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有关改进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前言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特殊的、新兴学科。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让人欣慰的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其他学科相比,该学科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不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人。面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在,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笔者了解到从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普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到现在,很多小学相继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概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治、语文、外语、数学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侧重于信息素养的培养。按照信息素养的观念,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以及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技术以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能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技术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以下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術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
本研究以xx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在实践之前,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填写、回收、统计和分析,再辅以跟踪教育教学一线课堂,针对不同的问题与师生谈话,三种方法交错进行,真实地获得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研究对象
以xx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实践研究的调查对象,共发放129份问卷,回收12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93.8%。通过调查,获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情况的相关信息。
2.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回收、汇总、整理、统计与分析,笔者发现了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一)师生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小学五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特别是得到老师的关注。图1说明,学生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交流的占到四分之一,很少与教师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的也占到四分之三。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地关注。
小学生是可以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的一个群体。他们喜欢在老师面前充分地表现自己,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甜蜜的微笑。学生的这种表现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回应,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课堂上不再积极主动。同时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解,就不能更好地反思教学。在调查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是却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偶尔才能感受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图2。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多数集中在回答教师提问和作品展示这两个环节。没有积极快乐的学习体验,就不能有效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情感的所得。
(二)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小组合作
被试学校由于条件原因,目前依旧是两个学生一台电脑,调查了该区域的其他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校也是两个同学一台电脑。学生自我学习意思相对比较薄弱,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的学生相对比较少,多数都是两人合作的,虽然对于合作意思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却需要加强。
图4真实地呈现了在这所学校里学生所谓的小组合作意识。但是通过调查,目前课堂上对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得比较灵活,可见小组合作的真正含义学生和教师没有更好的理解。
(三)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注重有待于提高
图5呈现出有33%的学生很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的课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学生不喜欢听课;二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听课能力的培养比較缺乏。
被试对象在自己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问老师的比例比较低,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从另一个侧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6。同时也对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借口,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比较灵活。针对这一现状,跟踪课堂,发现同学之间的交流,只是一种代劳,小学生没有引导能力,同学的求助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一般都是直接动手代劳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堂上学生过分依赖于同学之间的“帮助”,学生便无法亲自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没有生活应用,计算机不就是一门学科了么?这样的一个课程开多少门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了。
(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待于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在课后翻看信息技术课本,但是翻看的范围仅仅停留在自己喜欢的部分,如上网,游戏,聊天等,而其他的部分课后基本不会看。如图9所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肢体现在感兴趣的地方,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学生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学科的应用,仅仅把它理解为一门学科,学校要学习的学科。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如下是针对问卷数据的具体分析,给出的相应解决对策。
1.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上彻头彻尾的主角,经常演“独角戏”。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学科,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进行口头讲授,而是考虑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办法,那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就会越来越厌恶,这样学生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只知道一味地打游戏。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多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知识在学生中间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差异在信息技术课上格外明显。特别是在自由练习时,由于学生在操作鼠标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室中巡视辅导,面对每个班数量众多的学生,想要一一指导实属不易。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以及时汇总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在集体演习中给予解决;另一方面按照座位把学生分小组,学生独立练习时,让组内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2.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将游戏与动画引入课堂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小学学生正处在好奇、好动、好游戏的时期,如果能让他们把学习看成玩游戏的话,那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知识点的教学且健康的益智游戏能实现这个目的。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教师要使学生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另外,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涌现出了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3.让学生尝试,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的、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
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新途径。
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选出优秀的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例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为课本里的古诗进行配画配乐,大家兴趣盎然;让学生利用“Word2013”为班级制作课程表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
4.学以致用,使学生乐于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需要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ld201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学英语。
这样,在课堂上学到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习。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应用的需求,才会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还要特别注重实用性。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虽然不复杂,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应该说给低年级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与高年级相比更累。教学中必须结合其年龄特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依据新课标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学校及教师要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必须十分清楚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彼此的联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工作的继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和理论体系将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将不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李晶.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张永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浅谈[J].好家长,2015,46:116.
[4]舒育林.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4辑)[C]2015: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前言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特殊的、新兴学科。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让人欣慰的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其他学科相比,该学科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不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人。面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在,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笔者了解到从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普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到现在,很多小学相继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概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治、语文、外语、数学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侧重于信息素养的培养。按照信息素养的观念,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以及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技术以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能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技术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以下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術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
本研究以xx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在实践之前,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填写、回收、统计和分析,再辅以跟踪教育教学一线课堂,针对不同的问题与师生谈话,三种方法交错进行,真实地获得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研究对象
以xx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实践研究的调查对象,共发放129份问卷,回收12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93.8%。通过调查,获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情况的相关信息。
2.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回收、汇总、整理、统计与分析,笔者发现了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一)师生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小学五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特别是得到老师的关注。图1说明,学生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交流的占到四分之一,很少与教师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的也占到四分之三。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地关注。
小学生是可以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的一个群体。他们喜欢在老师面前充分地表现自己,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甜蜜的微笑。学生的这种表现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回应,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课堂上不再积极主动。同时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解,就不能更好地反思教学。在调查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是却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偶尔才能感受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图2。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多数集中在回答教师提问和作品展示这两个环节。没有积极快乐的学习体验,就不能有效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情感的所得。
(二)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小组合作
被试学校由于条件原因,目前依旧是两个学生一台电脑,调查了该区域的其他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校也是两个同学一台电脑。学生自我学习意思相对比较薄弱,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的学生相对比较少,多数都是两人合作的,虽然对于合作意思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却需要加强。
图4真实地呈现了在这所学校里学生所谓的小组合作意识。但是通过调查,目前课堂上对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得比较灵活,可见小组合作的真正含义学生和教师没有更好的理解。
(三)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注重有待于提高
图5呈现出有33%的学生很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的课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学生不喜欢听课;二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听课能力的培养比較缺乏。
被试对象在自己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问老师的比例比较低,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从另一个侧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6。同时也对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借口,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比较灵活。针对这一现状,跟踪课堂,发现同学之间的交流,只是一种代劳,小学生没有引导能力,同学的求助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一般都是直接动手代劳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堂上学生过分依赖于同学之间的“帮助”,学生便无法亲自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没有生活应用,计算机不就是一门学科了么?这样的一个课程开多少门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了。
(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待于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在课后翻看信息技术课本,但是翻看的范围仅仅停留在自己喜欢的部分,如上网,游戏,聊天等,而其他的部分课后基本不会看。如图9所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肢体现在感兴趣的地方,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学生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学科的应用,仅仅把它理解为一门学科,学校要学习的学科。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如下是针对问卷数据的具体分析,给出的相应解决对策。
1.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上彻头彻尾的主角,经常演“独角戏”。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学科,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进行口头讲授,而是考虑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办法,那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就会越来越厌恶,这样学生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只知道一味地打游戏。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多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知识在学生中间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差异在信息技术课上格外明显。特别是在自由练习时,由于学生在操作鼠标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室中巡视辅导,面对每个班数量众多的学生,想要一一指导实属不易。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以及时汇总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在集体演习中给予解决;另一方面按照座位把学生分小组,学生独立练习时,让组内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2.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将游戏与动画引入课堂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小学学生正处在好奇、好动、好游戏的时期,如果能让他们把学习看成玩游戏的话,那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知识点的教学且健康的益智游戏能实现这个目的。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教师要使学生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另外,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涌现出了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3.让学生尝试,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的、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
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新途径。
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选出优秀的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例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为课本里的古诗进行配画配乐,大家兴趣盎然;让学生利用“Word2013”为班级制作课程表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
4.学以致用,使学生乐于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需要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ld201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学英语。
这样,在课堂上学到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习。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应用的需求,才会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还要特别注重实用性。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虽然不复杂,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应该说给低年级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与高年级相比更累。教学中必须结合其年龄特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依据新课标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学校及教师要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必须十分清楚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彼此的联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工作的继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和理论体系将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将不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李晶.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张永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浅谈[J].好家长,2015,46:116.
[4]舒育林.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4辑)[C]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