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促进学校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研究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决定着学校发展,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学校应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之中并着力打造。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学校文化的内涵
  教育文化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与重视。学校文化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沃勒( G-Waller)在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 The Sociology ofTeaching) 一书中提出。美国学者西格尔在《教育与文化进程》中认为,学校应该有其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维持这些规范并以其为基础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北师大张东娇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在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是学校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个性特色相融合的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驱动学校持续能动发展的动力,是学校获得凝聚力、竞争力和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蓝海之路。
  2.学校文化的特点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等要素有机组合构建了学校文化,使之成为一个能量源,为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特色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并获得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剖析学校文化,我们会发现其具有的鲜明特点:教育性、选择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鲜明的个性,等等。
  二、强化调研,厘清办学背景、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内在发展与外在效益,与学校的生存和健康成长有密切关系。而学校的发展是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的终极追求就是学校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二者在学校发展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平台,即通过精神、制度、物质、行为、课程、课堂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符合学校特色的发展道路。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认清白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做到“知己”,这样方能迈好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展望、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校同发展规划、发展要素确定等问题方能清晰。
  我校地处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兴新区的重要窗口。我校运用PEST分析法,对学校所处的宏观环境及所面临的状况进行分析;运用社区资源图,系统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学校内在条件,确定其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通过调研,我校制定了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三、学校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一条学校文化的价值链条,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中,表现为一所学校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即学校的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念中着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理念应在办学理念中得到体现。
  亦中的办学宗旨是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师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具体体现在坚持“和谐愉悦,积极向上”办学理念,树立“科学求实,创新发展”工作作风,坚持“身体强健、品格高尚、学业优秀、特长突出”育人目标。
  2.制度文化建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
  學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实践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文化及其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所构成的组织框架及其观念成果。学校管理制度的支撑理念是学校管理制度背后的观念和预设。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落实和表达形式之一,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
  我校在制度建设上实施五点做法。一是优化管理,实行二级管理体制。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改进号核体系,完善职评、考核、岗聘、评优评先细则,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绩效工资方案和其他奖励方案。三是激发向上动力。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四是强化教师培训机制。实施“教学领导力与执行力一体化校本培训工程”,提升干部教师教学领导力与执行力,构建以“亦慧”为品牌的研修文化。五是细化“暖心”工程。凝心聚力,提高教师工作幸福指数。
  3.学校物质文化建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成员创造的以物质形式表达的学校表层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文化的外显部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师生。
  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根据已制定的《亦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实施学校私有云、数据库、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身份认证系统、英语互动资源平台.lpad智能教室等一系列数字化校园工程;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更新,打造校园文化广场、主题楼宇命名、楼层主题文化,创建竹林书院读书大厅、舞蹈教室,巧妙设计校园环境,让校园内的每棵树、每面墙壁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让校园环境成为一种隐性课程,浸润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发展。
  4.行为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显方式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精神文化指引下和制度文化规范下所形成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及其承载和表达这些行为方式的活动的总和。
  学校干部的行为文化,是校长行为文化传递给学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影响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从扭转更新干部思想观念,大力营造执行力文化,加强民主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干部行为文化建设。
  在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上,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为学生的卓越健康成长与多元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行为上,应做到文化自觉,围绕其专业发展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常规管理抓规范,规范之上做特色。   学生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文明、生活、安全、锻炼等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将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养成健康的身心素质。
  5.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性与选择性的体现
  课程本身就是包含着知识文化的传承,课程体系的建设直接反映出知识文化传承的体系。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学生进行科学、人文教育,实践学校办学理念,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重视学生价值观、思想情感的熏陶,能切实体现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
  我校结合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根据教育理论,依照新课程标准,在优化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课题组整合本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突出专业教室功能,逐步开发出适合学生、适合学科、适合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实现了德育、体育、艺术、人文、科技五大领域校本课程特色化,构建了兴趣信心体验课程模式,其中以“五大類”、“四大节”、“八大社团”、“二十余门课程”为实施途径,开展课程研究。课程的开发,为我校育人模式的创新给予了有力支撑。
  6.课堂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与途径
  课堂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视人的价值,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文化,摒弃与教育发展要求与趋势相逆的单向度学习模式。这与培养具有综合的知识基础、T型素质结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施创造性劳动并获得劳动成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在不断探索下我校形成了自己的的教育教学特色:实行小班教学,加强“分层”策略f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检测、分层评价)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推行以“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纠正”为特点的“小步教法”,以及“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结合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式、小组合作探究式、同伴结对互助式)、“兴趣信心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找到每一位学生的动力点和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切人点促进学校发展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文化不是白发形成的,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意识营造的,是经过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淀起来的。学校文化需要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去经营、去精心培育,是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不但会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发展,还会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学校的发展同样会反哺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挖掘的领域,它将是我们永久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及pH值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DOC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不同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异
为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菊苣(Cichorium intybus)叶片生长和光合生理对不同用量保水剂的适应能力和生理响应机制,以不施保水剂作为对照(CK),测定了施用不同用量保水剂(15kg·hm-2,30kg·hm-2)条件下大田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菊苣(Cichorium intybus)的比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保水剂对紫花苜蓿的
硝化抑制剂传统的施用方法是在作物移栽或播种前与基肥配合施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相同施肥条件下,硝化抑制剂双氢胺(dicyandiamide,DCD)不同施用时间(与基肥混施、分孽肥后施入、穗肥后施入)对水稻生长期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DCD能同时降低CH4和N2O排放量。就整个水稻生长期而言,与基肥混施DCD分别降低21.41%的CH4排放量和8.00%的N2O排放量;调节DC
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用分层土柱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层次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水肥处理的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差异显著。氮素养分有效性在4.73%~41.19%之间,磷素养分有效性在4.11%~13.58%之间。对氮素养分有效性,单施氮整体湿润时(0~90cm土层湿润)较上干下湿(0~30cm土
教师也就是教书者,本该是读书最多者。可是,不知从哪天起,我们的许多教师不知不觉地将读书等同于读课本,读教参,读教辅,即只读“三本书”,且多年如此。按此标准,教师已成为读书最少的群体之一。教师不读书,不仅仅是知识贫乏,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理念传输偏差,思想守旧,语言单调,做法偏激,指导失当,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有人说。作为校长,开疆拓土,建楼盖房,固然艰辛,但我以为这还不是最难的。能让教师和你一起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师生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的加快,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从2009年开始,就提出要以“名在文化”为载体,通过构建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精致文化环境,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学校丰厚的底蕴。  一、校园精致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积淀生成的,并为其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
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日本囊对虾地理群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在获得的467bp序列中,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9.64%。具有10种单倍型,三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900±0.161)。各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7~0.0082,其中三亚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为丰富,远高于湛江、北海和海口群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0~0.945。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教育公平与质量为追求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对话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维视角为研究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阈,对话是平等、民主、真实和积极的交流,其基本理念动态观、平等观、生成观和开放观契合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基于对话视角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主要包括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应该平等对话,合作共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教育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