,他们就窝在低于路面的厂棚里,手把手教,和工人一起创作,一点都不觉得热。”禅园负责接待的员工回忆道,“吸引我来到禅园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杜马老师做事的态度,我来到这里之后也慢慢开始不化妆、不买多余的衣服,发现不必要的欲望降低后,人便更能专注。”
放弃经营13年的事业投身禅园,在朋友看来,是一件难以理解,却也自然而然的事。友人说,这件事让别人干不一定能干好,但让杜马老师来干,说不定就能行。”杜边疆笑言,“从1999年开始,我就有换一种活法的思考,我觉得二十世纪是属于物质的世纪,但二十一世纪一定是属于精神的。”
禅园内的午餐清淡,菜却道道有分量。自己种的菜和花茶,山泉水塘里养了八年的四大家鱼,只吃青草,肉质清甜,细腻劲道。杜边疆夫妇现在基本上都在这里生活,从进驻开始,2004、2005年两年,他们主要的生活就是了解生态,熟悉在城里面并不了解的知识。“比如果树的打理,农业知识,如何在山里生活。开始来的时候见到蛇虫鼠蚁就会被吓到,马老师还被毒蛇咬过。这里昼夜温差大,寒气和湿气重,生存条件远比城里艰苦。我们观察体会四季的风物水土变化,向当地人学习,了解生态情况,了解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水平。”
女儿是杜马夫妇一项“出彩的作品”。她从小生活在陶厂,后迁居山里,在摸爬滚打中过着放养生活,没有去过一天学校,所有教育由父母亲代劳。“她不觉得孤独,也认同我们的生活禅学。她读古籍经典,也上网玩樱花大战,认识的都是比她大得多得多的成年人。”后来,女儿长成,进入佛山电视台工作。没有任何学历的她,带着源于丰厚生活体验与网络上下广泛阅读交流所积累的学识与见地、以积极的姿态入世。
窗外细雨飘摇,会客厅的落地玻璃有点模糊,杜边疆着素色羽绒服戴毛线围巾。在桌前甫一坐定,便和记者开起玩笑:“你们一路艰难困苦地赶过来,这倒也是修行。”转头,又跟手下聊起美国篮球的成功模式。从禅园建起的那天,杜边疆就让宽带入户,保持资讯的更新,既出世,也更好地入世。
[对话杜边疆]
禅是当下
记者:你之前是从事视觉设计的,为何在修建禅园时,给禅乐概念以很大的比重?
杜边疆:因为人的心灵会在声音中得到滋养和提升,现场音乐在这方面比听CD好得多。
我对音乐的需求,甚至比视觉方面还要高。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曾一度发烧音响,还尝试用陶土做音响,音质非常纯净。但那个时候总有一些遗憾,就是有好的设备,没有好的表现空间。,
记者:你理解的修行是什么?
杜边疆:是真、善、美。真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于最喜爱的东西都不能透彻到源头上面去,我就觉得我们所建立起来的思维、心情、见地都是不够的。所以说在建设杜马禅园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追求是做“源头”的东西,从设计、基础建设、生活方式到每个人的内修,都着力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中,把美学和生活做结合。比如,我们总结所学结合当下社会需求,站在天人合一的文化高度,把自己对生命、空间的理解做成现在的多功能音乐厅。它坐落在群山的能量中心,是能量的“源场”,它能够带人进入到真、善、美的境界。
记者:杜马禅园提倡的是一种怎样的禅学?
杜边疆:什么是禅呢,很多人一想到禅,就会想到宗教形式,局限在迷信。很多人来访都会问关于禅的问题,别人可能把这个地方当做寺庙类的场所。我们努力与大家沟通,传递禅的精神,禅没有固定形式,是以心传心的开悟形式。在这里,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就是禅,就像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核心离不开真善美。大家之所以对我们有问号,因为觉得我们是另类的人,有另类的生活、思想、行为,但是,来了这里之后,发现我们不但没有另类,反而对现在的生活和时代有更真诚的理解。真善美是固有的东西,不会因为提倡而存在,不提倡而消失。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不固化生活形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