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而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整体并不高。本文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视角,从实际使用、真正信奉、个人相关三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阐述,并从培训、反思、协同互助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启示;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645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8-0086-04
引言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变革,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后,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教技〔2014〕6号”文件《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的阶段目标”。[1]当这些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后,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能够解决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共识。从中可以看出:
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具备多要素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祝智庭等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后,总结出教师应具备七个方面的能力,即现代教育理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终身学习的能力。[3]
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学者王卫军、王燕等分析相关研究后认为:其影响因素有来自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等外部的因素;有来自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性因素,也有来自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因素。[4][5]
③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的提出是多角度的。学者马若明从教学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6]学者王卫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里从技术、能力、信息角度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7]
④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是多方参与的。有关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据调查,目前大概有95%的学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信息技术培训;有94%的学校要求全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培训;有50%左右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能培训的机会。[8]
从研究现状上看,我国目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属于“应然”性的研究,即基于“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展开的,基础培训也大都是在“教师应该如何培养”的“应然”框架下进行的培训,但是教师应该具备这些能力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信奉和实际使用这些能力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而教师实践性知识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提高,可我们现在是“应然”状态下的研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笔者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新视角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指教师应该具备信息化教学素养、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能力,更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信奉它、运用它。
教师实践性知识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认识的启示
1.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
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由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Elbaz,F.)建构,康内利和柯兰迪宁(Connelly,F.M.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启示;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645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8-0086-04
引言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变革,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后,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教技〔2014〕6号”文件《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的阶段目标”。[1]当这些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后,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能够解决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共识。从中可以看出:
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具备多要素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祝智庭等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后,总结出教师应具备七个方面的能力,即现代教育理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终身学习的能力。[3]
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学者王卫军、王燕等分析相关研究后认为:其影响因素有来自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等外部的因素;有来自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性因素,也有来自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因素。[4][5]
③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的提出是多角度的。学者马若明从教学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6]学者王卫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里从技术、能力、信息角度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7]
④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是多方参与的。有关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据调查,目前大概有95%的学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信息技术培训;有94%的学校要求全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培训;有50%左右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能培训的机会。[8]
从研究现状上看,我国目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属于“应然”性的研究,即基于“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展开的,基础培训也大都是在“教师应该如何培养”的“应然”框架下进行的培训,但是教师应该具备这些能力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信奉和实际使用这些能力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而教师实践性知识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提高,可我们现在是“应然”状态下的研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笔者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新视角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指教师应该具备信息化教学素养、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能力,更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信奉它、运用它。
教师实践性知识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认识的启示
1.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
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由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Elbaz,F.)建构,康内利和柯兰迪宁(Connelly,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