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面临着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趋势,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如何实现升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打破原有发展模式,进入一种非平衡状态,尤其是制度方面。旧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就促动了制度的革新。制度作为推动产业机构升级的各种力量的支点,其发生变迁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推动还是阻碍引起了如今许多研究的关注。故此,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制度变迁理论的产生得益于长期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推动,为了更合理、全面的研究经济增长,最终把制度因素纳入解释经济增长中来。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先前的研究发现,制度变迁的路径取决于两个方面力量的推动: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认为,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完全按照初始设计的方向演进,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改变方向。而报酬递增则认为,人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总之,制度的变迁必然给其他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带来影响。如此,产业结构的升级受其影响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关系
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交易活动的事实愈加凸显。产业结构基于社会资源的交换和整合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以一定的交易规则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结构的升级引发的更为合理的交易活动也是制度交易的过程。制度结构的形成以制度交易为前提,这就产生了这一交易活动的边界,即行为主体总是在一定的规则和准则界定的选择范围中进行操作活动的。通过这一制度结构,特定的交往形式所导致的特定的结构就会出现在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之中,特定的产业结构便是其中之一。特定的产业结构的产生必然带来新的稀缺性资源和新技术的需求,其中所隐含的利益变动也会形成新的潜在利益需求。随着潜在利益需求力量的增加,对新的制度结构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进而使制度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从而产生和建立新的制度结构。总之,制度结构的变迁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之间的关系以交易活动为媒介。
3.利益关系作为交易活动中核心的关系,是两者关系的最直接体现者。首先,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导致制度的变迁。交易费用的变化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使原先某些较低的交易费用增大,或使原先某些较高的交易费用降低。隐藏在交易费用变化背后的利益关系必然对制度有新的要求。形成的生产技术和规模的变化,会产生新的利益格局,从而产生了要素所有者和经济部门之间对新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分割的要求,这种要求也会导致新制度的产生。 除此之外,其他诸如部门间相对价格的变化也会对新的制度产生推动。其次,制度的变迁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促进作用。制度变迁往往会产生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这一准则把工作努力程度与报酬大小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也增加了人们获取更高回报的可能,自然就会产生有效激励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交易活动充满活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同时也可以界定经济活动或者交易活动的边界。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会以一种特定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为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提供了特定的活动空间。尽管在这一特定活动空间里,要素投入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以及产业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受其经济活动空间的限制,其变化的弹性是不大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经济活动空间,产业结构改善的潜力是有限的。然而,当制度变革带来利益关系调整,从而使经济活动空间发生变化时,产业结构升级的潜力将大大增强。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的功能之和。故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当今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利益关系为媒介体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需要协同前行。如何协调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突破点。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
1.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升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寻求适应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制度,保障制度变迁按照既定路径前行。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变化,处理好各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成为了最为核心的出发点。新制度规范的经济活动范围应将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新制度要把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规范行为主体活动的出发点。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故此,由制度变迁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获取的收益和成本同样不容忽视。另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多元主体的制度创新结构,使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协调与合作机制,保障制度创新的合理速度,并且核心制度创新与配套制度创新相结合。
3.发挥政府职能,协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政府不仅要致力于正式制度的建设,也要培育与产业结构变迁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使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并重。政府制度变迁不只是针对正式制度而言,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正式制度的完善受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或不相容时,正式制度难以实施。政府制度创新如果获得了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可以大大减少其变迁成本和实施成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其自身的权威性和新制度的合法性。
人们现在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由此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势,如何正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综合以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从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笔者发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即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制度变迁;反过来,由于利益关系的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又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会导致对诸如产业结构等特定形式的结构需要,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契机。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制度变迁理论的产生得益于长期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推动,为了更合理、全面的研究经济增长,最终把制度因素纳入解释经济增长中来。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先前的研究发现,制度变迁的路径取决于两个方面力量的推动: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认为,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完全按照初始设计的方向演进,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改变方向。而报酬递增则认为,人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总之,制度的变迁必然给其他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带来影响。如此,产业结构的升级受其影响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关系
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交易活动的事实愈加凸显。产业结构基于社会资源的交换和整合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以一定的交易规则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结构的升级引发的更为合理的交易活动也是制度交易的过程。制度结构的形成以制度交易为前提,这就产生了这一交易活动的边界,即行为主体总是在一定的规则和准则界定的选择范围中进行操作活动的。通过这一制度结构,特定的交往形式所导致的特定的结构就会出现在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之中,特定的产业结构便是其中之一。特定的产业结构的产生必然带来新的稀缺性资源和新技术的需求,其中所隐含的利益变动也会形成新的潜在利益需求。随着潜在利益需求力量的增加,对新的制度结构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进而使制度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从而产生和建立新的制度结构。总之,制度结构的变迁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之间的关系以交易活动为媒介。
3.利益关系作为交易活动中核心的关系,是两者关系的最直接体现者。首先,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导致制度的变迁。交易费用的变化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使原先某些较低的交易费用增大,或使原先某些较高的交易费用降低。隐藏在交易费用变化背后的利益关系必然对制度有新的要求。形成的生产技术和规模的变化,会产生新的利益格局,从而产生了要素所有者和经济部门之间对新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分割的要求,这种要求也会导致新制度的产生。 除此之外,其他诸如部门间相对价格的变化也会对新的制度产生推动。其次,制度的变迁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促进作用。制度变迁往往会产生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这一准则把工作努力程度与报酬大小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也增加了人们获取更高回报的可能,自然就会产生有效激励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交易活动充满活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同时也可以界定经济活动或者交易活动的边界。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会以一种特定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为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提供了特定的活动空间。尽管在这一特定活动空间里,要素投入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以及产业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受其经济活动空间的限制,其变化的弹性是不大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经济活动空间,产业结构改善的潜力是有限的。然而,当制度变革带来利益关系调整,从而使经济活动空间发生变化时,产业结构升级的潜力将大大增强。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的功能之和。故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当今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利益关系为媒介体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需要协同前行。如何协调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突破点。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
1.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升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寻求适应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制度,保障制度变迁按照既定路径前行。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变化,处理好各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成为了最为核心的出发点。新制度规范的经济活动范围应将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新制度要把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规范行为主体活动的出发点。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故此,由制度变迁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获取的收益和成本同样不容忽视。另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多元主体的制度创新结构,使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协调与合作机制,保障制度创新的合理速度,并且核心制度创新与配套制度创新相结合。
3.发挥政府职能,协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政府不仅要致力于正式制度的建设,也要培育与产业结构变迁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使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并重。政府制度变迁不只是针对正式制度而言,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正式制度的完善受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或不相容时,正式制度难以实施。政府制度创新如果获得了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可以大大减少其变迁成本和实施成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其自身的权威性和新制度的合法性。
人们现在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由此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势,如何正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综合以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从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笔者发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即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制度变迁;反过来,由于利益关系的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又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会导致对诸如产业结构等特定形式的结构需要,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