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和美育密不可分,语文老师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美育责任。每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美育意识,提高审美修养,把握好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其完美人格塑造,最终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美育 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必须依靠美育实现。
现代的社会需要德才情兼备的人才,因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就显得更加现实而紧迫。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美育恰恰正是以陶冶人的灵性为目的教育,语文课程和美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从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教学中的美育作用——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更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美育意识,提高审美修养,把握好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最终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离开美育,语文不成其语文
(一)从作家身世看。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多是光照汗青、流芳千古的革命家、文学家、诗人和科学家的作品。这些伟人、名人及其崇高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足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作品上看。一本语文教材就是一座美的矿藏,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诸多方面,其中的美育因素异彩纷呈。此外,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审美因素,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能帮助学生欣赏各种美的形态,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自我修养水平,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三)从人物形象、作品风格上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均具备令人难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那些受作家褒扬的人物形象,更能在学生心目的帷幕上留下清晰、美好的印象,带来活泼舒畅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这些美好形象还能成为他们做人立业的楷模,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人格美。
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二者始终辩证地统一在一起,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离开美育,语文不成其语文。
二、挖掘丰富的美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教书”的同时还要努力地“育人”。所谓的“育人”,即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美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训练,还应积极挖掘其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并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提高年轻一代的道德水平和审美修养。
(一)提高美学修养,语文教师用人格魅力进行美育熏陶。
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作为美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美育能否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的强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审美的感知力,善于发现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丰富阅历。同时语文教师要具有审美的鉴赏力、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创造力等。
另外,语文教师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的仪表、举止、人格魅力,对美育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导师,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地热爱本职工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做到“以美传美”,以自己的美好形象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丰富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因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有回味的机会,丰富其审美素养,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因中职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感受审美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多引导和启发进行审美教育。
1.体会教材中的语言美,引导美读。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要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最好的办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即“美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如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先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以朗读再现声、韵、情之美,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入境察情,可以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只有达到朗朗上口,声情并茂的程度,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得到美的享受,丰富审美素养。
2.把握教材中的自然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体现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借助课文中美的自然、美的人物形象、美的情感,可对学生进行美好情操的陶冶。
自然的美是一種现实的美,它以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描写了小鸟的生动可爱形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园林之美,等等,自然美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珍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进而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其审美素养。 3.把握教材中的人物美。人物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品行之美。比如学习《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了解母亲的辛勤劳动,学会感恩;学习《项链》一课时体会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归因,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观照,既是对美的欣赏,又是对道德的比较与默化,能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
4.感受教材中的情感美。美育即“情育”,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朱光潜先生认为,在审美情感中,情感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另外,中职学生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中职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使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进行美育,即情育。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可以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明白和谐的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可以让学生体会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使学生明白爱国的重要意义,等等,这些情感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同志情、朋友情、夫妻情、师生情、父子情、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深入认识生活的美,并不断地丰富情感,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此外,在教学中情感教育也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拓展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对作品的分析中认识生活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逐步完成审美教育。
三、从欣赏美到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要诱导和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一)组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校外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兴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1.领略自然美。我们要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如:蔚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灿烂的群星,朝晖夕阳,雨后彩虹,潺潺流水,缕缕炊烟,笠翁静钓,白鹭翔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等,这一切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极好的现成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余,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例如春天组织学生去野外郊游。
2.领会社会美。在现实生活中,涌现着许多好人好事,显露着人性中崇高的思想美和心灵美。如2011年我校留学生中有名学生身患白血病,全校师生纷纷踊跃捐款,这就反映了广大师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美。另外,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感受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胸怀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这些社会美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而且提高了其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开展语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于中职学校生源问题,中职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审美感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花更多心思和精力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社会实践后引导写作训练,培养创造美能力。人都是有情感的,在他接触、体验丰富的愉快和忧伤的情感时会产生一吐为快的愿望。例如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后,学生往往会体会到美,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写出文情并茂的作品,这就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郊游后指导学生写郊游感想等。
2.利用教材引导写作,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作文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就难以有新的创意。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驰骋想象,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引导学生创造美。可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具有思考价值的课文,充分展开想象,通过续写或补写等方式,培养想象能力。如讲《项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写《项链》。
3.在作文练习中培养创造美的语言。习作教学承接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任务。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主题,生活中那些美的人、事、物、情感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对象。其次,要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引用优美的语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方法形象地表达主题。有了优美的语言,学生的作品才会变得有声有色。最后,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方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承上启下等方法,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作品的结构逐渐就会有美的韵味,这就是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创造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途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一般来说,由再造想象美到创造想象美再到创造美,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素质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需要结合各种校外及课外活动进行美育。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如在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还有诗歌朗诵、小品、相声、表演话剧等综合活动,都可让学生在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中自然地表现美、创造美。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等。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些正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生源特殊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語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个语文教师都应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我们应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的甘泉,绽放学生的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开明出版社,1994.05.
[2]彭天翼.语文美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美育 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必须依靠美育实现。
现代的社会需要德才情兼备的人才,因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就显得更加现实而紧迫。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美育恰恰正是以陶冶人的灵性为目的教育,语文课程和美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从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教学中的美育作用——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更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美育意识,提高审美修养,把握好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最终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离开美育,语文不成其语文
(一)从作家身世看。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多是光照汗青、流芳千古的革命家、文学家、诗人和科学家的作品。这些伟人、名人及其崇高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足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作品上看。一本语文教材就是一座美的矿藏,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诸多方面,其中的美育因素异彩纷呈。此外,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审美因素,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能帮助学生欣赏各种美的形态,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自我修养水平,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三)从人物形象、作品风格上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均具备令人难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那些受作家褒扬的人物形象,更能在学生心目的帷幕上留下清晰、美好的印象,带来活泼舒畅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这些美好形象还能成为他们做人立业的楷模,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人格美。
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二者始终辩证地统一在一起,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离开美育,语文不成其语文。
二、挖掘丰富的美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教书”的同时还要努力地“育人”。所谓的“育人”,即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美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训练,还应积极挖掘其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并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提高年轻一代的道德水平和审美修养。
(一)提高美学修养,语文教师用人格魅力进行美育熏陶。
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作为美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美育能否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的强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审美的感知力,善于发现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丰富阅历。同时语文教师要具有审美的鉴赏力、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创造力等。
另外,语文教师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的仪表、举止、人格魅力,对美育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导师,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地热爱本职工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做到“以美传美”,以自己的美好形象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丰富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因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有回味的机会,丰富其审美素养,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因中职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感受审美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多引导和启发进行审美教育。
1.体会教材中的语言美,引导美读。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要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最好的办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即“美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如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先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以朗读再现声、韵、情之美,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入境察情,可以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只有达到朗朗上口,声情并茂的程度,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得到美的享受,丰富审美素养。
2.把握教材中的自然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体现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借助课文中美的自然、美的人物形象、美的情感,可对学生进行美好情操的陶冶。
自然的美是一種现实的美,它以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描写了小鸟的生动可爱形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园林之美,等等,自然美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珍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进而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其审美素养。 3.把握教材中的人物美。人物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品行之美。比如学习《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了解母亲的辛勤劳动,学会感恩;学习《项链》一课时体会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归因,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观照,既是对美的欣赏,又是对道德的比较与默化,能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
4.感受教材中的情感美。美育即“情育”,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朱光潜先生认为,在审美情感中,情感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另外,中职学生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中职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使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进行美育,即情育。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可以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明白和谐的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可以让学生体会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使学生明白爱国的重要意义,等等,这些情感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同志情、朋友情、夫妻情、师生情、父子情、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深入认识生活的美,并不断地丰富情感,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此外,在教学中情感教育也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拓展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对作品的分析中认识生活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逐步完成审美教育。
三、从欣赏美到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要诱导和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一)组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校外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兴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1.领略自然美。我们要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如:蔚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灿烂的群星,朝晖夕阳,雨后彩虹,潺潺流水,缕缕炊烟,笠翁静钓,白鹭翔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等,这一切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极好的现成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余,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例如春天组织学生去野外郊游。
2.领会社会美。在现实生活中,涌现着许多好人好事,显露着人性中崇高的思想美和心灵美。如2011年我校留学生中有名学生身患白血病,全校师生纷纷踊跃捐款,这就反映了广大师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美。另外,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感受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胸怀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这些社会美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而且提高了其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开展语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于中职学校生源问题,中职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审美感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花更多心思和精力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社会实践后引导写作训练,培养创造美能力。人都是有情感的,在他接触、体验丰富的愉快和忧伤的情感时会产生一吐为快的愿望。例如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后,学生往往会体会到美,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写出文情并茂的作品,这就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郊游后指导学生写郊游感想等。
2.利用教材引导写作,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作文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就难以有新的创意。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驰骋想象,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引导学生创造美。可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具有思考价值的课文,充分展开想象,通过续写或补写等方式,培养想象能力。如讲《项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写《项链》。
3.在作文练习中培养创造美的语言。习作教学承接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任务。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主题,生活中那些美的人、事、物、情感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对象。其次,要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引用优美的语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方法形象地表达主题。有了优美的语言,学生的作品才会变得有声有色。最后,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方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承上启下等方法,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作品的结构逐渐就会有美的韵味,这就是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创造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途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一般来说,由再造想象美到创造想象美再到创造美,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素质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需要结合各种校外及课外活动进行美育。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如在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还有诗歌朗诵、小品、相声、表演话剧等综合活动,都可让学生在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中自然地表现美、创造美。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等。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些正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生源特殊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語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个语文教师都应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我们应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的甘泉,绽放学生的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开明出版社,1994.05.
[2]彭天翼.语文美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