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挖掘出一些能促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激发兴趣,激活主体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觀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引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先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如激疑导入法、解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幻映图式法。如“激素调节”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你们读过童话《格列佛游记》吗?(读过)你相信在遥远的海那边,真的有大人国和小人国吗?事实上,这样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比一般人高大得多的巨人和比一般人矮小得多的侏儒的确存在,你们想知道人长得高与矮与什么有关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激素调节。”
2.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生物学概念通常是比较复杂的,许多概念包含着很难看得见的生理过程,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肺的通气”一节时,用两个气球,锥形瓶,单孔橡皮塞,Y字形玻璃管自制了膈运动的模型。通过对这个教具的演示,学生很好地感知了“膈”运动时“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3.创设情境。
根据中学生发育特征——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节的出血的初步护理时,就可以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表演,道具很简单:三支笔,三条红领巾,三瓶浓度不同的高锰酸钾溶液,表演前先让学生看书5分钟,接着将6位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医生和出血者,课堂气氛在课收尾时达到了高潮。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点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的潜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会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树立了信心,创造了条件。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课中我尝试上了两节对照课。
1.常规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介绍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认识,分类记忆。
2.将生态系统成分分为四部分,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划分四组去讨论,每组推选一人,到前面充当老师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讲,许多学生都想当老师,争先恐后地上台讲课,下面的学生积极配合,甚至有的学生还提问题,挑毛病,完全投入课堂的讨论中,问题在愉悦气氛中得到解决。
课后,我对两个班级进行简单测试,第2个班级的得分率明显高于第一个班级。事实上,教育界关于传授知识方法的讨论中有很多方法,传统的是“讲授—学习—总结”。在教学方面,许多人主张“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从而实现了教学的重心由“师教”移向“自主学习”。
三、培养问题意识,发挥主体思维能力
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贴近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没有注意,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只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分类思想、发散思维等,就可以使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介绍胃时,我是由结构到功能,而讲解小肠时,我先讲解了小肠的功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呢?
四、培养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其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
1.自学生疑。
课堂上,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读书、看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仅能解决规定的问题,而且能发现一些新问题。
2.鼓励质疑。
学生产生疑问后,会迫切希望得到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问题简单、古怪,教师也不能厌烦,更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启发他们寻找答案。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种子的萌发”片断时,学生甲提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生物书上说种子萌发胚必须是完整的。可我曾把妈妈生豆芽时不要的、虫子蛀的豆子用水浸泡,结果有的黄豆出芽了,有的黄豆没出芽,书上说的正确吗?
3.讨论释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共同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出现异议的问题,教师巧妙地给予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得到发挥,主动性更强。
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创见性的问题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据此,我在各章节的教学中都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创见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冷天尿多?二氧化碳仅仅是废物吗?为什么给许多病人吸氧?胃液为什么不消化自身?人体中的铁为什么不生锈?为什么洗澡时间长手上就起皱?为什么夏天汗流得特别多?为什么小孩的脸蛋是红润的?右手为什么比左手力气大等等。
六、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学生主体探究新知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活动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教育,把教学内容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觉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片段时,有的教师先出示资料:我国有农民把袁隆平看做活神仙,自费修建“稻仙园”,园中立着他的汉白玉雕像。他是现在唯一活着的20世纪中国百年风云人物,人们称赞他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他是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先后获得了“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以色列的“沃夫奖”、泰国的“金镰刀奖”,被世人赞为“让人类远离饥饿”的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袁隆平,那么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农民对袁隆平的感激之情和他的杂交水稻获科研奖情况的资料,学生注意到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表达对袁隆平的科学工作的敬佩之情,形成崇尚科学的情感,鞭策学生去主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自觉运用学生主体观念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开拓道路。
一、激发兴趣,激活主体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觀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引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先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如激疑导入法、解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幻映图式法。如“激素调节”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你们读过童话《格列佛游记》吗?(读过)你相信在遥远的海那边,真的有大人国和小人国吗?事实上,这样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比一般人高大得多的巨人和比一般人矮小得多的侏儒的确存在,你们想知道人长得高与矮与什么有关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激素调节。”
2.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生物学概念通常是比较复杂的,许多概念包含着很难看得见的生理过程,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肺的通气”一节时,用两个气球,锥形瓶,单孔橡皮塞,Y字形玻璃管自制了膈运动的模型。通过对这个教具的演示,学生很好地感知了“膈”运动时“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3.创设情境。
根据中学生发育特征——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节的出血的初步护理时,就可以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表演,道具很简单:三支笔,三条红领巾,三瓶浓度不同的高锰酸钾溶液,表演前先让学生看书5分钟,接着将6位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医生和出血者,课堂气氛在课收尾时达到了高潮。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点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的潜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会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树立了信心,创造了条件。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课中我尝试上了两节对照课。
1.常规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介绍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认识,分类记忆。
2.将生态系统成分分为四部分,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划分四组去讨论,每组推选一人,到前面充当老师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讲,许多学生都想当老师,争先恐后地上台讲课,下面的学生积极配合,甚至有的学生还提问题,挑毛病,完全投入课堂的讨论中,问题在愉悦气氛中得到解决。
课后,我对两个班级进行简单测试,第2个班级的得分率明显高于第一个班级。事实上,教育界关于传授知识方法的讨论中有很多方法,传统的是“讲授—学习—总结”。在教学方面,许多人主张“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从而实现了教学的重心由“师教”移向“自主学习”。
三、培养问题意识,发挥主体思维能力
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贴近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没有注意,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只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分类思想、发散思维等,就可以使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介绍胃时,我是由结构到功能,而讲解小肠时,我先讲解了小肠的功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呢?
四、培养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其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
1.自学生疑。
课堂上,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读书、看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仅能解决规定的问题,而且能发现一些新问题。
2.鼓励质疑。
学生产生疑问后,会迫切希望得到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问题简单、古怪,教师也不能厌烦,更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启发他们寻找答案。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种子的萌发”片断时,学生甲提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生物书上说种子萌发胚必须是完整的。可我曾把妈妈生豆芽时不要的、虫子蛀的豆子用水浸泡,结果有的黄豆出芽了,有的黄豆没出芽,书上说的正确吗?
3.讨论释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共同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出现异议的问题,教师巧妙地给予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得到发挥,主动性更强。
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创见性的问题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据此,我在各章节的教学中都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创见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冷天尿多?二氧化碳仅仅是废物吗?为什么给许多病人吸氧?胃液为什么不消化自身?人体中的铁为什么不生锈?为什么洗澡时间长手上就起皱?为什么夏天汗流得特别多?为什么小孩的脸蛋是红润的?右手为什么比左手力气大等等。
六、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学生主体探究新知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活动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教育,把教学内容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觉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片段时,有的教师先出示资料:我国有农民把袁隆平看做活神仙,自费修建“稻仙园”,园中立着他的汉白玉雕像。他是现在唯一活着的20世纪中国百年风云人物,人们称赞他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他是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先后获得了“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以色列的“沃夫奖”、泰国的“金镰刀奖”,被世人赞为“让人类远离饥饿”的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袁隆平,那么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农民对袁隆平的感激之情和他的杂交水稻获科研奖情况的资料,学生注意到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表达对袁隆平的科学工作的敬佩之情,形成崇尚科学的情感,鞭策学生去主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自觉运用学生主体观念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开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