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克兰玩平衡游戏
乌克兰危机爆发,乌东部战火燃烧,导致严重的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后果。俄与西方关系跌入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欧陆重新成为地缘政治较量前沿,再临传统安全风险,引发“新冷战”乃至新热战忧患;俄复兴遇阻,其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受挫;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准则遭逢挑战,西方在国际关系准则上的“双重标准”凸现。乌克兰危机还意味着,全球形成亚太、中东和欧洲三大地缘政治对抗并行推展,相互影响的局面,牵动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
大国战略博弈加剧
美欧“双东扩”引发的地缘战略与安全矛盾总爆发,俄强力反击,俄西关系陷入冲突期。双方围绕乌克兰问题展开挤压与反挤压、孤立与反孤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乌危机已表现为代理人战争,美国一石多鸟,初达夺乌弱俄拉欧及重振北约之目的。欧联美助乌抗俄同时,力避自身利益受损,图谋利用明斯克协议等缓和紧张局势。日本不得不追随美欧制裁俄罗斯,同时寻机拉俄。俄吞并克里米亚,在乌局势上与西方艰苦拉锯,在国际战略大棋局上则纵横捭阖。一是加强东向战略,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二是在美国敏感纵深“亮肌肉”,战略轰炸机、潜艇等“四面出击”,在中东、拉美、东北亚、极地、网络等要地动作频频;三是设法利用欧美矛盾与立场差异,加强对欧接触与谈判。
恐怖主义幽灵不散
“伊斯兰国”跃升为全球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恐怖组织,产生“溢出效应”。其在叙伊崛起,打破了西亚北非政治格局,将使美对伊战争和“民主改造”成果化为乌有,决意消灭以色列,挑战伊朗地缘战略利益和俄在中东“势力范围”。其吸引全球极端与暴恐分子加入“圣战”,并将恐怖威胁扩散到世界各地。各暴恐组织学鉴其斗争经验,阿塔、巴塔、“博科圣地”、利比亚原教旨主义武装等发动新攻势,印尼“伊斯兰团”宣布成立东南亚“伊斯兰国”,导致亚非两洲出现大范围动荡。美联合22国打击“伊斯兰国”,但未能遏制其扩张。
中国周边海域争端
这一年,中美、中日博弈进入深水区,美虽不得不“多线作战”,但仍以亚太“战场”为重,多管齐下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军事上,美增大对东亚远距离预警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领域的投入,强化对华抵近侦察;与日修改防卫合作指针,高调重申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与菲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部分解除对越南武器出口限制,计划增派驻澳部队。政治上,美全面加强与盟友、伙伴关系,挺日拉印,加大对东亚岛屿权益争端介入力度;奥巴马访日、韩、马、菲、缅,允供安保或经援;尝试构建亚太安全机制,主导地区规则。
美日联手制华,以南海争端为抓手,打出“国际法、国际准则”旗帜。美国无视基本事实与国际法理,违背其作出的在南海问题上不持立场、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对中国横加指责,为相关声索国提供策应和支持,旨在收获地缘战略与经济利益。南海問题国际化、地区化、司法化趋势加剧,各方博弈加深。
巴以和平路线初定
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巴以双方在2014年8月亮出停火条件:以色列提出为保证国民安全,哈马斯应解除武装;哈马斯则要求以色列结束对加沙的全面封锁。然而,双方都无法接受这些条件。对以色列来说,这意味着大批武器可以堂而皇之地流入加沙,意味着自杀式袭击死灰复燃。对哈马斯而言,非军事化则意味着己身命运的终结。事实上,无论对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这都是一场无法承受、难以为继的战争。对哈马斯而言,2008年的“铸铅行动”和2012年的“防务之柱”行动期间,哈马斯得到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力挺。而今年,哈马斯在孤军作战,其地道在空袭中也被大面积摧毁,库存武器消耗过半。对于以色列而言,战事影响了其旅游业,同时战事让以色列也面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巴以冲突绵延60余年,其根源是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没有公平,就没有持久的和平。
伊核问题谈而难和
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为达成核问题全面协议进行的谈判进展缓慢。西方要求伊朗放弃其核计划,双方力争不让。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原定的“收官之战”,于2014年11月18日至2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核谈未能在最后期限来临之际达成共识,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外长一致决定将核谈再次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以便谈判各方进一步就一些核心问题进行磋商并消除分歧,最终达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全面协议。伊核谈判虽然未能在预定的期限内取得圆满成果,然而也并未被宣布彻底破裂。只要继续谈下去,就有进一步缩小并最终消除各方分歧,最后达成全面共识的可能。否则,谈判破裂,伊核危机重回原点,甚至变本加厉,从而加剧伊朗同西方国家的对立,势必致使中东乱局乱上加乱。
朝鲜核试验悬而未决
朝鲜于2006年首次进行了核武器实验。从那时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对其核计划进行监督与核查。2014年11月19日,联大相关委员会通过不具约束力的决议,建议将朝鲜人权问题移交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审理,对其高级官员提出起诉。同一天,朝鲜发出威胁,表示为了对此做出反应,将进行另一次新的核试验。
叙利亚动荡第四年
2014年,叙利亚动荡进入第四个年头。在之前的3年中,已经有超过13万人在动乱中丧生。这一年,以“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支持阵线”为代表的极端组织在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叙利亚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逐渐坐大,占领了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大片土地,加深了地区局势的复杂性与当地民众的苦难。为打击日渐猖獗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美国组建了一个广泛的国际联盟,对其实施系统性空袭。中国在叙利亚危机上给予叙方以一贯支持,从叙利亚爆发危机以来,中方就支持叙方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大国作用。
南苏丹“边打边和”
140万人流离失所,50万人逃往邻国避难,近10万躲在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的驻地……自2013年12月15日爆发武装冲突以来,南苏丹局势犹如“火药桶”。2013年7月,南苏丹总统基尔解散政府并解除副总统马沙尔以及多位部长的职务。此后,执政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不同阵营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不断加剧。2013年12月15日,军队中分别拥护基尔和马沙尔的士兵爆发武装冲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人道局势持续恶化。
气候谈判到联合国
联合国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2014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这次大会是各国进入明年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最后阶段谈判前的一次关键会议。应对气候变化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气候谈判正呈现良好的气氛与机会,但目前不能过于乐观。应对气候变化涉及未来能源体系的重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又与当前各国自身重大利益攸关,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气候谈判到今天,谈判一直十分艰难。
乌克兰危机爆发,乌东部战火燃烧,导致严重的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后果。俄与西方关系跌入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欧陆重新成为地缘政治较量前沿,再临传统安全风险,引发“新冷战”乃至新热战忧患;俄复兴遇阻,其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受挫;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准则遭逢挑战,西方在国际关系准则上的“双重标准”凸现。乌克兰危机还意味着,全球形成亚太、中东和欧洲三大地缘政治对抗并行推展,相互影响的局面,牵动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
大国战略博弈加剧
美欧“双东扩”引发的地缘战略与安全矛盾总爆发,俄强力反击,俄西关系陷入冲突期。双方围绕乌克兰问题展开挤压与反挤压、孤立与反孤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乌危机已表现为代理人战争,美国一石多鸟,初达夺乌弱俄拉欧及重振北约之目的。欧联美助乌抗俄同时,力避自身利益受损,图谋利用明斯克协议等缓和紧张局势。日本不得不追随美欧制裁俄罗斯,同时寻机拉俄。俄吞并克里米亚,在乌局势上与西方艰苦拉锯,在国际战略大棋局上则纵横捭阖。一是加强东向战略,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二是在美国敏感纵深“亮肌肉”,战略轰炸机、潜艇等“四面出击”,在中东、拉美、东北亚、极地、网络等要地动作频频;三是设法利用欧美矛盾与立场差异,加强对欧接触与谈判。
恐怖主义幽灵不散
“伊斯兰国”跃升为全球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恐怖组织,产生“溢出效应”。其在叙伊崛起,打破了西亚北非政治格局,将使美对伊战争和“民主改造”成果化为乌有,决意消灭以色列,挑战伊朗地缘战略利益和俄在中东“势力范围”。其吸引全球极端与暴恐分子加入“圣战”,并将恐怖威胁扩散到世界各地。各暴恐组织学鉴其斗争经验,阿塔、巴塔、“博科圣地”、利比亚原教旨主义武装等发动新攻势,印尼“伊斯兰团”宣布成立东南亚“伊斯兰国”,导致亚非两洲出现大范围动荡。美联合22国打击“伊斯兰国”,但未能遏制其扩张。
中国周边海域争端
这一年,中美、中日博弈进入深水区,美虽不得不“多线作战”,但仍以亚太“战场”为重,多管齐下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军事上,美增大对东亚远距离预警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领域的投入,强化对华抵近侦察;与日修改防卫合作指针,高调重申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与菲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部分解除对越南武器出口限制,计划增派驻澳部队。政治上,美全面加强与盟友、伙伴关系,挺日拉印,加大对东亚岛屿权益争端介入力度;奥巴马访日、韩、马、菲、缅,允供安保或经援;尝试构建亚太安全机制,主导地区规则。
美日联手制华,以南海争端为抓手,打出“国际法、国际准则”旗帜。美国无视基本事实与国际法理,违背其作出的在南海问题上不持立场、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对中国横加指责,为相关声索国提供策应和支持,旨在收获地缘战略与经济利益。南海問题国际化、地区化、司法化趋势加剧,各方博弈加深。
巴以和平路线初定
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巴以双方在2014年8月亮出停火条件:以色列提出为保证国民安全,哈马斯应解除武装;哈马斯则要求以色列结束对加沙的全面封锁。然而,双方都无法接受这些条件。对以色列来说,这意味着大批武器可以堂而皇之地流入加沙,意味着自杀式袭击死灰复燃。对哈马斯而言,非军事化则意味着己身命运的终结。事实上,无论对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这都是一场无法承受、难以为继的战争。对哈马斯而言,2008年的“铸铅行动”和2012年的“防务之柱”行动期间,哈马斯得到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力挺。而今年,哈马斯在孤军作战,其地道在空袭中也被大面积摧毁,库存武器消耗过半。对于以色列而言,战事影响了其旅游业,同时战事让以色列也面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巴以冲突绵延60余年,其根源是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没有公平,就没有持久的和平。
伊核问题谈而难和
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为达成核问题全面协议进行的谈判进展缓慢。西方要求伊朗放弃其核计划,双方力争不让。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原定的“收官之战”,于2014年11月18日至2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核谈未能在最后期限来临之际达成共识,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外长一致决定将核谈再次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以便谈判各方进一步就一些核心问题进行磋商并消除分歧,最终达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全面协议。伊核谈判虽然未能在预定的期限内取得圆满成果,然而也并未被宣布彻底破裂。只要继续谈下去,就有进一步缩小并最终消除各方分歧,最后达成全面共识的可能。否则,谈判破裂,伊核危机重回原点,甚至变本加厉,从而加剧伊朗同西方国家的对立,势必致使中东乱局乱上加乱。
朝鲜核试验悬而未决
朝鲜于2006年首次进行了核武器实验。从那时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对其核计划进行监督与核查。2014年11月19日,联大相关委员会通过不具约束力的决议,建议将朝鲜人权问题移交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审理,对其高级官员提出起诉。同一天,朝鲜发出威胁,表示为了对此做出反应,将进行另一次新的核试验。
叙利亚动荡第四年
2014年,叙利亚动荡进入第四个年头。在之前的3年中,已经有超过13万人在动乱中丧生。这一年,以“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支持阵线”为代表的极端组织在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叙利亚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逐渐坐大,占领了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大片土地,加深了地区局势的复杂性与当地民众的苦难。为打击日渐猖獗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美国组建了一个广泛的国际联盟,对其实施系统性空袭。中国在叙利亚危机上给予叙方以一贯支持,从叙利亚爆发危机以来,中方就支持叙方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大国作用。
南苏丹“边打边和”
140万人流离失所,50万人逃往邻国避难,近10万躲在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的驻地……自2013年12月15日爆发武装冲突以来,南苏丹局势犹如“火药桶”。2013年7月,南苏丹总统基尔解散政府并解除副总统马沙尔以及多位部长的职务。此后,执政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不同阵营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不断加剧。2013年12月15日,军队中分别拥护基尔和马沙尔的士兵爆发武装冲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人道局势持续恶化。
气候谈判到联合国
联合国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2014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这次大会是各国进入明年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最后阶段谈判前的一次关键会议。应对气候变化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气候谈判正呈现良好的气氛与机会,但目前不能过于乐观。应对气候变化涉及未来能源体系的重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又与当前各国自身重大利益攸关,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气候谈判到今天,谈判一直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