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反腐,在“打虎”捷报频传的同时,正在指向一些腐败易发的平台。多年来在中国高举高打的EMBA,成为整治的新目标。
7月31日,中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和各类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的培训项目,已参加的要立即退出。
在另一份配套的文件里,这些被要求与领导干部“隔离”的培训项目,又被明确列举如下:EMBA、后EMBA以及各种打着政商联谊、交友、游学等名义的总裁培训班、高级领导人员研讨会、研修班等。“EMBA、后EMBA、总裁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明确属于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
官员的比例
在上述通知中,与EMBA有关的评价有两个:一个是“高收费”,另一个是“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后者虽没有直接用来形容EMBA,但用在了与其基因相似的总裁班身上,等量齐观的意味甚浓。分析人士认为,正是这两个特点,让EMBA与官员的身份格格不入。
按说,无论从其课程的设置还是收费标准,EMBA都很难与官员扯上关系。EMBA的全称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翻译成中文是“高级管理人员”,其中的“business”已经设定了其服务对象,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从课程设置看,EMBA讲的也主要是一个企业的事情,即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经营企业。对官员来说,即便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考虑,这些课程也很少能派上实际用场。
另外,EMBA的高昂收费,对官员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负担。目前,在国内排名靠前的EMBA的学费,都在50万元以上。按一个北京处级官员的收入标准,这笔学费需要耗费其5年左右的全部收入。
但官员在各个学校EMBA中的存在,又是一个现实。要了解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基于招生的考虑,各个学校都倾向于选择将这一信息广而告之。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官员在EMBA学员中所占的比例,平均约为5%~10%,但各校之间相差很大。其中,以官员资源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年公布的比例竟然高达26.3%。另外,北大光华为12%,长江商学院11%,上海交大安泰学院为4%。而在厦门大学公布的20位EMBA优秀校友中,政府官员占了4位,占比20%。
若将官员的这一比例,与EMBA之中的国有企业高管所占的比例相加,就是一个更为可观的数字。公开的材料显示,国有企业高管在EMBA学员中所占的比例,比官员在其中的比例高很多,通常在30%左右。其中中欧商学院为三分之一,北大光华为30%,人大为34%,上海交大为29%。在上述中组部等三部门下达的通知中,国有企业也在EMBA禁读之列。
上述两个比例加起来,“国字号”学员在有的学校已占据EMBA学员的50%左右。清华大学一位EMBA研究者认为,虽然很多学校竭力淡化上述通知对招生的影响,但一半左右的学员在禁读之列,其对招生的影响已不言自明。
“圈子文化”
这些以自身收入难敷学费的官员,学费的问题如何解决?一位曾在国内排名靠前的EMBA项目从事过招生工作的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官员的学费支付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官员所在的单位报销;二是有人代付;三是学校减免。“这三者中,前两者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学校为其减免学费。”
学校此举的目的何在?这位前EMBA招生人员说,官员,尤其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对于EMBA来说犹如至宝,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介绍生源;二是可以吸引生源。这两者,都是基于官员对企业家的巨大影响力,只不过前者是基于过去的关系,后者则是基于未来的关系。
官员在EMBA中的巨大作用,与在其中广泛存在的“圈子文化”有关。
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这个在国外旨在培养商科思维的培训体系,在继承重“商”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的每个EMBA项目,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学员之间资源共享的重视。上文提到的清华大学EMBA研究者说,每个学校都会在宣传中提及自己遍布全国的校友会,并重点提及其中的重量级人物,除了昭示自己的吸引力外,也是对资源共享的某种暗示。
上述前EMBA招生人员说,这些在各行各业事业有成的学员,他们对EMBA的觊觎,除了专业上的指导外,还有这个平台上的大量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能提供上下游合作的生意伙伴,也包括手握资源分配权的官员。
浙江省一位私企老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EMBA平台上积累下来的资源,由于有两年的情感积累,又有共同的教育背景,在共享资源时信任感更强,成本更低,风险也更小。“对商商之间的合作是这样,对官商之间的合作也是这样。”
北京市一位处级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对党校等体制内的培训,比如EMBA对于官员的好处,除了在专业上更能开阔视野外,也有利于其选择一个商业上的合作对象。
这样,官员的参与,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三赢”的格局:商人收获官场资源,官员收获合作对象,而EMBA主办方则坐收生源充盈的渔利。
“更少数的一群人”
在这次事件之前,EMBA在中国经历了“黄金十二年”。
2002年,中国30所院校正式获得EMBA办学资质。此后,EMBA在中国的行情年年见涨:2002年秋季班,国内几大排名靠前的EMBA的收费,基本上都在20万元左右,收费最高的长江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也只有25万元,中欧和北大光华都在20万元以下。到了2012年秋季班,这几个EMBA项目的收费,全都超过了50万元。其中长江商学院涨幅最大,达到了65.8万元,是十年前的2.6倍。
有人根据其收费标准和上课时间,算出了EMBA每分钟的含金量:EMBA学制两年,通常每月上课4天,去除节假日,两年上课80天左右,按每天上课8小时计算,长江商学院2012级EMBA每分钟收费17元左右,每小时1000多元,每天8000多元。
但中国EMBA报名人数与学费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与很多国家不太一样的趋势:在EMBA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学费的高低与报名的需求之间,通常会呈现一种反向的关系:学费的上涨,通常会抑制报名的需求;而在中国,EMBA报名的需求与学费之间,却呈现出一种同步上扬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里,EMBA的学费上涨了两至三倍,而其报名人数的增加,也不少于这个幅度。
这一趋势,在2009年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一年,金融危机阴云密布,EMBA学费却逆势上扬,长江商学院的上涨比例高达35%,而报名的需求竟然不降反升,一些排名靠前的EMBA项目,报名的增长率均超过了50%。
浙江省上述私企老板在报名EMBA之前,曾经研究过各个学校EMBA学员的构成。他发现收费30万元和收费50万元的EMBA,在学员的构成上有明显的区别:除了经济实力外,后一类学员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共同性,都比前一类更多,相互之间的认同度也更高,合作的可能性因而更大。
上文提到的前EMBA招生人员,还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了一个秘密:这些“不差钱”的学员,有时甚至希望通过提高学费的办法,提高这一项目准入的门槛,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少数的一群人”。这在业内有个说法,叫做“用高价购买纯度”。
如今,EMBA出现在一个具有反腐性质的中央文件里,让业内人士多少感觉到一些“负面评价”的意味。前述EMBA项目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EMBA项目来说,这一举措至少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来自官员和国有企业的生源会大幅减少,二是前几年让人目不暇接的涨价行为,在今后几年可能风光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