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大理古城,许多人联想到的是南诏古都,是天龙八部里的大理王国,是苍山下洱海畔的古朴小镇,而如今的大理古城几乎见不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建筑,街道两旁是千篇一律的民族纪念品、连锁的过桥米线店,和沿街贩卖淘宝物品的嬉皮士小贩,大理这座古城也终归没能逃过全国热火朝天的商业化进程。
荣洁的鸟吧咖啡就坐落在大理古城熙熙攘攘的人民路上段,两层的砖木结构小屋,偌大的木窗向街面敞开着,通透自然。很少人知道,咖啡吧的背后是主人荣洁和一幢百年老房子的故事。
在山东长大的荣洁是一位版画艺术家,在游历了许多地方后,2000年选择在大理生活和创作。和许多随着大理旅游热去寻找旺铺和开海景客栈的人不同,在大理居住了十多年的荣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这栋老房子的主人。为贴补家用,房主希望把房子出租。荣洁决定租下这幢百年老房,简单装修一下,做一个咖啡厅,结识天南地北的朋友。可是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柱根糟朽、椽望腐烂,木匠师傅已无法修葺,在多次尝试修复无方后,只有拆倒重建。又一座老房子倒下了,而荣洁能做的是沿用传统的木结构来修建她的新房。
为了更加了解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建造,荣洁开始用影像记录大理古城中的老建筑,寻找那些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民居,最初只是想“做个客观的记录,听听住在里面的老人讲讲他们与老房子的故事,拍拍残留的木雕和石刻”。可谁知却碰到了许多难题。
据大理古城保护局2008年的统计,整个古城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仅存有72家。老房子在倒下,天灾人祸逾半。1925年的一次大地震,轰轰烈烈的“文革”,改革开放后的大拆大建,如果古城是一位耄耋老人,她早已记不起当年的容貌。
现存的老房子有各种各样的状况,有的房子空置着,芜杂可哂,破损严重;还有的居住着许多户人家,像大杂院有各式的搭建和改造。传统的院落文化也在消失。荣洁感叹道:“以前院子和房子的比例是6:4,院子占6份,这是比较接近自然、田园,比较舒适的生活方式,而现在房主都选择把房子尽量地建大,所以现在的院落大多都非常小了。”
决定了采用成本较高的木结构后,荣洁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他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学盖房子,从自己做学徒到带徒弟,平均每年盖十多栋房子,这一辈子盖了近五百多栋房子。荣洁回忆道:“他自己的房子也是结婚时盖的,那么多年还是特别漂亮结实,结构非常合理,用料非常讲究。他的儿子也是他带出的徒弟,但在盖新式的结构,因为现在选择木结构的人太少了。”
荣洁拜访老师傅时提到木结构,老师傅满脸都是骄傲,木房子的结构和工艺,他说起来头头是道。中国建筑,几千年以来都出于像老师傅这样的技工匠师之手,靠的是技艺上的师承。“可他一辈子带出的徒弟,现在几乎没有人在建木结构,他帮我盖的这个房子也是最后一栋了。我觉得这就是传统和现代的断层。”
老师傅告诉荣洁,盖房子有很多规矩,哪一天该做什么都有民俗上的讲究,但这些年他们也越来越简单了,因为“我们觉得那是迷信”。放弃了一些古旧的传统和尊敬,存留下的是老师傅毕生积累的手艺。开始建房时,老师傅量了量地,嘀咕道:“你这就是一间半。”他想了一下,脑子里就像电脑一样画出了三维图,柱子、椽子和大梁需要多少,然后简单地说:“明天我们去买材料吧。”仅仅一天的时间荣洁和老师傅就把所有的材料买好了。老师傅说:“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傅根据他脑子里的3D图把所有材料准备好,这个柱子需要多长、它和榫卯的关系是什么、架构的纵横承托和联络是怎样的,然后把所有的木材该凿的该锯的都准备好。他使用的工具一大箩筐,所有都是他从当学徒的时候手工制作的,跟了他大半辈子。整个准备过程从头到尾没有一张图稿。
“在他做出来之前,你不知道房子具体会是什么样的,”荣洁笑着说,“整个过程都是有机的,不是机械式的复制。这些老木匠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就是扎实的基本功。”
等到上梁的前一天,荣洁请来了唱经师傅,上梁仪式就这样热闹地开始了。老师傅说现在盖房子的人很少愿意选用这样传统的仪式了,又烦琐又费成本。可是荣洁觉得这个仪式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老师傅前一个月工作的一种肯定,是对传统的致敬。房东为上梁仪式准备了一个很大的米糕,上面撒满了色彩缤纷的果脯,还带了很多精致的道具,有白族的桌围、桌布,还有古老的刺绣和卷轴。
建房子修修改改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13年1月末完工了。“邻居都说没有见过盖房子这么慢的。”荣洁打趣道。因为建房过程中和工匠师傅聊得高兴,他们向荣洁介绍了不同村子的手工艺,比如羊毛毡地毯,以前是赶马帮的雨披,但工匠们说对这个工艺的需求越来越少了,他们也在考虑还需不需要继续做这个,可是荣洁喜欢这个工艺,一起和工匠师傅们做了图案上的改进,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把它摆设在自己的咖啡店里。除此之外,鸟吧咖啡里面所用的刺绣抱枕、土陶罐、竹编灯罩等都是当地的手工艺制品。灯罩是荣洁将形状设计和大小尺寸给到村子里的竹编艺人,由他们制作完成的。荣洁希望通过与手艺人的合作带动当地手工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我自己最简单最初的一个想法就是老的东西要保护起来,不是不做任何改变,而是要把新的东西和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老的东西要不就腐朽下去直至消失,或是在博物馆里被人远远观望,我觉得它的生命力需要体现在实际使用上。”荣洁会买一些老家具,请师傅根据它原先的榫卯结构修好。注重细节的家具师傅会细心地和她讲解哪个是大榫卯,哪个是小榫卯,怎样根据其类型判别家具的年代。荣洁给这些老家具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并把它们运用到了自己的咖啡厅里。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荣洁在咖啡店里还做了一些设计上的尝试。她将收集的零散的布料拼凑起来,做出了自己设计的椅子的布套,运用的是小时候“百家布”和“百家衣”的概念。“最后折腾下来的成本比买新布料可能还要高一些,我的朋友都笑我,可是我想做的是一个概念,我觉得第十次做的时候应该能做得更好。”咖啡店里的花架用的也是旧货市场上收集的锯片,烟囱是废旧的炉子改装的。旧工业的气息和传统木结构的房子有延续和混搭的效果。
今天荣洁的住所也是在她当年拍摄老房子的过程中发现的,是以前一家大户人家小姐的绣楼,当时的正房在地震中倒塌了,但这幢房屋却保存至今。在荣洁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喧闹的主街道,拐进了一条小巷中,安静得像是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走入正房,本以为会陷入旧屋的局促和沧桑中,可是眼前是可容纳九人的工作台,设计感颇强的铁木框架皮椅。正中是可以看书、弹吉他、席地而坐的羊毛毡地毯。二楼的中空设计使得一楼更加明亮通透,整间屋子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左边是和式的饭桌,简单舒适,可以轻松容纳十来位好友。
最有特点的还属用鱼篓改造而成的灯罩,鹅黄的灯光透过编织的竹条,晕染在白色的墙壁上,形状特异的鱼篓凸显出木梁柔和的线条。每一根木柱都有独特的纹路,记录下年岁的痕迹,和冰冷的混凝土不同,能留下你手心的温度。二楼更是别有洞天,有能躺着看星星的现代化卫浴、练习书法的案台,无处不体现着荣洁对生活的热爱。
荣洁所做的改善和调整,既融入了现代室内设计的元素,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所有木雕和彩绘。老房子里充满了惊喜,荣洁发现了精美的木雕雀替、青筒瓦背面的绘画,还有柱础石上玲珑的狮兽。荣洁说:“古建向我们讲述的是一种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如果这些传统建筑里的智慧的美的东西可以通过现在还活着的手工艺人,跟现代的需求有所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去使用的话,那才是一种最实际的传承。”
荣洁的鸟吧咖啡就坐落在大理古城熙熙攘攘的人民路上段,两层的砖木结构小屋,偌大的木窗向街面敞开着,通透自然。很少人知道,咖啡吧的背后是主人荣洁和一幢百年老房子的故事。
在山东长大的荣洁是一位版画艺术家,在游历了许多地方后,2000年选择在大理生活和创作。和许多随着大理旅游热去寻找旺铺和开海景客栈的人不同,在大理居住了十多年的荣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这栋老房子的主人。为贴补家用,房主希望把房子出租。荣洁决定租下这幢百年老房,简单装修一下,做一个咖啡厅,结识天南地北的朋友。可是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柱根糟朽、椽望腐烂,木匠师傅已无法修葺,在多次尝试修复无方后,只有拆倒重建。又一座老房子倒下了,而荣洁能做的是沿用传统的木结构来修建她的新房。
为了更加了解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建造,荣洁开始用影像记录大理古城中的老建筑,寻找那些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民居,最初只是想“做个客观的记录,听听住在里面的老人讲讲他们与老房子的故事,拍拍残留的木雕和石刻”。可谁知却碰到了许多难题。
据大理古城保护局2008年的统计,整个古城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仅存有72家。老房子在倒下,天灾人祸逾半。1925年的一次大地震,轰轰烈烈的“文革”,改革开放后的大拆大建,如果古城是一位耄耋老人,她早已记不起当年的容貌。
现存的老房子有各种各样的状况,有的房子空置着,芜杂可哂,破损严重;还有的居住着许多户人家,像大杂院有各式的搭建和改造。传统的院落文化也在消失。荣洁感叹道:“以前院子和房子的比例是6:4,院子占6份,这是比较接近自然、田园,比较舒适的生活方式,而现在房主都选择把房子尽量地建大,所以现在的院落大多都非常小了。”
决定了采用成本较高的木结构后,荣洁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他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学盖房子,从自己做学徒到带徒弟,平均每年盖十多栋房子,这一辈子盖了近五百多栋房子。荣洁回忆道:“他自己的房子也是结婚时盖的,那么多年还是特别漂亮结实,结构非常合理,用料非常讲究。他的儿子也是他带出的徒弟,但在盖新式的结构,因为现在选择木结构的人太少了。”
荣洁拜访老师傅时提到木结构,老师傅满脸都是骄傲,木房子的结构和工艺,他说起来头头是道。中国建筑,几千年以来都出于像老师傅这样的技工匠师之手,靠的是技艺上的师承。“可他一辈子带出的徒弟,现在几乎没有人在建木结构,他帮我盖的这个房子也是最后一栋了。我觉得这就是传统和现代的断层。”
老师傅告诉荣洁,盖房子有很多规矩,哪一天该做什么都有民俗上的讲究,但这些年他们也越来越简单了,因为“我们觉得那是迷信”。放弃了一些古旧的传统和尊敬,存留下的是老师傅毕生积累的手艺。开始建房时,老师傅量了量地,嘀咕道:“你这就是一间半。”他想了一下,脑子里就像电脑一样画出了三维图,柱子、椽子和大梁需要多少,然后简单地说:“明天我们去买材料吧。”仅仅一天的时间荣洁和老师傅就把所有的材料买好了。老师傅说:“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傅根据他脑子里的3D图把所有材料准备好,这个柱子需要多长、它和榫卯的关系是什么、架构的纵横承托和联络是怎样的,然后把所有的木材该凿的该锯的都准备好。他使用的工具一大箩筐,所有都是他从当学徒的时候手工制作的,跟了他大半辈子。整个准备过程从头到尾没有一张图稿。
“在他做出来之前,你不知道房子具体会是什么样的,”荣洁笑着说,“整个过程都是有机的,不是机械式的复制。这些老木匠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就是扎实的基本功。”
等到上梁的前一天,荣洁请来了唱经师傅,上梁仪式就这样热闹地开始了。老师傅说现在盖房子的人很少愿意选用这样传统的仪式了,又烦琐又费成本。可是荣洁觉得这个仪式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老师傅前一个月工作的一种肯定,是对传统的致敬。房东为上梁仪式准备了一个很大的米糕,上面撒满了色彩缤纷的果脯,还带了很多精致的道具,有白族的桌围、桌布,还有古老的刺绣和卷轴。
建房子修修改改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13年1月末完工了。“邻居都说没有见过盖房子这么慢的。”荣洁打趣道。因为建房过程中和工匠师傅聊得高兴,他们向荣洁介绍了不同村子的手工艺,比如羊毛毡地毯,以前是赶马帮的雨披,但工匠们说对这个工艺的需求越来越少了,他们也在考虑还需不需要继续做这个,可是荣洁喜欢这个工艺,一起和工匠师傅们做了图案上的改进,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把它摆设在自己的咖啡店里。除此之外,鸟吧咖啡里面所用的刺绣抱枕、土陶罐、竹编灯罩等都是当地的手工艺制品。灯罩是荣洁将形状设计和大小尺寸给到村子里的竹编艺人,由他们制作完成的。荣洁希望通过与手艺人的合作带动当地手工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我自己最简单最初的一个想法就是老的东西要保护起来,不是不做任何改变,而是要把新的东西和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老的东西要不就腐朽下去直至消失,或是在博物馆里被人远远观望,我觉得它的生命力需要体现在实际使用上。”荣洁会买一些老家具,请师傅根据它原先的榫卯结构修好。注重细节的家具师傅会细心地和她讲解哪个是大榫卯,哪个是小榫卯,怎样根据其类型判别家具的年代。荣洁给这些老家具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并把它们运用到了自己的咖啡厅里。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荣洁在咖啡店里还做了一些设计上的尝试。她将收集的零散的布料拼凑起来,做出了自己设计的椅子的布套,运用的是小时候“百家布”和“百家衣”的概念。“最后折腾下来的成本比买新布料可能还要高一些,我的朋友都笑我,可是我想做的是一个概念,我觉得第十次做的时候应该能做得更好。”咖啡店里的花架用的也是旧货市场上收集的锯片,烟囱是废旧的炉子改装的。旧工业的气息和传统木结构的房子有延续和混搭的效果。
今天荣洁的住所也是在她当年拍摄老房子的过程中发现的,是以前一家大户人家小姐的绣楼,当时的正房在地震中倒塌了,但这幢房屋却保存至今。在荣洁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喧闹的主街道,拐进了一条小巷中,安静得像是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走入正房,本以为会陷入旧屋的局促和沧桑中,可是眼前是可容纳九人的工作台,设计感颇强的铁木框架皮椅。正中是可以看书、弹吉他、席地而坐的羊毛毡地毯。二楼的中空设计使得一楼更加明亮通透,整间屋子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左边是和式的饭桌,简单舒适,可以轻松容纳十来位好友。
最有特点的还属用鱼篓改造而成的灯罩,鹅黄的灯光透过编织的竹条,晕染在白色的墙壁上,形状特异的鱼篓凸显出木梁柔和的线条。每一根木柱都有独特的纹路,记录下年岁的痕迹,和冰冷的混凝土不同,能留下你手心的温度。二楼更是别有洞天,有能躺着看星星的现代化卫浴、练习书法的案台,无处不体现着荣洁对生活的热爱。
荣洁所做的改善和调整,既融入了现代室内设计的元素,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所有木雕和彩绘。老房子里充满了惊喜,荣洁发现了精美的木雕雀替、青筒瓦背面的绘画,还有柱础石上玲珑的狮兽。荣洁说:“古建向我们讲述的是一种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如果这些传统建筑里的智慧的美的东西可以通过现在还活着的手工艺人,跟现代的需求有所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去使用的话,那才是一种最实际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