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微软的创始人和领航人物,盖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商业奇才。他对软件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对技术前景的把握和理解。微软之所以能够取得神话般的发展,关键在于盖茨把软件当作了商品,并发现了软件跟硬件有本质的区别,从而创造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
软件与硬件的不同在成本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即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这个规律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及对传统制度的冲击。只有发现规律,适应规律,掌握规律,才能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立于不败之地。
成本差异:软件复制成本趋零
软件是什么?它的成本构成与硬件有什么不同?
简单地说,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灵魂。具体来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软件产品是以知识为基础所形成的无形产品;从狭义上说,软件产品是以知识为基础,借助中央处理器(CPU)由运行平台的指令和程序的有序组合所形成的无形产品。主要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
軟件作为知识产品,同时也是无形产品,其生产、交换方式与硬件截然不同,硬件的生产肯定涉及到质量问题,即使仿制,也有像不像的问题;而从理论上讲,软件产品的批量生产是一模一样的,一般不会存在质量问题。因此,硬件叫生产,而软件产品的生产更确切叫复制。
软件与硬件的不同,在成本构成上的差异则更为明显。硬件的成本构成相当清晰,主要有作为转移价值的材料和固定资产折旧;有人工价值的工资;有为生产和销售产品而必须付出的各项费用。软件产品的成本中,基本没有材料成本,也很少有折旧。在开发阶段,主要是智力投入的人工费用;在后期市场阶段,主要是许多附加的测试、维护、服务费用等。
软件与硬件在成本上的最大不同概括起来是:每新生产一件硬件产品,就必须投入一定的料、工费;而每生产同样的一个软件产品,除了有的要用一点存放介质外,其他的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是知识产品的成本特性,我们称之为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
商业模式变化:当期投入后期补偿
软件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它所蕴含的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将带来商业模式的怎样变化?
软件产品复制既没有成本,也没有质量问题。那么软件企业投入成本投在哪呢?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大笔投入;根据竞争的需要,因为要对市场上使用的软件进行升级,软件开发商就要从当期收入中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后续研究开发中;因要开发今后更能挣钱的产品,同样要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个软件公司一般每年都要从当年的销售收入中拿出10%乃至20%以上作为研发资金,用于软件产品的升级和再研发。
也就是说,软件产品的当期投入成本不是在当期补偿的,它是在上一代产品的收入中预先支付的。而当期的销售收入,则为下一代的产品研发做成本投入。即软件产品成本的补偿形式在时间上是错位的。能够做到这一点,是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在起关键作用。 因为当期产品复制成本为零,当期的收入中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为下期的产品开发作支撑。这跟硬件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硬件是当期生产,一定要当期投入,并且当期把成本赚回来,剩下的是当期利润。
是好是坏?有机遇也有挑战
软件与硬件产品商业模式的不同,使得传统工业时代所形成的成本补偿原则和规律,全都不适用。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好事。软件企业的利润一般都比较高,因为产品开发成本是一定的,一旦研发成功,经过测试和检验,就可以卖了,卖得越多,收回的成本就越多,前期成本收回来之后,再卖就是利润了。但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别人看你赚这么多钱,也会研发类似的产品,虽然算法跟你不一样,但功能是一样的,跟你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产品淘汰,再去研发新的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在新产品上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老产品的价格降至原来1/5甚至1/10,目的是在“甩卖”老产品的同时,把竞争对手挤跑。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旦形成,就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软件行业的高利润,对于国家GDP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好处。
但也应该看到,软件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它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冲击着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些体制和制度。如,软件产品成本的补偿形式在时间上的错位,必然带来会计核算上的困难,影响其准确性;软件产品在市场生命周期的长短,也造成对下一期开发费用提取的不确定;更主要的是,软件产品的计价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得十分困难。这些不确定因素当然也造成软件产业发展的极大风险(或很大利益)。
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及其它对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冲击已越来越明显。 下一步要研究的是如何制定更好的政策法规,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最佳途径:软硬融合 发展嵌入式
为了把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各国都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中国也不例外,其目的也是为了做大做强中国软件产业。而在容易形成大规模、大批量、高利润的软件领域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情况下,中国软件业何去何从?
做大做强中国软件产业很不容易,我们是后期进入国家,操作系统已经被微软霸占了,其他数据库、工具软件等领域,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软件企业的囊中之物。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地研发,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要想追上他们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国有一支很大的硬件团队,他们要向何处去?我认为最佳的途径就是硬件企业向软件发展,在生产硬件的同时去开发嵌入式软件,如果连应用软件和服务型的软件都一起做的话,这个企业绝对是有前途的。
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得非常出色,但他们在中国主要做的是硬件,相应的软件由他们的母公司提供。作为中国的本土大企业不应该只做硬件。本土大企业本来就是中国的,母公司也好,子公司也好,都要考虑做强,做强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软,软件成份占得比重越高,他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
其实,很多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比如IBM,他已经不能被称为硬件企业了,从IBM把PC这块业务卖给联想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转型了,越做越软,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硬的了。HP也一样,虽然它也做硬件,但软件占很大比重。中国的企业也有一些做得不错,比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去年,华为的总收入是600多亿元,其中软件收入有200多亿元,软件收入占总收入的1/3。我们看到,华为的竞争实力在不断的提高,在某些领域,已经能够跟一些跨国公司相抗衡。
产业界再也不要把软件和硬件割裂开来看,要支持硬件企业发展软件,也支持软件企业去跟硬件企业结合,要软硬融合。微软和英特尔是软硬融合最经典的例子,只要英特尔推出一款新的芯片出来,微软就会推出相应的操作系统与之捆绑。如果没有英特尔和微软这种被称为“Wintel”的合作的话,世界信息产业的版图可能要重新划分。
中国先期有一支庞大的硬件队伍发展起来了,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使硬件企业大而不强。从广义上讲,核心技术就是软件产品。因此,在中国,最需要大力发展软硬融合。目前,中国在政策上也在积极鼓励和推进软硬融合,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
启示
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只是发现了一些现象的本质,但如何使制度、体制与之匹配,还在探索中。尽管中国的软件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但整个产业尚未成熟。如何使软件产业走向成熟和规范,我们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途径。而寻找最佳途径的过程,也给IT企业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机会,中国的IT企业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不断突破创新,做大做强。
软件与硬件的不同在成本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即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这个规律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及对传统制度的冲击。只有发现规律,适应规律,掌握规律,才能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立于不败之地。
成本差异:软件复制成本趋零
软件是什么?它的成本构成与硬件有什么不同?
简单地说,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灵魂。具体来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软件产品是以知识为基础所形成的无形产品;从狭义上说,软件产品是以知识为基础,借助中央处理器(CPU)由运行平台的指令和程序的有序组合所形成的无形产品。主要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
軟件作为知识产品,同时也是无形产品,其生产、交换方式与硬件截然不同,硬件的生产肯定涉及到质量问题,即使仿制,也有像不像的问题;而从理论上讲,软件产品的批量生产是一模一样的,一般不会存在质量问题。因此,硬件叫生产,而软件产品的生产更确切叫复制。
软件与硬件的不同,在成本构成上的差异则更为明显。硬件的成本构成相当清晰,主要有作为转移价值的材料和固定资产折旧;有人工价值的工资;有为生产和销售产品而必须付出的各项费用。软件产品的成本中,基本没有材料成本,也很少有折旧。在开发阶段,主要是智力投入的人工费用;在后期市场阶段,主要是许多附加的测试、维护、服务费用等。
软件与硬件在成本上的最大不同概括起来是:每新生产一件硬件产品,就必须投入一定的料、工费;而每生产同样的一个软件产品,除了有的要用一点存放介质外,其他的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是知识产品的成本特性,我们称之为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
商业模式变化:当期投入后期补偿
软件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它所蕴含的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将带来商业模式的怎样变化?
软件产品复制既没有成本,也没有质量问题。那么软件企业投入成本投在哪呢?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大笔投入;根据竞争的需要,因为要对市场上使用的软件进行升级,软件开发商就要从当期收入中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后续研究开发中;因要开发今后更能挣钱的产品,同样要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个软件公司一般每年都要从当年的销售收入中拿出10%乃至20%以上作为研发资金,用于软件产品的升级和再研发。
也就是说,软件产品的当期投入成本不是在当期补偿的,它是在上一代产品的收入中预先支付的。而当期的销售收入,则为下一代的产品研发做成本投入。即软件产品成本的补偿形式在时间上是错位的。能够做到这一点,是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在起关键作用。 因为当期产品复制成本为零,当期的收入中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为下期的产品开发作支撑。这跟硬件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硬件是当期生产,一定要当期投入,并且当期把成本赚回来,剩下的是当期利润。
是好是坏?有机遇也有挑战
软件与硬件产品商业模式的不同,使得传统工业时代所形成的成本补偿原则和规律,全都不适用。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好事。软件企业的利润一般都比较高,因为产品开发成本是一定的,一旦研发成功,经过测试和检验,就可以卖了,卖得越多,收回的成本就越多,前期成本收回来之后,再卖就是利润了。但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别人看你赚这么多钱,也会研发类似的产品,虽然算法跟你不一样,但功能是一样的,跟你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产品淘汰,再去研发新的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在新产品上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老产品的价格降至原来1/5甚至1/10,目的是在“甩卖”老产品的同时,把竞争对手挤跑。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旦形成,就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软件行业的高利润,对于国家GDP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好处。
但也应该看到,软件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它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冲击着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些体制和制度。如,软件产品成本的补偿形式在时间上的错位,必然带来会计核算上的困难,影响其准确性;软件产品在市场生命周期的长短,也造成对下一期开发费用提取的不确定;更主要的是,软件产品的计价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得十分困难。这些不确定因素当然也造成软件产业发展的极大风险(或很大利益)。
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及其它对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冲击已越来越明显。 下一步要研究的是如何制定更好的政策法规,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最佳途径:软硬融合 发展嵌入式
为了把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各国都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中国也不例外,其目的也是为了做大做强中国软件产业。而在容易形成大规模、大批量、高利润的软件领域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情况下,中国软件业何去何从?
做大做强中国软件产业很不容易,我们是后期进入国家,操作系统已经被微软霸占了,其他数据库、工具软件等领域,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软件企业的囊中之物。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地研发,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要想追上他们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国有一支很大的硬件团队,他们要向何处去?我认为最佳的途径就是硬件企业向软件发展,在生产硬件的同时去开发嵌入式软件,如果连应用软件和服务型的软件都一起做的话,这个企业绝对是有前途的。
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得非常出色,但他们在中国主要做的是硬件,相应的软件由他们的母公司提供。作为中国的本土大企业不应该只做硬件。本土大企业本来就是中国的,母公司也好,子公司也好,都要考虑做强,做强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软,软件成份占得比重越高,他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
其实,很多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比如IBM,他已经不能被称为硬件企业了,从IBM把PC这块业务卖给联想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转型了,越做越软,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硬的了。HP也一样,虽然它也做硬件,但软件占很大比重。中国的企业也有一些做得不错,比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去年,华为的总收入是600多亿元,其中软件收入有200多亿元,软件收入占总收入的1/3。我们看到,华为的竞争实力在不断的提高,在某些领域,已经能够跟一些跨国公司相抗衡。
产业界再也不要把软件和硬件割裂开来看,要支持硬件企业发展软件,也支持软件企业去跟硬件企业结合,要软硬融合。微软和英特尔是软硬融合最经典的例子,只要英特尔推出一款新的芯片出来,微软就会推出相应的操作系统与之捆绑。如果没有英特尔和微软这种被称为“Wintel”的合作的话,世界信息产业的版图可能要重新划分。
中国先期有一支庞大的硬件队伍发展起来了,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使硬件企业大而不强。从广义上讲,核心技术就是软件产品。因此,在中国,最需要大力发展软硬融合。目前,中国在政策上也在积极鼓励和推进软硬融合,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
启示
软件产品复制成本趋零规律,只是发现了一些现象的本质,但如何使制度、体制与之匹配,还在探索中。尽管中国的软件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但整个产业尚未成熟。如何使软件产业走向成熟和规范,我们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途径。而寻找最佳途径的过程,也给IT企业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机会,中国的IT企业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不断突破创新,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