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地方高校面临着许多竞争和挑战,地方高校应转变观念,科学定位;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和生态化的运行机制;建立平等、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自然、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态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高等院校既面临国内竞争,还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同各大名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面临许多竞争和挑战,因此,地方高校应从内部着手,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初由企业提出,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对高校来说,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能够促进高校持续发展,凸显优势或特色学科,在竞争中能显示自身能力的一种运作模式。它是一个由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等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逐步积累和建立起来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
二、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在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办学资源不但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培育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由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地方高校大多处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方财力资金十分有限,无法适应地方高校高速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品牌吸引力有限,能否争取到优秀的师资,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地方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校属省份,在招生中的录取批次一般在第二、三批,生源质量受到限制,这就加大了地方高校的培养难度。由于地方高校的知名度不如部属重点高校,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一般面向地方,就业相对较困难。
2.定位失衡缺乏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在扩招的浪潮下,为了实现其扩张发展的愿望,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实力,盲目做大,铺摊子。单科院校想办成多科院校,多科院校要办成综合性大学。由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采用统一标准,地方高校的管理者期盼早出成绩,快出成果,通过新建校舍、增加师资、扩大教育资源等方式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各类学校都以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标准来发展自己,使得很多高校不但没有办成研究性大学,反尔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自己定位到教育生态链中合理的位置上,选准自己的生态位。
3.办学体制相对封闭
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突出表现为政府本位关系模式,地方政府集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等角色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大学因此缺乏办学自主权,缺乏自我责任意识,对行政权力产生制度性依赖。高校只需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无需了解社会需求,严重削弱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使高校缺乏自我更新、调节的原动力。
4.生态承载力达到最大限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其生态承载力达到最大限度。各方面的矛盾突出,生师比加大,师资力量紧缺;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不足;巨额的贷款使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增大;教学质量下滑,就业市场供求失衡,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三、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转变观念,科学定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步扩大,教育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地方高校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转变观念,准确定位。
第一,强化市场观念。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主要采用的是计划性调节手段,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明显不适应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市场在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地方高校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第二,增强服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高等教育被更多地视为一种产业。教育在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市场消费。因此,地方高校要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供质量优良、素质较高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三,提高效益意识。高等学校应始终将办学效益放在首位,重视效益并不是只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要在提高办学水平、抵御教育风险和实现教育资源增值上做文章,从而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枢纽和中心,其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要素的积累过程。由于一定时期优质资源的稀缺性,不同层次的教育结构之间为了积累更多的資源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地方高校的决策者,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着眼未来,在正确审视自身生态位和外界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科学定位。科学定位就是要认清自己在本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等。通过构筑特色竞争力来实现错位发展战略。错位发展就是错开恶性竞争的生态位,减少与其他学校发生生态位重叠的几率,凸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科学定位不仅可以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使学校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区域资源,提高投资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2.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和生态化的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传承、探索、发现高深知识和学问是这一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个基本的价值主体,其中人是中心。
(1)生态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确立服务观念,倡导大学里的管理者都是服务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教师、善待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为教师、学生服务。在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中,其服务意识应当是第一位的。
(2)围绕学术为中心建构管理模式,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来确立人才价值标准,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学术权力更倾向于管理的学术导向,倾向于根据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来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强化学术权力,适当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
(3)强化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坚持开放办学,理顺与政府的行政关系,建立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确立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实行“大学自治”,建立以高等学校作为法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成为知识产业的孵化器。地方高校应积极应对挑战,加强与地方企业、社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构筑相互作用模式,谋求良性循环,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器”。
3.建立平等、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知识的获取能力、积累能力和运用能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简单理解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适销对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生态化的培养模式和手段。将教育的目标转移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上来,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同社会和学习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造个性、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其基本特征,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坚持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探索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与学互相关联,互为依存,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个体管理、分类要求、多种模式,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学校课程资源,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前沿性、实践性、探索性、人文性。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要有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达到培养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目标。
4.培育自然、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每一个教职工,对置身于其中的人都会发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高校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和凝聚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1)营造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执着地追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坚守独立的人格品性不受世俗功利风气的侵染。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构筑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奋发进取的精神氛围和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2)建立求真创新的学术生态。大学是追求真理、创造新知的神圣殿堂,学术民主自由是大学的重要标志。要大力提倡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崇尚理性,追求学术自由。鼓励提出新的学术理念,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大学成为创新思维的土壤,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3)建立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赋予校园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大学的不俗品格,展现出高等学府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与凝重。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建立一个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 侯俊华.试论转轨时期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J].华东理工
学院学报,2005,(3).
[2] 张忠迪.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谈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J].教育探索,2006,(5).
[3] 邹和平.浅议大学教育的生态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3,
(5).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态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高等院校既面临国内竞争,还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同各大名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面临许多竞争和挑战,因此,地方高校应从内部着手,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初由企业提出,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对高校来说,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能够促进高校持续发展,凸显优势或特色学科,在竞争中能显示自身能力的一种运作模式。它是一个由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等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逐步积累和建立起来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
二、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在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办学资源不但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培育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由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地方高校大多处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方财力资金十分有限,无法适应地方高校高速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品牌吸引力有限,能否争取到优秀的师资,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地方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校属省份,在招生中的录取批次一般在第二、三批,生源质量受到限制,这就加大了地方高校的培养难度。由于地方高校的知名度不如部属重点高校,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一般面向地方,就业相对较困难。
2.定位失衡缺乏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在扩招的浪潮下,为了实现其扩张发展的愿望,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实力,盲目做大,铺摊子。单科院校想办成多科院校,多科院校要办成综合性大学。由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采用统一标准,地方高校的管理者期盼早出成绩,快出成果,通过新建校舍、增加师资、扩大教育资源等方式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各类学校都以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标准来发展自己,使得很多高校不但没有办成研究性大学,反尔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自己定位到教育生态链中合理的位置上,选准自己的生态位。
3.办学体制相对封闭
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突出表现为政府本位关系模式,地方政府集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等角色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大学因此缺乏办学自主权,缺乏自我责任意识,对行政权力产生制度性依赖。高校只需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无需了解社会需求,严重削弱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使高校缺乏自我更新、调节的原动力。
4.生态承载力达到最大限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其生态承载力达到最大限度。各方面的矛盾突出,生师比加大,师资力量紧缺;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不足;巨额的贷款使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增大;教学质量下滑,就业市场供求失衡,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三、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转变观念,科学定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步扩大,教育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地方高校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转变观念,准确定位。
第一,强化市场观念。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主要采用的是计划性调节手段,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明显不适应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市场在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地方高校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第二,增强服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高等教育被更多地视为一种产业。教育在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市场消费。因此,地方高校要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供质量优良、素质较高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三,提高效益意识。高等学校应始终将办学效益放在首位,重视效益并不是只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要在提高办学水平、抵御教育风险和实现教育资源增值上做文章,从而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枢纽和中心,其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要素的积累过程。由于一定时期优质资源的稀缺性,不同层次的教育结构之间为了积累更多的資源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地方高校的决策者,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着眼未来,在正确审视自身生态位和外界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科学定位。科学定位就是要认清自己在本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等。通过构筑特色竞争力来实现错位发展战略。错位发展就是错开恶性竞争的生态位,减少与其他学校发生生态位重叠的几率,凸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科学定位不仅可以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使学校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区域资源,提高投资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2.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和生态化的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传承、探索、发现高深知识和学问是这一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个基本的价值主体,其中人是中心。
(1)生态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确立服务观念,倡导大学里的管理者都是服务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教师、善待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为教师、学生服务。在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中,其服务意识应当是第一位的。
(2)围绕学术为中心建构管理模式,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来确立人才价值标准,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学术权力更倾向于管理的学术导向,倾向于根据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来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强化学术权力,适当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
(3)强化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坚持开放办学,理顺与政府的行政关系,建立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确立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实行“大学自治”,建立以高等学校作为法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成为知识产业的孵化器。地方高校应积极应对挑战,加强与地方企业、社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构筑相互作用模式,谋求良性循环,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器”。
3.建立平等、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知识的获取能力、积累能力和运用能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简单理解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适销对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生态化的培养模式和手段。将教育的目标转移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上来,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同社会和学习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造个性、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其基本特征,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坚持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探索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与学互相关联,互为依存,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个体管理、分类要求、多种模式,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学校课程资源,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前沿性、实践性、探索性、人文性。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要有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达到培养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目标。
4.培育自然、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每一个教职工,对置身于其中的人都会发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高校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和凝聚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1)营造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执着地追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坚守独立的人格品性不受世俗功利风气的侵染。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构筑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奋发进取的精神氛围和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2)建立求真创新的学术生态。大学是追求真理、创造新知的神圣殿堂,学术民主自由是大学的重要标志。要大力提倡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崇尚理性,追求学术自由。鼓励提出新的学术理念,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大学成为创新思维的土壤,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3)建立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赋予校园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大学的不俗品格,展现出高等学府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与凝重。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建立一个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 侯俊华.试论转轨时期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J].华东理工
学院学报,2005,(3).
[2] 张忠迪.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谈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J].教育探索,2006,(5).
[3] 邹和平.浅议大学教育的生态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