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而不简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下面,笔者以“物质的变化”内容为例,谈谈小学科学“简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简约不等于简单——科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简约教材,敢于取舍
课程改革的深化对科学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为我们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取舍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教材虽然是经典的教学素材,但并非“固化的程序”,有时,教师要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而能使科学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一线教师应努力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独具匠心的取舍加工,优化课堂教学。
“物质的变化”内容中有“黄豆与沙子混合”和“加热白糖”等实验。“黄豆与沙子混合”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分离后黄豆与沙子的变化。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会纠结于分离后的黄豆没有之前光滑了,沙子里面有黄豆皮等现象,致使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对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冰糖,设计了让学生夹碎冰糖、观察对比碎糖和冰糖有什么不同,用这个简单的实验取代“黄豆与沙子混合”实验。在观察冰糖和夹碎冰糖这一过程中,学生很明显地观察到夹碎后的冰糖只是形状由块状变成了颗粒状,冰糖这种物质的状态、颜色、香味等都没有变化,学生很快得出了冰糖变成碎糖这一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一结论。
2.简约情境,聚焦主题
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开展科学探究。
在“物质的变化”内容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简约的导入情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冰糖,你在哪里看到过?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冰糖的变化,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聚焦主题是一个不断从朦胧、粗略的探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探究目标逼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融合、提炼的过程。简约的导入情境,直接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为学生探究节约了时间,体现了简约课堂的理念。
3.简约材料,优化载体
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收获自信和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验器材、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保证材料有结构的前提下,减少探究材料的数量,从而实现材料的简约和学习载体的优化。
“物质的变化”内容中的“黄豆与沙子混合”和“加热白糖”两个实验,教师需要准备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筛网、蜡烛、白糖、燃烧匙、火柴、不锈钢盘子、实验记录表等实验材料。笔者选取冰糖为研究载体,设计的夹碎冰糖、观察对比碎糖和冰糖实验,教师只需准备冰糖、夹子、蜡烛、燃烧匙、火柴、不锈钢盘子和实验记录表就可以了。在教学中,“冰糖”这一研究载体贯穿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减少了教师课前准备实验器材的工作量,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
二、简约而不简单——科学课堂教学力求有效
1.有效研讨,建构概念
科学探究活动是小组协作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的研讨交流十分重要,探究活动就是为研讨交流做准备的。研讨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活动后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在探究活动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老师如果没有把研讨交流当一回事,实际上是没把探究活动当一回事。
在“物质的变化”内容教学中,学生夹碎冰糖、观察对比冰糖后,笔者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冰糖在夹碎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了吗?能具体说说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分析了冰糖和碎糖在状态、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得出冰糖夹碎的过程发生了变化,形状由块状变成了颗粒状,其他特征没有变化,冰糖经过这一变化后,糖还是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在加热碎糖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研讨,让他们关注到,碎糖在加热过程中状态由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形状由颗粒状变成糊状最后又变成块状,颜色由白色慢慢变黄,逐渐加深成为深褐色,继续加热变成了黑色,由几乎没有香味到出现较浓的香味,最后出现焦味。分析实验现象后,教师及时提出“碎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最后留在燃烧匙里的物质还是糖吗?”这一研讨主题,学生有的认为是糖,有的认为这不是糖,经过一番激烈的研讨,最终决定通过将燃烧匙里的物质放入水中,看它是否能溶解来验证它还是不是糖。实验验证碎糖加热之后留下的黑色物质不是糖,而是一种新的物质,教师顺势告诉学生这种新物质是碳。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明白了夹碎冰糖和加热碎糖这两种情况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夹碎冰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加热碎糖产生了新的物质。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研讨交流,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辨析、梳理,帮助学生在纷乱的事实中找出规律,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有效的交流研讨也促进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科学概念的建构。
2.有效引导,层层推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引导和解决,就会阻碍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新问题的出现而偏离或转移探究焦点,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提供有效帮助和适时引导,合理把握学生课堂探究的进程和方向。
“物质的变化”内容的知识目标除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外,还需要学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这一难点,教师一般会通过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帮助学生得出结论。但笔者发现,在碎糖加热过程中,学生关注的重点是糖在加热过程中状态、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会忽视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因此直接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诸多变化,就会脱离学生的现有“观察”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笔者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和引导: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碎糖加热过程中“加热前颗粒状的碎糖、液体状态的糖、颜色逐渐变深的糊状糖、黑色的碳化物”四张过程性照片,引导学生研讨分析:在颗粒状碎糖受热熔化成液态糖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学生分析得出这一变化过程中糖只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糖还是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讨:液态糖继续加热后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了黑色的碳,這一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学生一致认为糖变成了碳,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此时及时小结,得出“碎糖加热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固态的蜡烛熔化成液态的蜡烛油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蜡烛油燃烧产生光和热,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在燃烧匙底部留下了碳,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小结得出“蜡烛燃烧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物理变化”,通过有梯度地回顾加热碎糖的变化、分析蜡烛燃烧的变化,层层推进、顺理成章地得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这一科学结论。
简约的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而是有思维深度的课堂,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思想。简约不是教学过程简单,不是学习材料越少越好,而是典型、有针对性。简约不是目的,目的是有效挖掘科学活动的内涵,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程序,不断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不断优化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完全小学(314500)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314051)
一、简约不等于简单——科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简约教材,敢于取舍
课程改革的深化对科学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为我们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取舍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教材虽然是经典的教学素材,但并非“固化的程序”,有时,教师要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而能使科学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一线教师应努力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独具匠心的取舍加工,优化课堂教学。
“物质的变化”内容中有“黄豆与沙子混合”和“加热白糖”等实验。“黄豆与沙子混合”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分离后黄豆与沙子的变化。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会纠结于分离后的黄豆没有之前光滑了,沙子里面有黄豆皮等现象,致使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对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冰糖,设计了让学生夹碎冰糖、观察对比碎糖和冰糖有什么不同,用这个简单的实验取代“黄豆与沙子混合”实验。在观察冰糖和夹碎冰糖这一过程中,学生很明显地观察到夹碎后的冰糖只是形状由块状变成了颗粒状,冰糖这种物质的状态、颜色、香味等都没有变化,学生很快得出了冰糖变成碎糖这一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一结论。
2.简约情境,聚焦主题
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开展科学探究。
在“物质的变化”内容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简约的导入情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冰糖,你在哪里看到过?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冰糖的变化,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聚焦主题是一个不断从朦胧、粗略的探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探究目标逼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融合、提炼的过程。简约的导入情境,直接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为学生探究节约了时间,体现了简约课堂的理念。
3.简约材料,优化载体
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收获自信和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验器材、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保证材料有结构的前提下,减少探究材料的数量,从而实现材料的简约和学习载体的优化。
“物质的变化”内容中的“黄豆与沙子混合”和“加热白糖”两个实验,教师需要准备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筛网、蜡烛、白糖、燃烧匙、火柴、不锈钢盘子、实验记录表等实验材料。笔者选取冰糖为研究载体,设计的夹碎冰糖、观察对比碎糖和冰糖实验,教师只需准备冰糖、夹子、蜡烛、燃烧匙、火柴、不锈钢盘子和实验记录表就可以了。在教学中,“冰糖”这一研究载体贯穿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减少了教师课前准备实验器材的工作量,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
二、简约而不简单——科学课堂教学力求有效
1.有效研讨,建构概念
科学探究活动是小组协作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的研讨交流十分重要,探究活动就是为研讨交流做准备的。研讨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活动后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在探究活动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老师如果没有把研讨交流当一回事,实际上是没把探究活动当一回事。
在“物质的变化”内容教学中,学生夹碎冰糖、观察对比冰糖后,笔者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冰糖在夹碎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了吗?能具体说说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分析了冰糖和碎糖在状态、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得出冰糖夹碎的过程发生了变化,形状由块状变成了颗粒状,其他特征没有变化,冰糖经过这一变化后,糖还是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在加热碎糖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研讨,让他们关注到,碎糖在加热过程中状态由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形状由颗粒状变成糊状最后又变成块状,颜色由白色慢慢变黄,逐渐加深成为深褐色,继续加热变成了黑色,由几乎没有香味到出现较浓的香味,最后出现焦味。分析实验现象后,教师及时提出“碎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最后留在燃烧匙里的物质还是糖吗?”这一研讨主题,学生有的认为是糖,有的认为这不是糖,经过一番激烈的研讨,最终决定通过将燃烧匙里的物质放入水中,看它是否能溶解来验证它还是不是糖。实验验证碎糖加热之后留下的黑色物质不是糖,而是一种新的物质,教师顺势告诉学生这种新物质是碳。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明白了夹碎冰糖和加热碎糖这两种情况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夹碎冰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加热碎糖产生了新的物质。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研讨交流,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辨析、梳理,帮助学生在纷乱的事实中找出规律,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有效的交流研讨也促进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科学概念的建构。
2.有效引导,层层推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引导和解决,就会阻碍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新问题的出现而偏离或转移探究焦点,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提供有效帮助和适时引导,合理把握学生课堂探究的进程和方向。
“物质的变化”内容的知识目标除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外,还需要学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这一难点,教师一般会通过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帮助学生得出结论。但笔者发现,在碎糖加热过程中,学生关注的重点是糖在加热过程中状态、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会忽视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因此直接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诸多变化,就会脱离学生的现有“观察”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笔者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和引导: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碎糖加热过程中“加热前颗粒状的碎糖、液体状态的糖、颜色逐渐变深的糊状糖、黑色的碳化物”四张过程性照片,引导学生研讨分析:在颗粒状碎糖受热熔化成液态糖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学生分析得出这一变化过程中糖只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糖还是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讨:液态糖继续加热后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了黑色的碳,這一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学生一致认为糖变成了碳,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此时及时小结,得出“碎糖加热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固态的蜡烛熔化成液态的蜡烛油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蜡烛油燃烧产生光和热,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在燃烧匙底部留下了碳,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小结得出“蜡烛燃烧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物理变化”,通过有梯度地回顾加热碎糖的变化、分析蜡烛燃烧的变化,层层推进、顺理成章地得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这一科学结论。
简约的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而是有思维深度的课堂,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思想。简约不是教学过程简单,不是学习材料越少越好,而是典型、有针对性。简约不是目的,目的是有效挖掘科学活动的内涵,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程序,不断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不断优化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完全小学(314500)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31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