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简化”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教学中若能偶尔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有理数的引入,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切入新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习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了我们各种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等”。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这些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推进,逐步完善知识,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可以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过程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及时进行小结,注意课堂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的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总之,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通过数学学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简化”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教学中若能偶尔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有理数的引入,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切入新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习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了我们各种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等”。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这些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推进,逐步完善知识,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可以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过程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及时进行小结,注意课堂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的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总之,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通过数学学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