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和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需求,针对普遍存在的重课程轻能力、重专业轻思维和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结合汽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抓手,将创新创业内化到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中,重新构建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吴笑伟,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4-0032-05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
我们国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对每一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针对大学生创业,开通创业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創新创业。[1-3]从就业形势方面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地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应对挑战,高职院校只有设置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内化到专业课程结构中,构建基于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学生的创业、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主动性,才能增加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4-7]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高达70 %,但是,实际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却不足5 %。而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达20 %左右,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成功代表,也正是微软的创业神话,激励了无数的美国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二)汽车专业创新创业背景
1.汽车市场方面调查。中国汽车后市场大数据分析显示:2015 年,规模近8 000 亿元;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员工在50人以下的企业占93 %,注册资金在50 万元以下的占到企业总数的70 %;汽车装潢美容、快速维护保养个体经营方面创业占到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汽车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更有利于进行自主创业。
2.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如图1所示,汽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超过87%的学生有创业需求,学生毕业后1年创业率为2 %,毕业后3年创业率为4 %,毕业后5 年的创业率为7 %。可见,整体来看,汽车专业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成功率较高,但是,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的为0,可能是对创新创业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一些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和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往往都是先就业再创业。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创业现状存在以下矛盾:汽车专业创业成功率高,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创业比率为0;在校学生尽管经过了创新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训锻炼,但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都选择了就业后再创业。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汽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现有的实训条件也远远达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往往都是采取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这些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独立存在,如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方式试图提升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来培养创新人格、提升创业热情,等等。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1.重课程轻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一般被列为考查课,课程实施中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能力,未能针对高职院校实际,缺乏具有实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
2.重专业轻思维。高职院校多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与操作技能,然而,为了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培育,使学生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动脑思考,从而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
3.重结果轻过程。高职院校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更注重大赛结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高职汽车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区域性特征,因各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差异,而造成不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但是,总体目标都是培养面向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检测维修、钣金喷漆和信息反馈等方向,具有较好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极强的实操能力。
(二)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1.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以及职业实训课,课程设置如表1 所示。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客观要求。
2.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重专业轻思维。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对高职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其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尚不成熟。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常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训教学结合不紧密,难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高职汽车专业课程配置与创业市场脱节。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在理论上坚持“够用”的原则,实践上追求技术技能,在课程结构配置上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训课时比例偏低,实训设备利用率低,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与创业市场需求脱节。
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其与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核心、职业实训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重构课程体系。 (一)建立“双导师”共同授课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双导师”共同授课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融合,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训能力的需求。高职汽车专业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聘请创新创业专家到校授课,通过“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既能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需要,也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双导师”要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坚持走“产学结合”“学科交叉”之路,优化学生素质结构,强化汽车装配制造、服务营销、评估理赔和检测维修等多学科交叉,从而大力推进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
1.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提出动因。高职院校多由辅导员专职对学生进行管理,专业教师则负责教学工作。对学校而言,学生管理和专业教育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但对于学生而言,则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学校的分工将他们的大学生活劈成了两半,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班级管理,却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相脱节;而专业教师只完成每日授课任务,不去过多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就业指导,等等。高职院校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2.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运行模式。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是指在校内聘请专任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在实训基地聘请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使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形成配对关系,定期为学生进行指导。具体课程分配方案如表2 所示。
3.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正确梳理校内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校内导师并不意味着取代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而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加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当的研究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双导师”制并不是指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校内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校外的指导,而是要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今后的工作兴趣将其分组,每组选择相对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互配合,指导同一批学生,并且“双导师”之间研究与实践的领域一致,能够为学生制定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从而通过“双导师”制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再次,“双导师”制要得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认可和支持。就校内导师而言,要意识到除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就校外导师来说,由于他不是学校的教师,经常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而疏于對学生的指导,使校外导师成为一个摆设。因此,“双导师”制的真正实行取决于双方导师对这项制度的认可和支持。
(二)构建“一专多能”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高职汽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是指与实践技能方面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一专”是指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来体现;“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越多,其复合能力越强。在职业资格培训过程中,应融入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识别机会的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如表3所示。
1.“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课程设置。(1)政策机会——宏观政治、经济类课程。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形势,构成了创业的环境因素。创业的政策机会是指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新的行业、新的市场和新的创业机会,或是随着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创业者从中发现的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创业机会。政策机会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开禁所带来的创业机会;政府在地区政策上的差异而带来的创业机会;新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创业机会;等等。因此,创业机会的甄别需要保持对政治的敏感度,这就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基于政策机会所设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解读等。(2)技术机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类课程。技术机会是指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创业时机,多来源于新科学进步或技术突破。任何技术上的变化或者多种技术的组合,都可能给创业者带来创业机会,比如: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创业的技术机会表现形式为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带来的新商机;产品开发技术的出现带来的新商机;消除技术弊端带来的新商机;等等。基于技术机会所设置的培养课程有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检测与修理等。(3)市场机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类课程。创业机会即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机会。市场机会来源于营销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市场上需求的存在。创业的市场机会表现形式为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市场需求;因结构缺陷而产生的市场机会;因产业转移而带来的商机以及从中外差距中找出的商机;等等。基于市场机会所设置的培养课程有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谈判与营销技巧等。
2.“专业能力”课程设置。(1)操作能力——技术层面专业能力。技术层面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汽车维修作业基本流程,它包括工作内容的专业知识、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求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解决方案,解决作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基于专业能力所设置的课程包括汽车服务工程、电控技术、检测与诊断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维修设备管理等。(2)管理能力——管理层面专业能力。管理层面专业能力强调的是管理能力,它包括管理能力、预测能力、创新能力及整合能力,要求能够敏锐获取并有效利用战略资源,结合组织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善于协调利用内外部资源,具备改革创新、组织指挥的能力。因此,基于管理层面专业能力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和人才资本管理等。
3.“环境适应能力”课程设置。环境适应主要指个人在心理、社交和处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环境适应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基于环境适应能力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商务谈判技巧、人际沟通交流技巧等。
当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要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抓手,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53-56,103.
[2] 王兴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矛盾困境、体系优化及创新举措[J].教育与职业,2018(4):68-72.
[3] 刘鸫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通讯,2013(20):12-13.
[4] 陈怡.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34-35.
[5] 黄华,杜娟.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82-83.
[6] 朱丽娟.浅论高职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J].知识经济,2015(18):112.
[7] 刘炜,黄鲲.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7-180.
关键词: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吴笑伟,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4-0032-05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
我们国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对每一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针对大学生创业,开通创业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創新创业。[1-3]从就业形势方面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地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应对挑战,高职院校只有设置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内化到专业课程结构中,构建基于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学生的创业、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主动性,才能增加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4-7]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高达70 %,但是,实际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却不足5 %。而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达20 %左右,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成功代表,也正是微软的创业神话,激励了无数的美国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二)汽车专业创新创业背景
1.汽车市场方面调查。中国汽车后市场大数据分析显示:2015 年,规模近8 000 亿元;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员工在50人以下的企业占93 %,注册资金在50 万元以下的占到企业总数的70 %;汽车装潢美容、快速维护保养个体经营方面创业占到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汽车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更有利于进行自主创业。
2.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如图1所示,汽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超过87%的学生有创业需求,学生毕业后1年创业率为2 %,毕业后3年创业率为4 %,毕业后5 年的创业率为7 %。可见,整体来看,汽车专业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成功率较高,但是,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的为0,可能是对创新创业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一些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和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往往都是先就业再创业。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创业现状存在以下矛盾:汽车专业创业成功率高,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创业比率为0;在校学生尽管经过了创新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训锻炼,但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都选择了就业后再创业。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汽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现有的实训条件也远远达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往往都是采取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这些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独立存在,如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方式试图提升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来培养创新人格、提升创业热情,等等。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1.重课程轻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一般被列为考查课,课程实施中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能力,未能针对高职院校实际,缺乏具有实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
2.重专业轻思维。高职院校多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与操作技能,然而,为了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培育,使学生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动脑思考,从而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
3.重结果轻过程。高职院校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更注重大赛结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高职汽车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区域性特征,因各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差异,而造成不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但是,总体目标都是培养面向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检测维修、钣金喷漆和信息反馈等方向,具有较好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极强的实操能力。
(二)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1.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以及职业实训课,课程设置如表1 所示。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客观要求。
2.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重专业轻思维。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对高职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其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尚不成熟。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常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训教学结合不紧密,难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高职汽车专业课程配置与创业市场脱节。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在理论上坚持“够用”的原则,实践上追求技术技能,在课程结构配置上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训课时比例偏低,实训设备利用率低,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与创业市场需求脱节。
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其与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核心、职业实训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重构课程体系。 (一)建立“双导师”共同授课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双导师”共同授课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融合,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训能力的需求。高职汽车专业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聘请创新创业专家到校授课,通过“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既能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需要,也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双导师”要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坚持走“产学结合”“学科交叉”之路,优化学生素质结构,强化汽车装配制造、服务营销、评估理赔和检测维修等多学科交叉,从而大力推进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
1.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提出动因。高职院校多由辅导员专职对学生进行管理,专业教师则负责教学工作。对学校而言,学生管理和专业教育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但对于学生而言,则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学校的分工将他们的大学生活劈成了两半,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班级管理,却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相脱节;而专业教师只完成每日授课任务,不去过多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就业指导,等等。高职院校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2.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运行模式。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是指在校内聘请专任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在实训基地聘请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使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形成配对关系,定期为学生进行指导。具体课程分配方案如表2 所示。
3.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正确梳理校内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校内导师并不意味着取代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而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加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当的研究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双导师”制并不是指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校内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校外的指导,而是要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今后的工作兴趣将其分组,每组选择相对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互配合,指导同一批学生,并且“双导师”之间研究与实践的领域一致,能够为学生制定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从而通过“双导师”制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再次,“双导师”制要得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认可和支持。就校内导师而言,要意识到除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就校外导师来说,由于他不是学校的教师,经常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而疏于對学生的指导,使校外导师成为一个摆设。因此,“双导师”制的真正实行取决于双方导师对这项制度的认可和支持。
(二)构建“一专多能”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高职汽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是指与实践技能方面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一专”是指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来体现;“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越多,其复合能力越强。在职业资格培训过程中,应融入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识别机会的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如表3所示。
1.“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课程设置。(1)政策机会——宏观政治、经济类课程。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形势,构成了创业的环境因素。创业的政策机会是指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新的行业、新的市场和新的创业机会,或是随着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创业者从中发现的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创业机会。政策机会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开禁所带来的创业机会;政府在地区政策上的差异而带来的创业机会;新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创业机会;等等。因此,创业机会的甄别需要保持对政治的敏感度,这就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基于政策机会所设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解读等。(2)技术机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类课程。技术机会是指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创业时机,多来源于新科学进步或技术突破。任何技术上的变化或者多种技术的组合,都可能给创业者带来创业机会,比如: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创业的技术机会表现形式为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带来的新商机;产品开发技术的出现带来的新商机;消除技术弊端带来的新商机;等等。基于技术机会所设置的培养课程有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检测与修理等。(3)市场机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类课程。创业机会即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机会。市场机会来源于营销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市场上需求的存在。创业的市场机会表现形式为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市场需求;因结构缺陷而产生的市场机会;因产业转移而带来的商机以及从中外差距中找出的商机;等等。基于市场机会所设置的培养课程有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谈判与营销技巧等。
2.“专业能力”课程设置。(1)操作能力——技术层面专业能力。技术层面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汽车维修作业基本流程,它包括工作内容的专业知识、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求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解决方案,解决作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基于专业能力所设置的课程包括汽车服务工程、电控技术、检测与诊断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维修设备管理等。(2)管理能力——管理层面专业能力。管理层面专业能力强调的是管理能力,它包括管理能力、预测能力、创新能力及整合能力,要求能够敏锐获取并有效利用战略资源,结合组织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善于协调利用内外部资源,具备改革创新、组织指挥的能力。因此,基于管理层面专业能力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和人才资本管理等。
3.“环境适应能力”课程设置。环境适应主要指个人在心理、社交和处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环境适应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基于环境适应能力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商务谈判技巧、人际沟通交流技巧等。
当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要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抓手,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53-56,103.
[2] 王兴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矛盾困境、体系优化及创新举措[J].教育与职业,2018(4):68-72.
[3] 刘鸫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通讯,2013(20):12-13.
[4] 陈怡.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34-35.
[5] 黄华,杜娟.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82-83.
[6] 朱丽娟.浅论高职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J].知识经济,2015(18):112.
[7] 刘炜,黄鲲.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