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玉米试验田上蚜虫进行鉴定,并对蚜虫种群的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上取食危害的蚜虫主要有3种,其中有玉米蚜、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出扩散—聚集—再扩散的趋势,而且聚集强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关键词】玉米蚜虫;时间动态分布;空间动态分布;调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phi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corn field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nd the occurrence of aphid population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Key words] corn aphids; time dynamic distribution; spatial dynamic distribution; survey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教科合字[2014]第 388号)
作者简介:王中武,男,吉林省榆树市人,副教授,从事植保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蚜虫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为不仅转播病菌而且影响其光合作用,抽堆后聚集在雌憾为害,形成“黑穗”,影响授粉、灌浆,造成雌穗秃尖,千粒重下降,导致受害玉米减产。通过研究玉米蚜虫鉴定和发生规律,可以为今后对蚜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 调查方法
1.1 玉米蚜虫观察
自玉米出苗每天查一次,当发现蚜虫后,每隔5天调查一次。调查采用平行线式取样,每次选5点,每点调查20株,记录玉米全株蚜虫种类及数量。
1.2 玉米蚜虫鉴定
玉米蚜:蚜黄绿至暗绿色,腹管附近带红色。在心叶或叶反面为害,腹管长筒形,长至少为宽度的三倍。禾谷缢管蚜: 在反叶面,有时在心叶、穗部和叶鞘内为害。蚜宽卵形。附肢黑白相间。触角为体长2/3,末节鞭部为基部4倍。荻草谷网蚜:蚜草绿色至橙红色,腹部两侧有不甚明显灰绿色横斑各一行额瘤显著外倾。触角几乎等于体长,末节鞭部为基部长度5~6倍,腹管黑色。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蚜虫的时间动态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玉米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玉米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危害春玉米的蚜虫中,玉米蚜是绝对的优势种,玉米蚜的种群消长动态与混合种群的消长相似。
2.2 玉米蚜虫的空间动态分布
玉米蚜虫的空间动态分布主要体现在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不同部位的分布,经过统计,具体见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禾谷缢管蚜对玉米的危害,远不及荻草谷网蚜和玉米蚜,而且禾谷缢管蚜主要危害的是植株下部。玉米蚜和荻草谷网蚜,既危害下部,也危害中部。达到高峰期,就开始呈现为减缓的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蚜虫种群的时间动态主要受气候原因、食物因子、天敌因子三个方面的影响。空间动态则更详尽表述了蚜虫种群的变动和寄主及其环境条件的相关。玉米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玉米的生长发育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危害春玉米的蚜虫种群中,玉米蚜为绝对的优势种群。玉米进人蜡熟期后大量蚜虫集中在成熟较晚的玉米上危害,并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出玉米地。随时间变化,玉米蚜虫在数量上呈现:增长在减缓的趋势。玉米蚜虫随时间变化在植株上呈现:扩散一聚集—再扩散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周书生,梁红林.玉米不同品种(系)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研究[J].华
中昆虫研究,2002,(10):23-25.
[2] 王进军,赵志模.春玉米田蚜虫种群的数量消长及空间动态[J].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45-48.
[3] 王鹏,王英.玉米蚜虫对夏播玉米制种的危害[J].种子科技,2010,
(02):55-58.
[4] 黄保宏,王波.玉米田生物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
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03):108-110.
【关键词】玉米蚜虫;时间动态分布;空间动态分布;调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phi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corn field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nd the occurrence of aphid population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Key words] corn aphids; time dynamic distribution; spatial dynamic distribution; survey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教科合字[2014]第 388号)
作者简介:王中武,男,吉林省榆树市人,副教授,从事植保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蚜虫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为不仅转播病菌而且影响其光合作用,抽堆后聚集在雌憾为害,形成“黑穗”,影响授粉、灌浆,造成雌穗秃尖,千粒重下降,导致受害玉米减产。通过研究玉米蚜虫鉴定和发生规律,可以为今后对蚜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 调查方法
1.1 玉米蚜虫观察
自玉米出苗每天查一次,当发现蚜虫后,每隔5天调查一次。调查采用平行线式取样,每次选5点,每点调查20株,记录玉米全株蚜虫种类及数量。
1.2 玉米蚜虫鉴定
玉米蚜:蚜黄绿至暗绿色,腹管附近带红色。在心叶或叶反面为害,腹管长筒形,长至少为宽度的三倍。禾谷缢管蚜: 在反叶面,有时在心叶、穗部和叶鞘内为害。蚜宽卵形。附肢黑白相间。触角为体长2/3,末节鞭部为基部4倍。荻草谷网蚜:蚜草绿色至橙红色,腹部两侧有不甚明显灰绿色横斑各一行额瘤显著外倾。触角几乎等于体长,末节鞭部为基部长度5~6倍,腹管黑色。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蚜虫的时间动态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玉米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玉米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危害春玉米的蚜虫中,玉米蚜是绝对的优势种,玉米蚜的种群消长动态与混合种群的消长相似。
2.2 玉米蚜虫的空间动态分布
玉米蚜虫的空间动态分布主要体现在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不同部位的分布,经过统计,具体见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禾谷缢管蚜对玉米的危害,远不及荻草谷网蚜和玉米蚜,而且禾谷缢管蚜主要危害的是植株下部。玉米蚜和荻草谷网蚜,既危害下部,也危害中部。达到高峰期,就开始呈现为减缓的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蚜虫种群的时间动态主要受气候原因、食物因子、天敌因子三个方面的影响。空间动态则更详尽表述了蚜虫种群的变动和寄主及其环境条件的相关。玉米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玉米的生长发育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危害春玉米的蚜虫种群中,玉米蚜为绝对的优势种群。玉米进人蜡熟期后大量蚜虫集中在成熟较晚的玉米上危害,并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出玉米地。随时间变化,玉米蚜虫在数量上呈现:增长在减缓的趋势。玉米蚜虫随时间变化在植株上呈现:扩散一聚集—再扩散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周书生,梁红林.玉米不同品种(系)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研究[J].华
中昆虫研究,2002,(10):23-25.
[2] 王进军,赵志模.春玉米田蚜虫种群的数量消长及空间动态[J].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45-48.
[3] 王鹏,王英.玉米蚜虫对夏播玉米制种的危害[J].种子科技,2010,
(02):55-58.
[4] 黄保宏,王波.玉米田生物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
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0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