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良行为习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意见》强调了行为规范的具体的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不同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我从如下三个阶段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阐述。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学校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教科书上乱涂乱画,上课愿意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前后桌之间互相说话。课间打闹,说脏话乱扔垃圾。丢三落四,做作业马虎,粗心大意。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表现
小学生回到家中就是家里的“小皇帝”。饭前不洗手,摸过脏东西之后照样就餐。对父母大声顶撞,早上迟迟不起,晚上迟迟不睡觉。缺乏独立性,作业不能及时完成,需要父母督促。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表现
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不懂得文明礼貌,不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闯红灯,乘坐公交车见到老年人不让座等现象十分的严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园中随意乱丢垃圾,任意摘除花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养
儿童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正处于发展之中。有时不具有正确的行为选择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家长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宝贝。父母对子女过分的溺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不良行为没能得到应有的处罚,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养成恶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很重要的。
2.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知识丰富的家长很看重子女的教育,面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及时帮助孩子加以纠正。他会意识到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会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不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庭成员的构成
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适合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家庭结构会影响到家庭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家庭结构缺失,那么必然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缺失家庭由于家庭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使孩子产生不受关注,不被疼爱,无关重要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极易使儿童在社会化 进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使儿童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气;二是电视,书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针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
(一)激发情感,引发良好的行为动机
1.认识不良行为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正处于发展之中,在面对不良行为时,自己不能及时发现,需要有成年人帮其纠正。因此在看到孩子不良行为发生时,老师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良行为,通过惩罚等手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一旦由此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
2.树立榜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同学们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小学生善于观察模仿,教师树立优秀榜样,孩子们会向榜样学习,这样会形成优良的班级风气,有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有效的训练,促成良好行为的形成
1.从小入手,逐项训练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当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时,家长进行鼓励,教育孩子懂礼貌,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顺父母,从这些小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循序渐进,分解训练
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与教师进行配合。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切忌不能强制孩子改掉,这样的方式如果使用不当的话,会适得其反,甚至孩子会坚持坏习惯。我们对待不良习惯进行分解训练。淡化口头要求,注重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分步骤将坏习惯改掉。
3.脚踏实地,反复练习
改掉一个孩子长时间形成的习惯需要时间,教师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监督。
(三)优化评价,强调良好的行为习惯
1.采用个人和小组评比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采用小组评比可以激励学生改掉不良的行为。在这个小组评比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户监督,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发挥。
2.使用美德积分卡片
教师采用美德积分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行为习惯表现良好的同学,老师要为其加上相应的分数,每学期进行一下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争相开展“尊师、关爱、自律、孝敬、诚信”。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意见》强调了行为规范的具体的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不同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我从如下三个阶段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阐述。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学校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教科书上乱涂乱画,上课愿意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前后桌之间互相说话。课间打闹,说脏话乱扔垃圾。丢三落四,做作业马虎,粗心大意。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表现
小学生回到家中就是家里的“小皇帝”。饭前不洗手,摸过脏东西之后照样就餐。对父母大声顶撞,早上迟迟不起,晚上迟迟不睡觉。缺乏独立性,作业不能及时完成,需要父母督促。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表现
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不懂得文明礼貌,不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闯红灯,乘坐公交车见到老年人不让座等现象十分的严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园中随意乱丢垃圾,任意摘除花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养
儿童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正处于发展之中。有时不具有正确的行为选择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家长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宝贝。父母对子女过分的溺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不良行为没能得到应有的处罚,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养成恶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很重要的。
2.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知识丰富的家长很看重子女的教育,面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及时帮助孩子加以纠正。他会意识到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会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不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庭成员的构成
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适合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家庭结构会影响到家庭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家庭结构缺失,那么必然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缺失家庭由于家庭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使孩子产生不受关注,不被疼爱,无关重要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极易使儿童在社会化 进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使儿童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气;二是电视,书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针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
(一)激发情感,引发良好的行为动机
1.认识不良行为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正处于发展之中,在面对不良行为时,自己不能及时发现,需要有成年人帮其纠正。因此在看到孩子不良行为发生时,老师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良行为,通过惩罚等手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一旦由此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
2.树立榜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同学们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小学生善于观察模仿,教师树立优秀榜样,孩子们会向榜样学习,这样会形成优良的班级风气,有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有效的训练,促成良好行为的形成
1.从小入手,逐项训练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当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时,家长进行鼓励,教育孩子懂礼貌,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顺父母,从这些小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循序渐进,分解训练
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与教师进行配合。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切忌不能强制孩子改掉,这样的方式如果使用不当的话,会适得其反,甚至孩子会坚持坏习惯。我们对待不良习惯进行分解训练。淡化口头要求,注重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分步骤将坏习惯改掉。
3.脚踏实地,反复练习
改掉一个孩子长时间形成的习惯需要时间,教师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监督。
(三)优化评价,强调良好的行为习惯
1.采用个人和小组评比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采用小组评比可以激励学生改掉不良的行为。在这个小组评比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户监督,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发挥。
2.使用美德积分卡片
教师采用美德积分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行为习惯表现良好的同学,老师要为其加上相应的分数,每学期进行一下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争相开展“尊师、关爱、自律、孝敬、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