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关键。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试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来探讨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优化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语言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火热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又如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如何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条件,让学生主动进入思维状态呢?现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1 遵循直观性原则。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符号、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目的是引导、激趣、辅垫,让学生能建立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所以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
1.2 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3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自觉的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问题的连接和过度,有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2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2.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观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如下问题——有一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在底面顶点A处有一只小壁虎,在侧面顶点B处有一只蚊子。(如下图)请你动动脑筋,帮小壁虎设计一条线路,使得它能尽快吃到蚊子。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然后连接A、B两点所得的线段就是小壁虎行走的路线。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圆柱……)的展开图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新的一课就开始了,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2.2 通过学生实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学生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新课引入中,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故意把圆心丢了,发动学生用一把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这样利用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引发认知冲突。再如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知识点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个用纸板做的三角形,再要求学生动手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很容易得到一个平角。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发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利用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性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进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常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促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力。例如,在讲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时,可提出:你是设计师,用所学的正多边形来铺设地板,你可以有哪些设计方案?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探索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加以评论和表扬,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 反思问题的解决途径,创设一题多解情境,激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在通常的教学中,问题解决了,很多老师要么就此打住,不再深入下去,要么贪图省事,由教者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总结一下了事,谁不知这样做,正如大教育家波利亚先生所言:“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他们通过回顾,整理和总结他们所完成的解答,学生可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否则,就会错过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因此,教者应在解题之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解题途径,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寻找更优解法,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积极创新,提出更新的见解。例如在教“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这一课时,我设置如下问题:已知一抛物线经过三点(3,5)、(2,0)、(4,0),求这个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当发现大多数学生用设一般式正确解答之后,我适时地提出有没有哪个同学用别的方法呢?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根据后两点的特征,可以设交点式求出正确解答。表扬这个学生后我接着顺势推出继续观察这三点,你还能发现什么。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苦思冥想。一会儿后,有学生发现了,说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以求出它的对称轴是直线,由此断定点(3,5)是此抛物线的,这时几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出可以设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求出正确解答。
3 创设问题情境时需注意的问题
3.1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情境导入的时机,把握情境导入的节奏,逐步展开和延伸情境。
3.2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贴切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相吻合,既不能超出其最近发展区,也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完成一种不必要的“弱智化”的活动。
3.3 创设问题情境的情节材料要自然、真实。我们一般用来创设情境的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这里的自然、真实是对学生而言的。不自然、不真实的素材会使学生感到别扭,甚至于会产生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之感。
3.4 创设问题情境时,一节课中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种类的问题情境设置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不宜设置太多的问题,要少而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思维。对学生的反应与解答,教师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3.5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多种感官活动相融合。情境教学是将视听等多种感官活动融会在一起,于其情于理之中得出正确体验与判断的方式。教师要利用生动的语言、事例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传汉等.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 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汪秉彝等.“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报(自然科学版),2003;21(1):52~54
4 马忠林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优化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语言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火热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又如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如何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条件,让学生主动进入思维状态呢?现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1 遵循直观性原则。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符号、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目的是引导、激趣、辅垫,让学生能建立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所以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
1.2 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3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自觉的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问题的连接和过度,有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2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2.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观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如下问题——有一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在底面顶点A处有一只小壁虎,在侧面顶点B处有一只蚊子。(如下图)请你动动脑筋,帮小壁虎设计一条线路,使得它能尽快吃到蚊子。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然后连接A、B两点所得的线段就是小壁虎行走的路线。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圆柱……)的展开图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新的一课就开始了,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2.2 通过学生实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学生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新课引入中,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故意把圆心丢了,发动学生用一把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这样利用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引发认知冲突。再如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知识点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个用纸板做的三角形,再要求学生动手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很容易得到一个平角。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发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利用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性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进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常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促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力。例如,在讲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时,可提出:你是设计师,用所学的正多边形来铺设地板,你可以有哪些设计方案?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探索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加以评论和表扬,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 反思问题的解决途径,创设一题多解情境,激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在通常的教学中,问题解决了,很多老师要么就此打住,不再深入下去,要么贪图省事,由教者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总结一下了事,谁不知这样做,正如大教育家波利亚先生所言:“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他们通过回顾,整理和总结他们所完成的解答,学生可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否则,就会错过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因此,教者应在解题之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解题途径,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寻找更优解法,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积极创新,提出更新的见解。例如在教“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这一课时,我设置如下问题:已知一抛物线经过三点(3,5)、(2,0)、(4,0),求这个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当发现大多数学生用设一般式正确解答之后,我适时地提出有没有哪个同学用别的方法呢?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根据后两点的特征,可以设交点式求出正确解答。表扬这个学生后我接着顺势推出继续观察这三点,你还能发现什么。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苦思冥想。一会儿后,有学生发现了,说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以求出它的对称轴是直线,由此断定点(3,5)是此抛物线的,这时几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出可以设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求出正确解答。
3 创设问题情境时需注意的问题
3.1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情境导入的时机,把握情境导入的节奏,逐步展开和延伸情境。
3.2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贴切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相吻合,既不能超出其最近发展区,也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完成一种不必要的“弱智化”的活动。
3.3 创设问题情境的情节材料要自然、真实。我们一般用来创设情境的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这里的自然、真实是对学生而言的。不自然、不真实的素材会使学生感到别扭,甚至于会产生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之感。
3.4 创设问题情境时,一节课中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种类的问题情境设置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不宜设置太多的问题,要少而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思维。对学生的反应与解答,教师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3.5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多种感官活动相融合。情境教学是将视听等多种感官活动融会在一起,于其情于理之中得出正确体验与判断的方式。教师要利用生动的语言、事例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传汉等.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 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汪秉彝等.“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报(自然科学版),2003;21(1):52~54
4 马忠林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