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进步对提高环境质量和实现清洁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环境科技的开发发展迅速,但相比发达工业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我国环境科技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实现清洁发展、完善环境友好型财政科技支出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环境质量 清洁发展 财政科技支出
一、科技进步对提高环境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科技进步有助于克服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科技的发展和利用,通过实施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一方面使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实现了资源代换,使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有了新的代替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从而为社会、经济、人口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类能够在更长的期间内获得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科技进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减少环境污染。科技进步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解决清洁发展的观念问题,而且还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影响;随着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发明,使人们能修复和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
从清洁发展的角度考虑,人们需要的是有利于环境的技术进步,淘汰不利于环境的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改善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直接目标;另一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等。但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生产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从而带来间接的环境效应,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些环境友好型的科技进步。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科技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环境科技事业起步于1972年第一届全国环境大会,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有了较快发展。1990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1992年,国务院制定的“环境保护十大对策”中明确指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199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的持续发展”。1996年,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国家环保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为环境科技确定了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等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和16个重大专项。
我国的环境科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从单纯研究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扩展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由工业“三废”治理技术扩展到综合防治技术;由点源的治理技术,扩展到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并研究开发了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管理研究方面,从基础的污染调查登记与监测,扩展到环境预测、规划、标准、法规的研究制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科技开发发展迅速。1996年设立科研课题只有887项,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466项,随后几年环境科技研究课题有所减少,2010年设立课题1133项。在2003年取得重大成果的33项科技计划中,涉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7项。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经费总额约90亿元,支持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约1.5万多项,其中包括一批水污染治理、防沙治沙、气候变化预测等重大科技项目。①一大批环境科学技术成果和环保实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环境科技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中国的污染防治技术,目前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有关的设备制造方面,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成套化、标准化、自动化、电气化,而中国的环保设备制造,从加工质量、可靠性、有效性、先进性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有一段时期,国际上把除尘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国的平均除尘效率在95%左右,这个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30%②。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国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有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应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而有待淘汰,还有2/5的产品需要改进。环保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基本处于国际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即使国内环保产品技术含量最高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大多也为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③。
环境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下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尽管绝对数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160.69亿元提高到 2009年的2744.52亿元,但与财政总支出相比,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由1991年的4.74%降至2009年的3.6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支出更是不能同日而语。通过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一衡量不同国家科技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相当悬殊。如下图2所示,发达国家该比重一般为2—3%,而我国2000年之前比重不足1%,2008年之前比重不足1.5%。近些年,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却比较低,若再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在社会总产出中的贡献率,随着我国资源的耗竭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减缓。我国用于整个科研的经费如此,用于环保科技的经费也大抵如此。可以说,财政投入的差距悬殊应是导致环境科技差距的关键性原因。
从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分析,我国各地区间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差异很大。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 以2009年我国各省市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度及其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经济比较指标,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最高的上海是西藏的近80倍;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各地区的差距也不小,最高的北京为5.45%,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57%。无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还是其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绝对额和比例都较低的省份多数集中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处于中游,这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是基本吻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形成“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大→科技进步水平高→经济实力更强→财政收入更高→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大→……;经济实力弱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小→科技进步水平低→经济实力更弱→财政收入更低→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小→……”这样两个循环体,从而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
三、完善环境友好型财政科技支出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增加财政环境投入
环境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发展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从科技发展的软件还是硬件来看,都需要有不断的资金投入才能维持。科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财政科技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以及国内外的捐赠等,其中财政拨款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直接拨款以财力支持科技进步,是市场机制国家近十几年来普遍采用的公共政策方式。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加速科技的发展,促进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有充分或较多的资金投入。一些发达国家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或3%。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继续增加财政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投入,要使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使环境科技资金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科技总投入的增长速度,实现环境科技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科研计划课题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二)运用财政间接支出,推动环境科技发展
政府财政除了以直接的财政拨款方式对环境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支出的手段来达成促进环境科技进步的目的。
1、财政担保
财政担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具有高风险的活动进行负责,承诺承担活动失败的责任。政府为促进环境科技进步,对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也具有较高风险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环保技术企业,以政府信用为后盾给企业提供担保,保证企业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展环境科技创新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间接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这种财政支持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财政支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减少因监管不严而造成的财政资金浪费现象。
2、实行财政补贴
将国家财政的环境科技直接投资转变成补助性、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科技投资的助推剂。政府财政可以通过银行信贷的资助方式,间接推动环境科技发展。一是通过建立科研开发投资银行,对高新环境技术产业和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环境科研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因开发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这同国家政策性银行功能相类似,其启动资金需由中央财政提供。二是对于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鼓励其对高新环境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其低息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符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在环境科技的推广上,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例如对运用先进环境科技造成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或者企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这样可以加大先进环境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以上这些政府补贴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以产业基金和环境税收等方式筹措到的资金。政府补贴的投入应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确立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避免主观随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通过有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在政府补贴的使用上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促进环境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3、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是很困难的,政府的预算压力会有增无减。可以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财政资金的投向结构上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对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改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从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技投入对于促进落后地区科技进步,消除“短板效应”,进而推动其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形成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环境科技专项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应开源节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将财政资金投入环境科技和教育事业上,为积累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4、完善中央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体系的组成部分,地方环境科技的发展及地方环境科技计划实施都要依赖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但是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财政支出定位不同,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到环境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境科技领域;而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的环境科技领域。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的客观现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对各地区环境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由此形成中央地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参考文献:
①步雪琳. 可持续发展科技挑大梁[N].中国环境报,2004—03—10
②吕以明,董险峰.环境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0年第4期(总第48期)
③林英. 当今朝阳产业——环保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光明日报,2004—10—28,转引自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M].科学出版社,2005,第198页
〔本文系武汉市2011社科基金项目“清洁发展与武汉公共财政优化研究”(项目编号:whsk11022)阶段性成果〕
(胡绍雨,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经济、财税研究)
关键词:环境质量 清洁发展 财政科技支出
一、科技进步对提高环境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科技进步有助于克服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科技的发展和利用,通过实施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一方面使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实现了资源代换,使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有了新的代替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从而为社会、经济、人口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类能够在更长的期间内获得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科技进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减少环境污染。科技进步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解决清洁发展的观念问题,而且还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影响;随着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发明,使人们能修复和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
从清洁发展的角度考虑,人们需要的是有利于环境的技术进步,淘汰不利于环境的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改善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直接目标;另一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等。但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生产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从而带来间接的环境效应,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些环境友好型的科技进步。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科技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环境科技事业起步于1972年第一届全国环境大会,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有了较快发展。1990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1992年,国务院制定的“环境保护十大对策”中明确指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199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的持续发展”。1996年,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国家环保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为环境科技确定了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等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和16个重大专项。
我国的环境科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从单纯研究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扩展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由工业“三废”治理技术扩展到综合防治技术;由点源的治理技术,扩展到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并研究开发了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管理研究方面,从基础的污染调查登记与监测,扩展到环境预测、规划、标准、法规的研究制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科技开发发展迅速。1996年设立科研课题只有887项,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466项,随后几年环境科技研究课题有所减少,2010年设立课题1133项。在2003年取得重大成果的33项科技计划中,涉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7项。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经费总额约90亿元,支持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约1.5万多项,其中包括一批水污染治理、防沙治沙、气候变化预测等重大科技项目。①一大批环境科学技术成果和环保实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环境科技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中国的污染防治技术,目前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有关的设备制造方面,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成套化、标准化、自动化、电气化,而中国的环保设备制造,从加工质量、可靠性、有效性、先进性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有一段时期,国际上把除尘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国的平均除尘效率在95%左右,这个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30%②。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国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有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应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而有待淘汰,还有2/5的产品需要改进。环保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基本处于国际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即使国内环保产品技术含量最高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大多也为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③。
环境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下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尽管绝对数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160.69亿元提高到 2009年的2744.52亿元,但与财政总支出相比,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由1991年的4.74%降至2009年的3.6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支出更是不能同日而语。通过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一衡量不同国家科技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相当悬殊。如下图2所示,发达国家该比重一般为2—3%,而我国2000年之前比重不足1%,2008年之前比重不足1.5%。近些年,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却比较低,若再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在社会总产出中的贡献率,随着我国资源的耗竭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减缓。我国用于整个科研的经费如此,用于环保科技的经费也大抵如此。可以说,财政投入的差距悬殊应是导致环境科技差距的关键性原因。
从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分析,我国各地区间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差异很大。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 以2009年我国各省市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度及其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经济比较指标,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最高的上海是西藏的近80倍;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各地区的差距也不小,最高的北京为5.45%,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57%。无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还是其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绝对额和比例都较低的省份多数集中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处于中游,这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是基本吻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形成“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大→科技进步水平高→经济实力更强→财政收入更高→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大→……;经济实力弱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小→科技进步水平低→经济实力更弱→财政收入更低→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小→……”这样两个循环体,从而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
三、完善环境友好型财政科技支出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增加财政环境投入
环境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发展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从科技发展的软件还是硬件来看,都需要有不断的资金投入才能维持。科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财政科技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以及国内外的捐赠等,其中财政拨款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直接拨款以财力支持科技进步,是市场机制国家近十几年来普遍采用的公共政策方式。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加速科技的发展,促进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有充分或较多的资金投入。一些发达国家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或3%。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继续增加财政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投入,要使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使环境科技资金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科技总投入的增长速度,实现环境科技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科研计划课题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二)运用财政间接支出,推动环境科技发展
政府财政除了以直接的财政拨款方式对环境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支出的手段来达成促进环境科技进步的目的。
1、财政担保
财政担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具有高风险的活动进行负责,承诺承担活动失败的责任。政府为促进环境科技进步,对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也具有较高风险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环保技术企业,以政府信用为后盾给企业提供担保,保证企业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展环境科技创新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间接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这种财政支持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财政支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减少因监管不严而造成的财政资金浪费现象。
2、实行财政补贴
将国家财政的环境科技直接投资转变成补助性、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科技投资的助推剂。政府财政可以通过银行信贷的资助方式,间接推动环境科技发展。一是通过建立科研开发投资银行,对高新环境技术产业和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环境科研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因开发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这同国家政策性银行功能相类似,其启动资金需由中央财政提供。二是对于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鼓励其对高新环境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其低息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符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在环境科技的推广上,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例如对运用先进环境科技造成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或者企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这样可以加大先进环境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以上这些政府补贴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以产业基金和环境税收等方式筹措到的资金。政府补贴的投入应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确立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避免主观随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通过有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在政府补贴的使用上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促进环境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3、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是很困难的,政府的预算压力会有增无减。可以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财政资金的投向结构上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对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改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从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技投入对于促进落后地区科技进步,消除“短板效应”,进而推动其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形成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环境科技专项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应开源节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将财政资金投入环境科技和教育事业上,为积累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4、完善中央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体系的组成部分,地方环境科技的发展及地方环境科技计划实施都要依赖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但是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财政支出定位不同,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到环境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境科技领域;而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的环境科技领域。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的客观现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对各地区环境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由此形成中央地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参考文献:
①步雪琳. 可持续发展科技挑大梁[N].中国环境报,2004—03—10
②吕以明,董险峰.环境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0年第4期(总第48期)
③林英. 当今朝阳产业——环保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光明日报,2004—10—28,转引自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M].科学出版社,2005,第198页
〔本文系武汉市2011社科基金项目“清洁发展与武汉公共财政优化研究”(项目编号:whsk11022)阶段性成果〕
(胡绍雨,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经济、财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