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川流不息,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古传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是唐诗的最好写照,而笔者更喜欢边塞诗一唐代诗歌中的这朵奇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阅来,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一股慷慨激昂,鼓舞斗志,视死如归的气慨。边塞诗一唐代诗歌中的这朵奇葩,即使是描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即使是含有悲壮、惋伤,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更多的是让人们看到一种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就其渊源来说,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思乡望归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历史上,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会不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有的投笔从戎,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描写思乡望归,思妇思念征人。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人心向背,男女情爱,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戍边将士的诗歌产生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产生了。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骆宾王、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王翰、王之涣等。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边地生活的艰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风吹一夜满关山”),战争的酷烈场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旦夕更楼上,遥闻军笛声”、“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鸾琢入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将士的思家情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碛里征人兰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誓死御敌、立志报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一往无前(“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边疆地理(“关山正飞雪,烽戎断无烟”),民族风情(“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民族交往(“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马临关汉使回”),男女情爱(“无时独不见,泪流空白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传世名句,经典著作,无愧于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2 大处落笔,意象宏阔
有神奇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沙万里绝人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上”,有美丽富饶、诱人向外的“平沙莽莽黄人天”,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壮丽雪景,有“冰坚可踩”、“马渡冰河渴自跑”的高原隆冬,有变化莫测、令人难忘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归来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些意象鲜明,意境独特,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集中体现了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3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有《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四首,等等。这些诗歌集中、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生活,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打开了人们认识唐朝边塞生活的眼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各族人民的心情,树立了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爱国情操,激励着人们去战胜一切强暴的敌人,为世人传诵并借用,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艺术宝库。
4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唐代边塞诗常用联想、对比、比喻、夸张、用典、烘托、拟人等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如施育吾的《夜闻笛》,写少女月下听到军笛声,联想到自己出征的爱人;李白的《战城南》,写烽火不息,乌鸾琢人肠,渲染了战争年代的残酷;刘克庄的《军中乐》,写将军彻夜歌舞“彩缎百丈支女乐”,而杀敌负伤的战士“无钱得合金疮药”,对比真实、有力、鲜明;李白的《北风行》,以夸张之笔写“燕山雪花”对轩辕台的威胁,暗喻安禄山将对朝廷的反叛。这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都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表达了感情,开拓了意境,对后世多有影响。
5 用词独具匠心
从用品看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从景物看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等。描写景物的有: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刻画感情特点的有: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等。
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整个过程的。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中唐前期尚有余响,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就其渊源来说,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思乡望归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历史上,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会不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有的投笔从戎,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描写思乡望归,思妇思念征人。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人心向背,男女情爱,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戍边将士的诗歌产生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产生了。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骆宾王、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王翰、王之涣等。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边地生活的艰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风吹一夜满关山”),战争的酷烈场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旦夕更楼上,遥闻军笛声”、“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鸾琢入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将士的思家情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碛里征人兰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誓死御敌、立志报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一往无前(“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边疆地理(“关山正飞雪,烽戎断无烟”),民族风情(“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民族交往(“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马临关汉使回”),男女情爱(“无时独不见,泪流空白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传世名句,经典著作,无愧于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2 大处落笔,意象宏阔
有神奇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沙万里绝人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上”,有美丽富饶、诱人向外的“平沙莽莽黄人天”,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壮丽雪景,有“冰坚可踩”、“马渡冰河渴自跑”的高原隆冬,有变化莫测、令人难忘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归来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些意象鲜明,意境独特,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集中体现了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3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有《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四首,等等。这些诗歌集中、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生活,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打开了人们认识唐朝边塞生活的眼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各族人民的心情,树立了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爱国情操,激励着人们去战胜一切强暴的敌人,为世人传诵并借用,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艺术宝库。
4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唐代边塞诗常用联想、对比、比喻、夸张、用典、烘托、拟人等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如施育吾的《夜闻笛》,写少女月下听到军笛声,联想到自己出征的爱人;李白的《战城南》,写烽火不息,乌鸾琢人肠,渲染了战争年代的残酷;刘克庄的《军中乐》,写将军彻夜歌舞“彩缎百丈支女乐”,而杀敌负伤的战士“无钱得合金疮药”,对比真实、有力、鲜明;李白的《北风行》,以夸张之笔写“燕山雪花”对轩辕台的威胁,暗喻安禄山将对朝廷的反叛。这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都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表达了感情,开拓了意境,对后世多有影响。
5 用词独具匠心
从用品看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从景物看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等。描写景物的有: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刻画感情特点的有: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等。
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整个过程的。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中唐前期尚有余响,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