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在一系列语文实践中写好句、练好段。如果我们能切实引导小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练好句、段的基本功,那么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语文;句;段;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8-01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关心并积极探索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为了尽快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在一系列语文实践中写好句、练好段。
一 加强句子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学习知识重在与迁移运用。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就是要加强训练,把句子教学落到实处。可以根据句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使训练扎实有效。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认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对于不同标点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就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含义。
2.听写句子
这是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听写一般是老师念一句,学生写一句,学生只有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写下来。学生听惯了,写惯了,句子的意思和句子形式也就掌握了,句子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但听写的句子要有所选择,要选用课文中的典型句、中心句,或同学作业中的好句子。这样的训练既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学生日后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3.仿写句子
这是一个难点,出题者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仿写一个怎样的句子,这时需要学生仔细审题,分析句子的特点,弄清楚作者到底让我们写一个怎样的句子,写时只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创新。
例如“节假日,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这个例句就应该抓住“人山人海”这个词,知道这是一句夸张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再动笔写话。
4.造句
这是一个常用的训练方法,老师在学习到好的词语或者一些关联词时,会让学生练习造句。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注意句子是否正确,例如在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主语“谁”;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
二 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式接应的方法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话题——说明句等称为变句式。这些句式之所以是“变式”,是因为它们与所谓“主谓宾”式的常式句在句内词序上有较大的差别,学习者普遍感到难以掌握,要么用错,要么选择回避策略。如果在语段的背景下教授这些句型,更符合认知的基本原则。
在语段中这些句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学到的有关这些句型的知识,通常局限在句子的范围之内。对于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句式,则不甚了了。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学只解决了句子内的问题,而实际使用的语言很少使用单个的句子,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至少要用两个以上的句子。当这些句子与句子相互联结时,有时要作语序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便是出现了各种句式。对句内的词序进行调整是一种重要的句子接应手段——句式接应,这正是学习者原有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中所缺少而需要加以完善的。而学习者已掌握的有关各种句式的句法知识就成为同化新知的基础。
三 要写好段落
新《大纲》要求学生写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的学生写一件事,明明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日头说说还可以,但一上作文本,却只能用一些笼统的句子三言两语就完了。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清楚地、具体地表达出来。如何指导他们把文章写具体呢?我认为,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片断训练,教会学生各种描写的本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片断训练的形式也很多,比如:整理一组乱句成段,写一处景物,写一个人的衣着、外貌,与一组连续动作,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文章一个开头或结尾,写一个场面等等。为了减轻学生练写片段的难度,也为了密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指导学生进行片断训练时,我常以课文的精彩片断为“范例”,让学生进行摹仿学习。如课文《课间十分钟》写的是课间十分钟的各种场面,其中 “丢沙包”是详写。我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这段课文,用心体会并提出:课文写丢沙包这项活动是分哪几层写具体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然后,指导学生仿它的写法,以”大扫除”为题,用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在写之前,我又提出:“劳动时,大家是怎样干的?提水的、擦桌椅的、洗地板的和擦玻璃窗的各是怎样做的?其中最突出的是谁?”我让学生个人回忆后,再在“小小组”内互说、互评、互改,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分别请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学生口述作文内容。师生讲评之后,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个片断。
这样仿课文写段的方法,由于学生有生活基础,经老师的点拨和提示,同学们又循着“想、说、评、改、讲”这样的练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坚持“三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又使学生懂得了怎样描写才算是具体生动。
总之,如果我们能切实引导小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练好句、段的基本功,那么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语文;句;段;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8-01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关心并积极探索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为了尽快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在一系列语文实践中写好句、练好段。
一 加强句子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学习知识重在与迁移运用。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就是要加强训练,把句子教学落到实处。可以根据句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使训练扎实有效。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认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对于不同标点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就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含义。
2.听写句子
这是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听写一般是老师念一句,学生写一句,学生只有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写下来。学生听惯了,写惯了,句子的意思和句子形式也就掌握了,句子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但听写的句子要有所选择,要选用课文中的典型句、中心句,或同学作业中的好句子。这样的训练既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学生日后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3.仿写句子
这是一个难点,出题者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仿写一个怎样的句子,这时需要学生仔细审题,分析句子的特点,弄清楚作者到底让我们写一个怎样的句子,写时只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创新。
例如“节假日,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这个例句就应该抓住“人山人海”这个词,知道这是一句夸张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再动笔写话。
4.造句
这是一个常用的训练方法,老师在学习到好的词语或者一些关联词时,会让学生练习造句。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注意句子是否正确,例如在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主语“谁”;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
二 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式接应的方法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话题——说明句等称为变句式。这些句式之所以是“变式”,是因为它们与所谓“主谓宾”式的常式句在句内词序上有较大的差别,学习者普遍感到难以掌握,要么用错,要么选择回避策略。如果在语段的背景下教授这些句型,更符合认知的基本原则。
在语段中这些句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学到的有关这些句型的知识,通常局限在句子的范围之内。对于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句式,则不甚了了。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学只解决了句子内的问题,而实际使用的语言很少使用单个的句子,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至少要用两个以上的句子。当这些句子与句子相互联结时,有时要作语序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便是出现了各种句式。对句内的词序进行调整是一种重要的句子接应手段——句式接应,这正是学习者原有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中所缺少而需要加以完善的。而学习者已掌握的有关各种句式的句法知识就成为同化新知的基础。
三 要写好段落
新《大纲》要求学生写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的学生写一件事,明明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日头说说还可以,但一上作文本,却只能用一些笼统的句子三言两语就完了。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清楚地、具体地表达出来。如何指导他们把文章写具体呢?我认为,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片断训练,教会学生各种描写的本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片断训练的形式也很多,比如:整理一组乱句成段,写一处景物,写一个人的衣着、外貌,与一组连续动作,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文章一个开头或结尾,写一个场面等等。为了减轻学生练写片段的难度,也为了密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指导学生进行片断训练时,我常以课文的精彩片断为“范例”,让学生进行摹仿学习。如课文《课间十分钟》写的是课间十分钟的各种场面,其中 “丢沙包”是详写。我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这段课文,用心体会并提出:课文写丢沙包这项活动是分哪几层写具体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然后,指导学生仿它的写法,以”大扫除”为题,用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在写之前,我又提出:“劳动时,大家是怎样干的?提水的、擦桌椅的、洗地板的和擦玻璃窗的各是怎样做的?其中最突出的是谁?”我让学生个人回忆后,再在“小小组”内互说、互评、互改,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分别请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学生口述作文内容。师生讲评之后,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个片断。
这样仿课文写段的方法,由于学生有生活基础,经老师的点拨和提示,同学们又循着“想、说、评、改、讲”这样的练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坚持“三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又使学生懂得了怎样描写才算是具体生动。
总之,如果我们能切实引导小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练好句、段的基本功,那么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