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学科中英语学科素养的培育指的是基于教材内容,因材施教;基于学生学情,因人施教;基于教学需求,因需施教。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来谈一下:
一、基于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应从教材出发,既要关注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也应关注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建构一定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现行英语教材中,很多语篇的编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贴近社会生活,符合学生兴趣,还渗透了人文素养。教师备课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筛选,凸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教学时,应突出这些重点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基于课文进行从篇章知识、语用知识向篇章能力、语用能力的转化,亦将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英语课堂的新常态。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将课程中蕴含的可能性称为“课程潜能”,即“蕴含在学科内容之中,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可能的课程”。挖掘、领悟课程潜能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充分挖掘课程元素,才可能集中有价值的课程元素,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基于学生学情,因人施教
学生的基本素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者同一堂课的接受程度也相应地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素质,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进行新的学习,在百变的教法中确保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基于教学需求,因需施教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时常能听到研讨如何教英语的话题,却较少听到那些关注学生的声音,较少关注学生是如何学英语的,又是如何学会的。这就导致教师总是热衷于各式各样的教学法,热衷于研究各种教材和辅导用书,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因需施教是因人施教内涵的延伸,在因需施教过程中,所有的教育要素都侧重指向“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对象本身的特质,更要关注教育对象的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指出: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僅是学习到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要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做到角色和功能的转变,还要主导课堂整体形式的转变。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要从知识核心转向素养核心,对学生进行目标需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需求的分析,围绕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本节课中,基于教学需求,笔者用图片、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用“Why do you think the poem is beautiful?”“What’s your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poem?”等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用中英文诗歌比较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用“Please ask me for help if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oem.”鼓励学生自发提问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创作让学生感受人文气息、描述美好生活,增强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丰富学生生命的意义。
此外,我还积极主张英语教学应该做到“目中有人”,体现“大英语教学”的理念,英语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我们要向课外自然延伸,让英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校园文化、英语活动,营造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大声朗读,克服语言学习的障碍,減少学习语言的焦虑情绪。旨在培养他们学会欣赏、接纳不同的文化,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考大学,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英语是我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也是英语学科素养培育的一部分。
一、基于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应从教材出发,既要关注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也应关注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建构一定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现行英语教材中,很多语篇的编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贴近社会生活,符合学生兴趣,还渗透了人文素养。教师备课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筛选,凸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教学时,应突出这些重点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基于课文进行从篇章知识、语用知识向篇章能力、语用能力的转化,亦将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英语课堂的新常态。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将课程中蕴含的可能性称为“课程潜能”,即“蕴含在学科内容之中,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可能的课程”。挖掘、领悟课程潜能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充分挖掘课程元素,才可能集中有价值的课程元素,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基于学生学情,因人施教
学生的基本素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者同一堂课的接受程度也相应地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素质,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进行新的学习,在百变的教法中确保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基于教学需求,因需施教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时常能听到研讨如何教英语的话题,却较少听到那些关注学生的声音,较少关注学生是如何学英语的,又是如何学会的。这就导致教师总是热衷于各式各样的教学法,热衷于研究各种教材和辅导用书,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因需施教是因人施教内涵的延伸,在因需施教过程中,所有的教育要素都侧重指向“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对象本身的特质,更要关注教育对象的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指出: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僅是学习到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要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做到角色和功能的转变,还要主导课堂整体形式的转变。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要从知识核心转向素养核心,对学生进行目标需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需求的分析,围绕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本节课中,基于教学需求,笔者用图片、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用“Why do you think the poem is beautiful?”“What’s your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poem?”等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用中英文诗歌比较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用“Please ask me for help if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oem.”鼓励学生自发提问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创作让学生感受人文气息、描述美好生活,增强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丰富学生生命的意义。
此外,我还积极主张英语教学应该做到“目中有人”,体现“大英语教学”的理念,英语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我们要向课外自然延伸,让英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校园文化、英语活动,营造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大声朗读,克服语言学习的障碍,減少学习语言的焦虑情绪。旨在培养他们学会欣赏、接纳不同的文化,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考大学,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英语是我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也是英语学科素养培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