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开辟新文化的阵地,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既与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全球化轨道,社会发展快速转型的时期,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坚持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使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及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生命力不高等。对此,我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实践。
一、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校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人文气息渐趋浓郁,活动文化多方位展开,校园文化固有的教育功效正在获得释放。但在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感到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却很难,校园文化建设似乎到了一个高原期,这引发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如何走出高原期,实现新的跨越,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2.现实的反思
在对原有实践的检视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起步,值得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改进之处还很多。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反差。就物质文化而言,学校教学楼、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物质文化虽然能够折射出精神状态,但校园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2)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与现代学生思想意识变化及发展不对称。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与现代学生思想意识变化及发展不对称造成了校园文化应有价值的缺失,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现代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形成体系。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传统文化及教育形式,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是当前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
(3)校园文化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更新与强化。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新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如何提高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师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与抵制能力已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构的重点。
二、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检视,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主体价值观的建构
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跨越,是构建具有旺盛生命力校园文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过程需要主体价值观作导向。作为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和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主体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学校的主体价值观,再靠学校主体价值观的引领,整合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主体价值观的引领不是靠说教能够形成的,必须融化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之中,通过课程文化形式加以实施。
2.现代意识的培植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拥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优秀的师德素质,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群体是建设特色、优质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是建设高质量校园文化的突破口。
3.多元文化的整合
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子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形成多元统一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校园主文化,校园内的子文化、亚文化是更为活跃的因素。对这些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使之不断更新、赋予新意,搭建彰显文化育人功能的展示舞台是建设多彩生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1.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三点体会
(1)办学思想是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灵魂。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柱石,是植根学校的教育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的理性思考,为指导学校办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很大程度上,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源于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也必须建立在办学思想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课程体系才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有思想内涵的体系。
(2)课程创新是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之上。学校德育课程的创新在丰富德育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应该适合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我校研究性学习专题“十大月节”课程模式与以双金活动为代表的模块化综合实践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施,为丰富这一体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载体。
(3)德育评价是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动力。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起着激励和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多元评价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必将推动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建构。
2.培植有能力建设优质校园文化的教师队伍之三点做法
(1)以崇高的事业凝聚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将这份无形的力量转化为教师的职业动力,通过促进交流调研、教师职业规划制定、大中型教育论坛等培养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用崇高的事业观凝聚教师思想,催化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2)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在充分尊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基础上,以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为校本培训目标,我校校本培训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以及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3)以健全的机制培养人。除着力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规范与制度外,我们通过“资料学习、组内学习、专家引领”的三级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展教师的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交流平台。以“教师创新大赛”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已在我校积极地开展起来。而与良乡中学共同合作的“名师战略工程”也已经启动。
3.对校园文化的子文化进行整合的三点建议
(1)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民族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则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必备条件。
(2)以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前瞻性,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去规划,使之具有超前性,表现出现实与未来可能的统一。科学化与人本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应该是现代校园文化的导向。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注重道德修养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学会做人,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根本立足点。
(3)吸收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在校园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接受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和推动,才能不断演进。新时期,强调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从这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使学生具有时代新人的特质,使校园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电业中学)
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全球化轨道,社会发展快速转型的时期,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坚持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使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及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生命力不高等。对此,我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实践。
一、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校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人文气息渐趋浓郁,活动文化多方位展开,校园文化固有的教育功效正在获得释放。但在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感到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却很难,校园文化建设似乎到了一个高原期,这引发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如何走出高原期,实现新的跨越,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2.现实的反思
在对原有实践的检视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起步,值得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改进之处还很多。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反差。就物质文化而言,学校教学楼、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物质文化虽然能够折射出精神状态,但校园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2)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与现代学生思想意识变化及发展不对称。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与现代学生思想意识变化及发展不对称造成了校园文化应有价值的缺失,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现代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形成体系。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传统文化及教育形式,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是当前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
(3)校园文化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更新与强化。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新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如何提高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师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与抵制能力已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构的重点。
二、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检视,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主体价值观的建构
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跨越,是构建具有旺盛生命力校园文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过程需要主体价值观作导向。作为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和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主体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学校的主体价值观,再靠学校主体价值观的引领,整合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主体价值观的引领不是靠说教能够形成的,必须融化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之中,通过课程文化形式加以实施。
2.现代意识的培植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拥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优秀的师德素质,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群体是建设特色、优质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是建设高质量校园文化的突破口。
3.多元文化的整合
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子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形成多元统一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校园主文化,校园内的子文化、亚文化是更为活跃的因素。对这些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使之不断更新、赋予新意,搭建彰显文化育人功能的展示舞台是建设多彩生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1.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三点体会
(1)办学思想是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灵魂。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柱石,是植根学校的教育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的理性思考,为指导学校办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很大程度上,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源于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也必须建立在办学思想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课程体系才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有思想内涵的体系。
(2)课程创新是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之上。学校德育课程的创新在丰富德育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应该适合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我校研究性学习专题“十大月节”课程模式与以双金活动为代表的模块化综合实践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施,为丰富这一体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载体。
(3)德育评价是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动力。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起着激励和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多元评价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必将推动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建构。
2.培植有能力建设优质校园文化的教师队伍之三点做法
(1)以崇高的事业凝聚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将这份无形的力量转化为教师的职业动力,通过促进交流调研、教师职业规划制定、大中型教育论坛等培养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用崇高的事业观凝聚教师思想,催化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2)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在充分尊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基础上,以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为校本培训目标,我校校本培训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以及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3)以健全的机制培养人。除着力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规范与制度外,我们通过“资料学习、组内学习、专家引领”的三级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展教师的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交流平台。以“教师创新大赛”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已在我校积极地开展起来。而与良乡中学共同合作的“名师战略工程”也已经启动。
3.对校园文化的子文化进行整合的三点建议
(1)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民族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则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必备条件。
(2)以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前瞻性,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去规划,使之具有超前性,表现出现实与未来可能的统一。科学化与人本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应该是现代校园文化的导向。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注重道德修养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学会做人,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根本立足点。
(3)吸收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在校园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接受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和推动,才能不断演进。新时期,强调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从这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使学生具有时代新人的特质,使校园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电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