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山里孩子的读书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我从枝城师范毕业。因为从小受当老师的父亲影响,所以填报分配志愿表的时候,我自愿申请去边远的黄柏山。就这样,我渡过清江、爬上黄柏山,踏着崎岖的山间小道走进陈家坪小学,开始了教学生涯。
  陈家坪小学的条件很差,一间土屋子、一张脚腿残缺的木床、一张破旧的桌子,就是我的宿舍兼办公室。在山区教学实在是太苦了,我曾偷偷流过泪,也曾为去留激烈挣扎,但最终还是选择坚守,因为山里孩子对读书的渴望深深触动着我,我要尽我所能,帮山里的孩子圆读书梦。
  我从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共同学习生活。记得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很脏很乱,就说:“我们一起来做清洁吧!”同学们没有见过班主任以外的老师要打扫卫生,都愣住了。我也没再多说,拿起扫帚,扫起地来。女同学纷纷站起来帮忙,后来男同学也坐不住了,加入清洁教室的行列中。很快,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学生对我充满了好奇,我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好印象。
  课堂教学,我一直以尊重、鼓励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爱上学习。课上,为了让学生记住计算规则,我将计算面积的公式编成歌曲,在教室里教大家唱,“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课下,我就和学生一起跳皮筋。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很快就接纳了我。我逐渐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也乐于把悄悄话告诉我,我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愿意尽力地帮助他们。
  刘艳妮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她上四年级,不爱读书,还逃过两次学。用她的话说,就是“反正没啥心思上课,就晓得玩儿!”而刘艳妮的父亲担任过大队会计,期盼儿女通过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刘艳妮的厌学与逃学,受到了父亲严厉的责罚,反而更加激化她厌学的情绪。
  有一天,刘艳妮又偷偷溜回了家,我决定去她家看看。下午放学之后,我踏上崎岖的山路。从学校到刘艳妮的家,大约有4公里山路。没人带路,又不熟悉地形,我只好一边走一边打听,行进极慢。天色很快变得阴暗,下起淅沥的小雨,一双雪白的护士鞋变成了沉重的“泥巴坨”。走着走着,发现自己迷路了,只好向路边的农户求助。农户站在稻场上,隔着山岭大声吆喝,刘艳妮和母亲闻讯,打着手电筒赶了1公里山路来接我。
  那天晚上,我和刘艳妮同睡一张床,两人像朋友似的一直聊到深夜12点,为了帮助刘艳妮克服厌学心理,我提出让刘艳妮跟着我同吃同住。第二天一早,刘艳妮高高兴兴地跟着我回到了学校。
  从那以后,我们俩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同吃同住一年多,我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每天上完课回到寝室,刘艳妮专心做作业,我就淘米、择菜、做饭,还经常为她添置新衣服。我还坚持隔一段时间,到刘艳妮家中走访,帮忙洗衣、做饭,带着刘艳妮打猪草。刘艳妮的母亲看在眼里,有一次对我说:“刘老师,您如果不嫌弃,就认我一个穷妈,只当我生了一个姑娘的。”
  如今,已结婚生子的刘艳妮,依然亲切地叫我“发英姐姐”。
  2003年,我调到资丘镇任学区区长,分管学区内五所学校,兼任白沙坪小学校长,并承担该校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这是我从教10多年来,第一次走上教育管理领导工作岗位。
  白沙坪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乡镇学校撤区并点后,偏远山区村组的学生统一转到白沙坪小学,在校住宿的学生从原来的50多人一下子增加到253人。
  初到学校,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楼年久失修,楼顶逢雨就渗漏;学校原来有两间十几平方米的空房子供学生洗澡,现在学生多了,来迟的学生只得端着水盆在操场上洗;学校原来少有低年级学生住宿,撤区并点后,低年级住宿学生大量增加,不仅床铺不够,而且床铺太高,低年级学生上下铺不方便……
  当时有一名爱心人士——上海的任广德先生,长期资助学校的44名学生。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我联系上任老,并把他请过来,谈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想法。在任老的支持下,学校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楼顶重新刷了防水层;澡堂改造后扩大了面积、砌了瓷砖,还安装了热水器;学生睡的一部分木床换成了铁床,学生寝室也增加储物柜;厕所也安装了水龙头。
  办学条件改善了,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住宿学生的管理。这些住宿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甚至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原来是就近走读,转到白沙坪小学后,离家较远,只好住宿。住在学校,吃喝拉撒全由老師负责,而白沙坪小学当时只有2名保育老师,其中一名还是兼职。保育老师人手不足,我便和其他老师一样,参与保育值班工作。即使不值班,只要在学校,我也坚持每天对学生寝室进行“晚查安全早查卫生”检查。学校老师的寝室不够,我就和别的老师一起住,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住宿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不太会照顾自己,所以经常会感冒发烧。学校离镇卫生院有几里路,比较远,我就常在家备一些治疗感冒发烧的药;如果学生病情严重,就叫爱人用摩托车送去镇卫生院。送生病的孩子、到镇上买笔墨纸张等,交通工具都是那辆摩托车。那一段时间,我爱人的摩托车被学校老师们戏称为学校的“公车”。
  从教二十多年,难忘的事情有很多。记忆最深的,还是能够帮助贫困学生继续读书、完成学业。如今,除了在学校里教书,我也在网上进行助学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爱心助学活动。我会沿着这条助学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把这份爱心继续扩大,让网络助学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圆他们的读书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