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中旬,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的一条微博,让原本绝望的罗贞美看到一线生机。
罗贞美是湖南省隆回县小沙江镇杉木坪村村支书,2009年和弟弟承包了一千亩林地种植金银花,收获的时候价格却跌了下去。
最开始,他以为仅是市场行情变化使然,未曾想到是因为他种植的金银花被改名,变成了闻所未闻的山银花。不仅他不清楚,当地的老中医也没听说过。
陆群的介入,让事件被放大,让他开始重新认识那千亩金银花,准确地讲应该是山银花,似乎一夜之间悄然长成。
罗贞美所在的县,种植金银花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遭遇尴尬的不只是罗贞美,还有武陵山区3600万花农,当然还有地方政府和企业。比如荣获国家林业局“中国金银花之乡”美名的隆回,上世纪90年代在湖南省政府的指导下推广种植金银花,并使之产业化。在投入巨资及花费大量的人力培育后,金银花终于开始大范围绽放,直至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全县120万人中约有18万人依靠金银花生存,金银花自然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这甚至被看成产业扶贫的典型,武陵山区多地前往学习经验,国务院也批复将“隆回金银花”作为重大项目列入《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转折出现在2011年,当时一篇《南寒北热:金银花行情陡变》的报道在网络开始传播。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常青亦发表文章,两篇文章均提出,金银花性凉,降火;山银花性热,上火。
此后两年间,山银花性热在网络上持续发酵,2013年则达到了顶峰。南方金银花价格从高峰时的每公斤200元跌落到每公斤30元。也就是自那时开始,罗贞美已经不再雇人摘花,因为人工费都不够。
真正的根源在于2005年版药典的修改,当年出炉的《中国药典》将此前南方产的金银花取名为“山银花”,而北方维持原样。
有意思的是,名字变了,药典中对山银花与金银花的药性、功能记载却完全一样。当然,根本不存在山银花性热之说。
中国中药协会也曾组织十余位知名中药专家展开专题研讨,结论是山银花与金银花都是载入药典的合法药材,两种药材药理相通、药性相同,可以通用。
但即便如此,在山银花性热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药典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并未及时发声辟谣。
最终导致了南方多地山银花遭弃种,原本致富的产业遭遇灭顶之灾。
花农、地方政府为寻出路,奔赴药典委和国家食药总局反映情况,药典委负责人的回答竟然是“挖掉改种”。
这让花农和地方官员非常气愤却不知如何是好,后通过省政府致函国家食药总局,最终却不了了之。
问题至此,已远远脱离学术之争。3600万花农花费数年建成的50多万亩山银花,自然也难以挖掉改种。
这场由陆群点燃的事件已在陆续降温,或将再次石沉大海。在未跌破冰点之前,药典委、国家食药总局,抑或相关部门能否揭示真相,以正视听?为了3600万花农,也为这个扶贫产业,还有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罗贞美是湖南省隆回县小沙江镇杉木坪村村支书,2009年和弟弟承包了一千亩林地种植金银花,收获的时候价格却跌了下去。
最开始,他以为仅是市场行情变化使然,未曾想到是因为他种植的金银花被改名,变成了闻所未闻的山银花。不仅他不清楚,当地的老中医也没听说过。
陆群的介入,让事件被放大,让他开始重新认识那千亩金银花,准确地讲应该是山银花,似乎一夜之间悄然长成。
罗贞美所在的县,种植金银花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遭遇尴尬的不只是罗贞美,还有武陵山区3600万花农,当然还有地方政府和企业。比如荣获国家林业局“中国金银花之乡”美名的隆回,上世纪90年代在湖南省政府的指导下推广种植金银花,并使之产业化。在投入巨资及花费大量的人力培育后,金银花终于开始大范围绽放,直至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全县120万人中约有18万人依靠金银花生存,金银花自然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这甚至被看成产业扶贫的典型,武陵山区多地前往学习经验,国务院也批复将“隆回金银花”作为重大项目列入《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转折出现在2011年,当时一篇《南寒北热:金银花行情陡变》的报道在网络开始传播。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常青亦发表文章,两篇文章均提出,金银花性凉,降火;山银花性热,上火。
此后两年间,山银花性热在网络上持续发酵,2013年则达到了顶峰。南方金银花价格从高峰时的每公斤200元跌落到每公斤30元。也就是自那时开始,罗贞美已经不再雇人摘花,因为人工费都不够。
真正的根源在于2005年版药典的修改,当年出炉的《中国药典》将此前南方产的金银花取名为“山银花”,而北方维持原样。
有意思的是,名字变了,药典中对山银花与金银花的药性、功能记载却完全一样。当然,根本不存在山银花性热之说。
中国中药协会也曾组织十余位知名中药专家展开专题研讨,结论是山银花与金银花都是载入药典的合法药材,两种药材药理相通、药性相同,可以通用。
但即便如此,在山银花性热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药典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并未及时发声辟谣。
最终导致了南方多地山银花遭弃种,原本致富的产业遭遇灭顶之灾。
花农、地方政府为寻出路,奔赴药典委和国家食药总局反映情况,药典委负责人的回答竟然是“挖掉改种”。
这让花农和地方官员非常气愤却不知如何是好,后通过省政府致函国家食药总局,最终却不了了之。
问题至此,已远远脱离学术之争。3600万花农花费数年建成的50多万亩山银花,自然也难以挖掉改种。
这场由陆群点燃的事件已在陆续降温,或将再次石沉大海。在未跌破冰点之前,药典委、国家食药总局,抑或相关部门能否揭示真相,以正视听?为了3600万花农,也为这个扶贫产业,还有职能部门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