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药栽培中,由于受土壤条件、天气变化、连作重茬、山药栽子带菌、肥料未腐熟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一些生理性、非生理性病害,部分地块发病有逐年加重趋势,病害已成为制约山药安全生产的瓶颈。笔者经过长年跟踪观察、试验,分析总结出导致山药出现上述现象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一、生理性病害
1. 生理性黄叶
①症状。植株中下部的老叶先出现黄化,接着叶片出现失绿、变色,最后枯焦,严重的成株死亡,从而导致山药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②发病原因。
a. 田间积水。由于雨季降雨增多,降雨量增大,若田间排水不畅、长时间积水,就会造成土质黏重、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严重影响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匮乏而形成黄叶病。
b. 植株缺素。缺素症引发的黄叶可以分为中下部老叶先黄和中上部新叶先黄两种情况。钾、镁等元素在植株体内移动性强,缺乏时往往中下部的老叶先出现黄化;钙、硫、铁、锌等在植株体内移动性差,缺乏时中上部叶片先出现黄化。
c. 药、肥害。用药浓度过大、喷药环境不适宜、施肥量过大造成的肥害等也可导致山药黄叶。
d. 品种因素。不同品种黄叶程度表现不同,长育山药和铁棍山药表现差些,黄叶程度重;日本白皮、兖州黄牛腿山药则抗性强,黄叶程度轻。
③防治对策。
a. 山药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通气透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前洇沟沉实,并起高垄,雨后及时排水防涝。
b. 精选山药栽子。选择单株重在100克以上的无病虫山药栽子做种,也可在播前用50%多菌灵1500倍液浸种处理,均能有效减少黄叶病的发生。
c. 增施有机肥。加大底肥中有机肥的用量;在山药块茎快速生长的七八月份,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施腐殖酸、氨基酸类叶面肥进行调节。
2. 黑头
①症状。植株龙头或嫩梢发锈、变黑,最后上部茎蔓枯死。
②发病原因。由于山药根、块茎膨大期对钙的需求量特别大,如果此时缺少能被根系吸收的活性钙,就会使山药龙头、嫩梢出现变黑死亡的现象。
③防治对策。整地时底肥中每亩加入硝酸钙15~20千克,与复合肥一起全田撒施,进入7月中下旬叶面喷施0.1%~0.2%硝酸钙溶液,连喷两次。
3. 畸形山药
①症状。山药块茎形状变异,出现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形状。
②发病原因。
a. 山药块茎生长点遇到石块、砖头等硬物时,生长方向受到阻碍,致使山药幼嫩的生长点出现分杈、畸形等形状。
b. 由于种肥中化肥施用量过大或未能充分与土壤混合,造成山药茎尖因局部肥料浓度过大而烧死的现象。
c. 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发酵时产生的热量容易伤害到山药块茎嫩尖,从而使基端分生组织的汁液外渗,形成畸形。
③防治对策。开沟时去除沟内异物;少施或不施种肥;毒土、毒饵不能盲目加大剂量;施用腐熟有机肥。
二、非生理性病害
1.炭疽病
①症状。主要为害山药叶片。初侵染时叶面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缘褐色,中间呈灰白色并有针尖状小黑点,严重时造成植株大面积落叶死亡。一般高温多雨的七八月份此病发生最重。
②防治方法。
a. 农业防治。采用网式支架栽培,改善田间小气候;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
b.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叶面喷施7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1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
2. 红斑病
①症状。山药红斑病主要由线虫引起。染病时首先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小斑点,斑点大小不一,直径在2毫米左右。后期病斑扩大形成深约1.5毫米的大斑块,造成山药块茎商品性差,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种植效益。
②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做好山药栽子消毒,浸种时可选择1.5%噻霉酮水剂50~100倍液。
3. 褐斑病
①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分布的干燥褐色斑点或大斑块,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斑块中心灰白色或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但色泽较浅,大小不一。此病发病指数高,是山药生产中最易发生的病害。
②防治方法。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发病植株并带出田外销毁;发病初期叶面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4. 枯萎病
①症状。田间基本只为害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发病较轻,是一种土传性病害。感病时地上部植株先出现萎蔫,叶片黄化、脱落,剖开病茎,茎蔓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菌丝。
②防治方法。选择无病的山药栽子做种;栽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山药栽子10~15分钟,然后晾干待播;存储时在山药栽子的切口处涂1∶50倍石灰浆预防腐烂;田间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蔬菜服务中心 邮编:272100)
一、生理性病害
1. 生理性黄叶
①症状。植株中下部的老叶先出现黄化,接着叶片出现失绿、变色,最后枯焦,严重的成株死亡,从而导致山药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②发病原因。
a. 田间积水。由于雨季降雨增多,降雨量增大,若田间排水不畅、长时间积水,就会造成土质黏重、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严重影响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匮乏而形成黄叶病。
b. 植株缺素。缺素症引发的黄叶可以分为中下部老叶先黄和中上部新叶先黄两种情况。钾、镁等元素在植株体内移动性强,缺乏时往往中下部的老叶先出现黄化;钙、硫、铁、锌等在植株体内移动性差,缺乏时中上部叶片先出现黄化。
c. 药、肥害。用药浓度过大、喷药环境不适宜、施肥量过大造成的肥害等也可导致山药黄叶。
d. 品种因素。不同品种黄叶程度表现不同,长育山药和铁棍山药表现差些,黄叶程度重;日本白皮、兖州黄牛腿山药则抗性强,黄叶程度轻。
③防治对策。
a. 山药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通气透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前洇沟沉实,并起高垄,雨后及时排水防涝。
b. 精选山药栽子。选择单株重在100克以上的无病虫山药栽子做种,也可在播前用50%多菌灵1500倍液浸种处理,均能有效减少黄叶病的发生。
c. 增施有机肥。加大底肥中有机肥的用量;在山药块茎快速生长的七八月份,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施腐殖酸、氨基酸类叶面肥进行调节。
2. 黑头
①症状。植株龙头或嫩梢发锈、变黑,最后上部茎蔓枯死。
②发病原因。由于山药根、块茎膨大期对钙的需求量特别大,如果此时缺少能被根系吸收的活性钙,就会使山药龙头、嫩梢出现变黑死亡的现象。
③防治对策。整地时底肥中每亩加入硝酸钙15~20千克,与复合肥一起全田撒施,进入7月中下旬叶面喷施0.1%~0.2%硝酸钙溶液,连喷两次。
3. 畸形山药
①症状。山药块茎形状变异,出现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形状。
②发病原因。
a. 山药块茎生长点遇到石块、砖头等硬物时,生长方向受到阻碍,致使山药幼嫩的生长点出现分杈、畸形等形状。
b. 由于种肥中化肥施用量过大或未能充分与土壤混合,造成山药茎尖因局部肥料浓度过大而烧死的现象。
c. 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发酵时产生的热量容易伤害到山药块茎嫩尖,从而使基端分生组织的汁液外渗,形成畸形。
③防治对策。开沟时去除沟内异物;少施或不施种肥;毒土、毒饵不能盲目加大剂量;施用腐熟有机肥。
二、非生理性病害
1.炭疽病
①症状。主要为害山药叶片。初侵染时叶面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缘褐色,中间呈灰白色并有针尖状小黑点,严重时造成植株大面积落叶死亡。一般高温多雨的七八月份此病发生最重。
②防治方法。
a. 农业防治。采用网式支架栽培,改善田间小气候;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
b.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叶面喷施7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1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
2. 红斑病
①症状。山药红斑病主要由线虫引起。染病时首先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小斑点,斑点大小不一,直径在2毫米左右。后期病斑扩大形成深约1.5毫米的大斑块,造成山药块茎商品性差,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种植效益。
②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做好山药栽子消毒,浸种时可选择1.5%噻霉酮水剂50~100倍液。
3. 褐斑病
①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分布的干燥褐色斑点或大斑块,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斑块中心灰白色或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但色泽较浅,大小不一。此病发病指数高,是山药生产中最易发生的病害。
②防治方法。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发病植株并带出田外销毁;发病初期叶面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4. 枯萎病
①症状。田间基本只为害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发病较轻,是一种土传性病害。感病时地上部植株先出现萎蔫,叶片黄化、脱落,剖开病茎,茎蔓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菌丝。
②防治方法。选择无病的山药栽子做种;栽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山药栽子10~15分钟,然后晾干待播;存储时在山药栽子的切口处涂1∶50倍石灰浆预防腐烂;田间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蔬菜服务中心 邮编:2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