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成绩喜人,但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低;重应试教育、轻思想教育,学生脱离社会现实。要解决这些问题,须树立大语文观,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秋季高中语文实行新课标后,我国广大语文工作者潜心研究,大胆尝试,总结出许多教之有效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成绩喜人。但是,随着新课标实践不断深入,我认为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引起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势必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关系到未来一代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提和命运。下面,我浅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写作水平低
高中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高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学生被动做习题多,主动读书少;教师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高中生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花心思去学语文,语文教学效果较差,写作能力更为滞后,即使有些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语文能力并未真正形成,不少学生高中毕业了,仍不会写作。现一般高中生,布置他们写一篇作文,他们似比挑担还难,叫苦不休,一个星期交不出来。有的干脆不写,简直稀于凤毛麟角,交来的几十本作文,教师得从字、词、句、篇、标点等方面进行修改,十天半个月下来才能修改一次,效率极低,教师评讲作文,学生只是看一眼分数,一塞了事,没有用心理解老师的评语,他们大多数只在于完成老师的“任务”,哪有心思去揣度、去构思?有的甚至还说,写作文“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一到考试,学生就从作文选集或报刊杂志中背一篇下来,或东拼西凑来个“大杂烩”,甚至干脆来个“临场发挥”,挥它个八百字以上,那就阿弥陀佛了。根本写不出切合题意、真情实感、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来。教师在评分时往往为了赶任务,大略看看,以为“基本符合题意,有八百字以上”就给他及格以上的分数了(其实细看他的作文,连初中生作文水平都不如),而他的题目(选择、阅读题)若能得到六七成分数,试卷出来,就可以得到九十分以上的语文成绩了,可算“不错”了,何不乐哉,还自以为是,美名其曰“我的语文成绩好”。其实能真真正正寫好一篇作文,认认真真考好一次语文试,获得满意答卷的学生还不多见。而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也存在这种情况,不是语文实际能力不高的可能会得到较好的分数,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这也就在所难免,见怪不怪了。而有些语文实际水平较高的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分数,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出现反常次现象可真不少。由此可见,现高中生以为大可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去学语文,反正高考分数差不了多少,如果多花了时间、精力去学语文,将是事倍功半,效果甚微,倒不如用多些时间去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于是对语文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连课文都少看,从而导致语文水平低,写作能力差。
二、忽视听、说、读能力的训练,造成听不明、道不清、读不准的严重后果
写的能力偏低,听、说、读的能力就更不必说,因为听、说、读的能力高考题目极少涉及甚至不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可置之不理而束之高阁。学生更是得过且过,根本不理这些内容,导致学生大多不能准确迅速地听懂广播、收音机、演说、谈话等别人说话的意思,抓不准别人说话的主旨,往往是“拾了芝麻丢了西瓜”或“张冠李戴”,忘乎所以。
说话能力更不用说,不是高中生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半天说不出个所然,令人费解,而有的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说话内容空洞,没有中心,让人误解。有的胆小怕事,干脆不说为佳,沉默是金,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读的能力虽然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强调,但还缺乏系统的训练,朗读时很少能做到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真情实感。普通话在教学中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农村学校有些语文教师还用地方话上课,即使是有普通话的老师也还个别不够标准和规范,影响学生发音的准确性。
三、高中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重文轻德现象,重教书轻育人
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近期社会效应,层层加压,逼迫学生死读书,不分节假日一概上课,学生只埋头于书本里,对外界社会知之甚少,对校园以为的事是“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旁人冷若冰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不愿面对现实,丧失青少年那种朝气和热情,缺少正直和勇敢的品质。一般都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好求职、升官发财等。语文教学中缺少对他们耐心而有效的引导,不注重思想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开放最大失误是教育,这教育就是思想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以为戒。
现在的高中生往往把思想品德与语文教学隔开来,一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些做人的道理时,有的学生就认为老师在“发唠叨、吹牛、胡扯”,以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在浪费时间,这种情况特别是农村普通中学的高中生尤其严重,他们的基础相对较差而又一心想升大学,却不扎扎实实地学习,幻想着能有名师来扶其直升,总期待老师讲考试必考题。殊不知考试题目就往往离不开这些,从语文考试中作文题目,都涉及到社会现象、伦理认识和社会公德等问题,如去年期末高一语文考试作文题《我真没想到……》,其中取得较高分52分(满分60分)考生的作文,该生文章围绕“让座”一事展开叙述,选材普通,但出乎意料的是“让座”的人竟是一个残疾人,其灵魂是最纯洁、最高尚的。这种高尚的社会公德,提高了文章思想意义,这也是该文章取得最高分的原因之一。若学生平时疏忽老师所教道理,对社会道德问题认识不足,则立意不深,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秋季高中语文实行新课标后,我国广大语文工作者潜心研究,大胆尝试,总结出许多教之有效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成绩喜人。但是,随着新课标实践不断深入,我认为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引起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势必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关系到未来一代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提和命运。下面,我浅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写作水平低
高中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高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学生被动做习题多,主动读书少;教师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高中生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花心思去学语文,语文教学效果较差,写作能力更为滞后,即使有些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语文能力并未真正形成,不少学生高中毕业了,仍不会写作。现一般高中生,布置他们写一篇作文,他们似比挑担还难,叫苦不休,一个星期交不出来。有的干脆不写,简直稀于凤毛麟角,交来的几十本作文,教师得从字、词、句、篇、标点等方面进行修改,十天半个月下来才能修改一次,效率极低,教师评讲作文,学生只是看一眼分数,一塞了事,没有用心理解老师的评语,他们大多数只在于完成老师的“任务”,哪有心思去揣度、去构思?有的甚至还说,写作文“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一到考试,学生就从作文选集或报刊杂志中背一篇下来,或东拼西凑来个“大杂烩”,甚至干脆来个“临场发挥”,挥它个八百字以上,那就阿弥陀佛了。根本写不出切合题意、真情实感、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来。教师在评分时往往为了赶任务,大略看看,以为“基本符合题意,有八百字以上”就给他及格以上的分数了(其实细看他的作文,连初中生作文水平都不如),而他的题目(选择、阅读题)若能得到六七成分数,试卷出来,就可以得到九十分以上的语文成绩了,可算“不错”了,何不乐哉,还自以为是,美名其曰“我的语文成绩好”。其实能真真正正寫好一篇作文,认认真真考好一次语文试,获得满意答卷的学生还不多见。而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也存在这种情况,不是语文实际能力不高的可能会得到较好的分数,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这也就在所难免,见怪不怪了。而有些语文实际水平较高的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分数,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出现反常次现象可真不少。由此可见,现高中生以为大可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去学语文,反正高考分数差不了多少,如果多花了时间、精力去学语文,将是事倍功半,效果甚微,倒不如用多些时间去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于是对语文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连课文都少看,从而导致语文水平低,写作能力差。
二、忽视听、说、读能力的训练,造成听不明、道不清、读不准的严重后果
写的能力偏低,听、说、读的能力就更不必说,因为听、说、读的能力高考题目极少涉及甚至不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可置之不理而束之高阁。学生更是得过且过,根本不理这些内容,导致学生大多不能准确迅速地听懂广播、收音机、演说、谈话等别人说话的意思,抓不准别人说话的主旨,往往是“拾了芝麻丢了西瓜”或“张冠李戴”,忘乎所以。
说话能力更不用说,不是高中生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半天说不出个所然,令人费解,而有的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说话内容空洞,没有中心,让人误解。有的胆小怕事,干脆不说为佳,沉默是金,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读的能力虽然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强调,但还缺乏系统的训练,朗读时很少能做到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真情实感。普通话在教学中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农村学校有些语文教师还用地方话上课,即使是有普通话的老师也还个别不够标准和规范,影响学生发音的准确性。
三、高中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重文轻德现象,重教书轻育人
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近期社会效应,层层加压,逼迫学生死读书,不分节假日一概上课,学生只埋头于书本里,对外界社会知之甚少,对校园以为的事是“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旁人冷若冰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不愿面对现实,丧失青少年那种朝气和热情,缺少正直和勇敢的品质。一般都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好求职、升官发财等。语文教学中缺少对他们耐心而有效的引导,不注重思想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开放最大失误是教育,这教育就是思想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以为戒。
现在的高中生往往把思想品德与语文教学隔开来,一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些做人的道理时,有的学生就认为老师在“发唠叨、吹牛、胡扯”,以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在浪费时间,这种情况特别是农村普通中学的高中生尤其严重,他们的基础相对较差而又一心想升大学,却不扎扎实实地学习,幻想着能有名师来扶其直升,总期待老师讲考试必考题。殊不知考试题目就往往离不开这些,从语文考试中作文题目,都涉及到社会现象、伦理认识和社会公德等问题,如去年期末高一语文考试作文题《我真没想到……》,其中取得较高分52分(满分60分)考生的作文,该生文章围绕“让座”一事展开叙述,选材普通,但出乎意料的是“让座”的人竟是一个残疾人,其灵魂是最纯洁、最高尚的。这种高尚的社会公德,提高了文章思想意义,这也是该文章取得最高分的原因之一。若学生平时疏忽老师所教道理,对社会道德问题认识不足,则立意不深,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