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力”理论是阿恩海姆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明确阐述张力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含义。视觉是再普通不过的感知能力,也是生活中能明显作用于人本身,使人产生共鸣的方式。本文将通过视觉理解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分析张力与运动在画面中的运用和关系,解读“不动之动”的秘密。
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张力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8-01
艺术品中各种知觉力相互支持和抵消所形成的整体的平衡,基于这些力感关系的复杂性,也造就了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显现,必然建立在各个力的整体功能之上。力存在于力场之中,动寓于统一之中,这样,画面中形与形之间就生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何谓“张力”
什么是张力?就是观看一张照片时最直接感受到的视觉冲击力,让观者过目难忘而又回味无穷,画面中的视觉元素达到平衡和完美的状态。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常被冠以“张力”这样的赞美之词。比如拍摄行进中的人物,把人物放在画面的前景中,在画面中主体行进过的地方保留大面积的空间,给人一种主体由远方一步步走来的暗示,在主体马上就走出画面的时候拍摄。从而在一张画面的有限空间里,表现空间感、时间感,也带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张力产生的基本式样
(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创作者的想法和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情感,表现在作品的主题、内容上,不仅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内心感情,展现他的个性,也彰显出艺术家个人的魅力。要想透彻的去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就必须有清晰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就如阿恩海姆所说:“要想彻底弄懂这个力的式样,又必须把它与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张力与作品主题、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使具备了张力诸要素,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明确、有意义的主题和内容,一样不能称之为高格调的作品。这一点阿恩海姆通过对托马斯的一副描绘一个正在飞行的天使作品分析,作家虽然努力在描绘正在飞行这一事实,但是画面僵硬,而又缺乏活力,没有丝毫运动感。
(二)由倾斜造成的动感。我们已经看到了,某些基本图像元素怎样比其他元素更有力,比如斜线。某些设计结构也具有更多动态:节奏产生动势和活力,物体偏心布局产生张力,因为眼睛会尝试自行建立平衡。然而,除了考虑影像平衡与否,我们还可以从动态张力的角度考察它。这基本上是使用了各种结构内在的能力,以保持眼睛的警觉并使之从画面中心向外围移动。这与正规构图的静态特性正相反。要塑造具有动感的生命之形,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形定向倾斜。绘画中的形不仅受方位的制约,同时也受趋势所制约,当形沿着自身运动的趋势偏离静态的方位,通过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具有外张或内敛的趋势,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静止迹象,这是一种使形定向倾斜的技巧。
三、研究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的意义
“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变现运动,画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画面就要有十分充足的“力”构成,当知觉式样像我们传递出具有倾向的紧张的“力”或剧烈的“运动感”时,我们才能感觉到他们所具有的表现性,和画家所要告诉我们情感。
阿恩海姆之所以这么重视力的研究,是因为他认为艺术在于表现,在于象征,而力的式样是实现这一手段的重要目的,他关注的不再是表现什么,而是如何表现。他从视觉认识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对视觉和感觉出发进行详细的例证和分析,阐述了张力。他的理论对艺术创造,欣赏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四、以 “张力”理论分析对比乔托《哀悼基督》与敦煌飞天
乔托(1266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和先驱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按贡布里希的讲法,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他用短缩法,明暗造型,衣褶中的阴影,使人物给我们圆雕感、重量感。
西方古典油画和敦煌壁画都是为宗教服务的,从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
很多人都发现,同样表现飞动,西方的天使长着翅膀,但那飞扬生动之感却远远抵不上霓裳飘带的东方飞天——没有具体表情的刻画,没有任何飞翔的工具,但是飞天的飞动是那么自由,弥漫于天宇和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一种动,超越表象,这样的动,具有宛若天成的张力。宗白华先生看了罗丹的雕刻之后,曾经品味罗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的语意:艺术 能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动”是自然的“真相”,“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 可以表示生命。生命的运动最生动、最合理,最自由,仿佛是宇宙之动的最精辟概括,与宇宙之动最合拍。绘画所要表现的动,正是生命的动,既是眼睛又是心灵的灵动。
五、结束语
“一种有意味的力的式样”——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我们仿佛能够在飞天的飞动中听到音乐般的节律。作为最高的抽象艺术,音乐所带给我们的不正是一种描绘“力”的图式吗?当心灵聆听音乐的时候,那“力”的图式直接唤起了我们的感情。读画与赏乐的愉悦之情变得没有分别。“力”成为了人类与艺术心灵相通的媒介。通过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构建及力的式样,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研究和欣赏艺术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马蒂斯.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编目[M].费城版,1948年版.
[3]康定斯基.平面中的点和线.慕尼黑版[M],1926年版.
[4]蒲波.视觉传达中表现空间的视觉张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5]王秋睿. 谈现代油画中的艺术张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张力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8-01
艺术品中各种知觉力相互支持和抵消所形成的整体的平衡,基于这些力感关系的复杂性,也造就了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显现,必然建立在各个力的整体功能之上。力存在于力场之中,动寓于统一之中,这样,画面中形与形之间就生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何谓“张力”
什么是张力?就是观看一张照片时最直接感受到的视觉冲击力,让观者过目难忘而又回味无穷,画面中的视觉元素达到平衡和完美的状态。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常被冠以“张力”这样的赞美之词。比如拍摄行进中的人物,把人物放在画面的前景中,在画面中主体行进过的地方保留大面积的空间,给人一种主体由远方一步步走来的暗示,在主体马上就走出画面的时候拍摄。从而在一张画面的有限空间里,表现空间感、时间感,也带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张力产生的基本式样
(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创作者的想法和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情感,表现在作品的主题、内容上,不仅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内心感情,展现他的个性,也彰显出艺术家个人的魅力。要想透彻的去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就必须有清晰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就如阿恩海姆所说:“要想彻底弄懂这个力的式样,又必须把它与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张力与作品主题、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使具备了张力诸要素,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明确、有意义的主题和内容,一样不能称之为高格调的作品。这一点阿恩海姆通过对托马斯的一副描绘一个正在飞行的天使作品分析,作家虽然努力在描绘正在飞行这一事实,但是画面僵硬,而又缺乏活力,没有丝毫运动感。
(二)由倾斜造成的动感。我们已经看到了,某些基本图像元素怎样比其他元素更有力,比如斜线。某些设计结构也具有更多动态:节奏产生动势和活力,物体偏心布局产生张力,因为眼睛会尝试自行建立平衡。然而,除了考虑影像平衡与否,我们还可以从动态张力的角度考察它。这基本上是使用了各种结构内在的能力,以保持眼睛的警觉并使之从画面中心向外围移动。这与正规构图的静态特性正相反。要塑造具有动感的生命之形,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形定向倾斜。绘画中的形不仅受方位的制约,同时也受趋势所制约,当形沿着自身运动的趋势偏离静态的方位,通过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具有外张或内敛的趋势,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静止迹象,这是一种使形定向倾斜的技巧。
三、研究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的意义
“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变现运动,画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画面就要有十分充足的“力”构成,当知觉式样像我们传递出具有倾向的紧张的“力”或剧烈的“运动感”时,我们才能感觉到他们所具有的表现性,和画家所要告诉我们情感。
阿恩海姆之所以这么重视力的研究,是因为他认为艺术在于表现,在于象征,而力的式样是实现这一手段的重要目的,他关注的不再是表现什么,而是如何表现。他从视觉认识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对视觉和感觉出发进行详细的例证和分析,阐述了张力。他的理论对艺术创造,欣赏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四、以 “张力”理论分析对比乔托《哀悼基督》与敦煌飞天
乔托(1266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和先驱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按贡布里希的讲法,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他用短缩法,明暗造型,衣褶中的阴影,使人物给我们圆雕感、重量感。
西方古典油画和敦煌壁画都是为宗教服务的,从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
很多人都发现,同样表现飞动,西方的天使长着翅膀,但那飞扬生动之感却远远抵不上霓裳飘带的东方飞天——没有具体表情的刻画,没有任何飞翔的工具,但是飞天的飞动是那么自由,弥漫于天宇和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一种动,超越表象,这样的动,具有宛若天成的张力。宗白华先生看了罗丹的雕刻之后,曾经品味罗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的语意:艺术 能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动”是自然的“真相”,“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 可以表示生命。生命的运动最生动、最合理,最自由,仿佛是宇宙之动的最精辟概括,与宇宙之动最合拍。绘画所要表现的动,正是生命的动,既是眼睛又是心灵的灵动。
五、结束语
“一种有意味的力的式样”——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我们仿佛能够在飞天的飞动中听到音乐般的节律。作为最高的抽象艺术,音乐所带给我们的不正是一种描绘“力”的图式吗?当心灵聆听音乐的时候,那“力”的图式直接唤起了我们的感情。读画与赏乐的愉悦之情变得没有分别。“力”成为了人类与艺术心灵相通的媒介。通过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构建及力的式样,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研究和欣赏艺术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马蒂斯.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编目[M].费城版,1948年版.
[3]康定斯基.平面中的点和线.慕尼黑版[M],1926年版.
[4]蒲波.视觉传达中表现空间的视觉张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5]王秋睿. 谈现代油画中的艺术张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