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以妙趣横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课本上的“黑字白纸”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动机,使学习由枯燥转向快乐,解决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课,没去过苏州的老师在传统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造成了“老师课前心里犯嘀咕、学生课下真糊涂”的不利局面,因而教学效果不佳。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是“游”了一次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就会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老师提前按课文描述的内容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学生们站在大屏幕前津津有味的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学生充满了新鲜感、成就感,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扮演主讲的角色,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强烈。
二、创设教学情境,扩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2.1 借助音像技术,优化文本诵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此为触发点,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诗句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
2.2 拓宽信息渠道,延伸课堂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在学习《泰坦尼克号》一课时,可通过媒体展示反映主要内容的场景电影片断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泰坦尼克号”难情况、该片的全球票房收入和所获奖项等课本中找不到的知识。
2.3 调动感官作用,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生动形象,它的应用能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确立鲜明完整的表象。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是有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促进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可制作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一一安塞腰鼓”网页。分为“黄土高原人”,“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三部分,并链接“安塞腰鼓”视频文件。通过这些资料及影像的了解,学生们除了直观感知“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也会自然地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宣泄。”这一教学难点。
2.4 创设作文情境,体验作文乐趣。要使学生作文写得轻松有趣就必须先激活学生的心境。激活学生心境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导情入境了,在众多的导情入境方法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导人情境不失为是最佳的选择之一。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i学生在作文中产生了急需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愿望,思维活动就会积极地活跃起来。例如指导“家乡的变化”习作时,便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出多幅反映家乡变化的图片,配上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9、《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思维受到启发,展开联想,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情感,产生抒写家乡变化的欲望。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创作,改变作文教学难的状况。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教育,是众多语文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而在语文教学中,只要适时地运用好了媒体手段,美育教育的渗透就会随之而来,得心应手。在学习《泰坦尼克号》中,学生不免会被主题曲那美妙的音乐所打动,跟着哼唱起来。面对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都会表情凝重,受主人公的感染,个别女生眼里还噙着泪花。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一课时,可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幅画面: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深蓝的大海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学生。这样,在优美的配乐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学生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得到了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媒体,特别是电教媒体的适度应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