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美卿:用灵魂滋润财富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江集团总部隐藏在广州市番禺区一条大道的路边,高耸的南国树种恰好遮盖着这片巨大的楼盘,让这个高于周围的山丘再次低调。
  翟美卿,就是在这里,指挥着她日益庞大的产业帝国,创造财富、分配财富。
  近几年来,除了记者的群访之外,翟美卿几乎从未接受过记者的专访。她试图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之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既然是这个国家的公民,相对而言,是一个有能力的公民,我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实践一个公民的角色。”翟美卿说。
  这个爱美的女人向来以自己最漂亮的姿态出现在员工和公众面前。她喜欢质地细腻纹理清晰的木头,她最初实践产业之梦的行业,即是装扮美居的家具产业。如今,涵盖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并不是翟美卿最在意的面孔,而是,作为一个公民,如何让自己拥有的财富有效直接地回馈社会和人群。
  
  
  翟美卿,香江集团总裁、全国妇联常委、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席、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或许将来翟的头衔会更多,这些仅仅是她比较重视的头衔和称号的一部分。
  这似乎也和翟美卿努力的方向相关:借助产业积累财富之后,用财富证明她的智慧,回报社会、帮助社会共同进步。
  很多媒体都在试图解释,翟美卿作为一个中国当代女性的杰出领袖人物和商业精英,背后究竟有什么成功的秘密?是如何从1980年代高中毕业走出校门,到创业、到现今成就的商业帝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商业女强人的?
  翟美卿连续八年(2004-2011)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也让人们对这个持续不断发展的企业产生惊讶:它怎么能够在一个优雅女人掌控之下,与时俱进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向社会、人群分配财富的?
  翟展现的更大魅力,并非是财富数据积累的稳定或增加,而是其数年来持续不断的公益捐赠,其总额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8亿元。从2004年至今,胡润中国慈善榜也是连续7年上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翟美卿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自然人的身份,第一个在中国民政部门开放慈善公益组织注册之时,于2005年成立中国第一家国家级非公募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
  出生于广州的翟美卿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上班族,家里四个小孩,通常这种家庭在几十年前处于温饱的状态。翟回忆说,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有100多元,月底的时候有时要问人家借五块钱才能维持生活。这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状态,给翟美卿深刻的印象。
  显然,翟美卿没有继承父母的财富,却继承了父母给予的善良为怀的基因:“我妈信佛,我记得从小的时候,我们家就摆了一个观音,她天天烧香。”
  妈妈曾对翟美卿说,女人要和男人一样,要独立,要靠自己。“你看,到现在我没靠过你爸爸,因为我也在工作嘛。”妈妈说。
  翟美卿从小爱美,因为穿香港亲戚给的颜色艳丽的衣服,在那个年代里常常被当做另类。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赚钱,过好生活,有一个房子,一部车子。而那时在广州,改革开放的甜美与财富的尊严感,刚刚在高第街的个体户中萌芽。
  翟美卿的梦想是:自己做老板。
  
  公民之义:民间001号
  翟美卿的传奇可以简单到如此:推销床垫,23岁便成为百万富翁;经历生死更加从容;家居卖场遍及全国。
  翟美卿不喜欢重复这个几乎所有富豪打拼过程中的辛苦和曲折。她更乐意谈谈慈善和公益。“这,距离人的心更近。”她说。
  翟美卿和丈夫刘志强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已将近20年。曾经的广州穷女孩,在成长和发迹的道路上遇到的人和事,让她对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充满同情。可以说,从她赚到第一桶金起就开始捐钱,20年来捐了很多学校、修了很多路,也改变了很多人。
  在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成立之前,翟美卿夫妇一直活跃于各个官方的基金会,毕竟它们是当时最有能力的公益平台。一个想法在翟美卿心中萦绕已久,那就是设立自己的基金会。无奈当时国家对于在民间设立基金会的态度并不明朗,所以她选择了等待。
  2004年3月8日,国务出台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成立基金会,于6月份开始施行。“刚好北京办事处有人,就天天盯着,人家好多都没发现时我们就第一个去问,第一个拿表格,第一个填,第一个把钱打进去。”
  2005年6月14日,“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正式成立。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非公募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聚焦教育、扶贫、扶孤和救灾等一系列慈善事业,积极探索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帮助受关注的困难人群。其广为人知的“五个1000”计划——即争取5年时间内建立1000个爱心图书室;帮助1000个贫困家庭;助养1000个孤儿;资助1000个贫困学生;发动1000个义工——现已基本达标完成,部分项目已远超预期目标。
  基金会从一开始,从自己的定位出发选择可行的项目,进行合理性考证,最后立项操作,并进行持续的管理。运作和管理基本实现了翟美卿采用专业化的管理的设想。项目运作向专业化靠拢,操作流程严格遵循当初成立基金会时翟美卿制定的各种细致的规范。各项支出都要受到第三方审计,审计结果提交主管单位,同时对社会公开。
  在运作“1000个爱心图书馆”的计划中,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制定一个可供推广的标准化模式,采用标准的图书书目,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引进标准的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可复制性。把图书馆的建立和操作做得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人人都可以拿过去做。这是慈善专业化的一个标准产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的大地上,类似的公益图书馆会遍地开花。
  做慈善也常常给予翟美卿巨大的震撼,她回忆,有一次去石灰岩地区走访,人们穿着破烂,脸上长着虫斑。而石灰岩地区许多人家里面没有衣服,不够穿,换穿衣服才能出门。看到这样的情况,翟美卿觉得自己一定要多赚一些钱,多帮一个是一个。
  
  公民之任:慈善的探索者
  像做企业一样专业
  “我们希望是自己能够亲自捐钱,就是我们和受益者要面对面的模式。这样做,我们才能探讨出一个可持续发展之道”。翟美卿说。
  她始终认为,一个企业家、富豪、或者公民,如果想持续公益和慈善,仅仅捐钱是不够的。钱如流水,总有枯竭的一天,公益慈善事业,一定要知道怎么去把钱真正地用好、用对、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
  翟美卿的基金会,完全不同于购买服务的慈善基金会。他们认真而仔细地切入了社会中最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人群,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完善、发展和变化,随时调整着公益的方向。
  他们定位困难的儿童或妇女,同时也锁定一些国家、社会存在的、政府暂时还没有能够全面解决的问题,和政府一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一位慈善公益组织的分析者告诉《中国财富》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具广阔的拓展空间,他们构筑的是一个慈善公益网络,这和很多慈善组织“蛙跳或空降模式”不同,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建构的是一个连绵不绝的、互相不断的一个慈善网络体系,而且随时都可以搭进去自己想做的任何公益项目。
  “后郭美美时代”的基金会管理模式,可谓是无时无刻不在人们那里“挑刺”的放大镜的监督之下。公益组织规范化、财务透明化成为了目前国内众多基金会和社会公益组织所需要完善的问题。翟美卿在组织成立基金会时便制定了一套清清楚楚的流程和制度。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基金会,这些“细化”的东西在翟看来是“没有什么特别”。
  对于之前吵得沸沸扬扬的基金会丑闻,翟美卿觉得他们没有把基金会的定位搞清楚:“首先我们捐出去的钱就是基金会的钱了,不再是我自己的了。而基金会是社会的,就是说,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是帮这个社会管理这个钱的了,跟我们个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这每一分钱我们都会跟社会交代。如果把它认为是,哎哟,这不是我捐的吗,我自己的还是我来管理我来操作。那就错了。”
  她还强调,管理基金会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一样,需要在遵守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投资人和员工负责,做好企业的发展计划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确保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基本利益的实现。基金会需要按照投资人的要求将善款用于相应的社会捐助,并聘请专业的审计公司做财务审计和报告,这是对“投资人”的基本责任。
  在公司的正式会议上,翟美卿会与员工分享基金会的近况。翟美卿有自己的看法:“因为香江基金会是用了我们企业的名,跟我们公司会有关联,所以我们也有必要让员工知道我们做的事,基金会的事也是我们员工的事,因为企业有钱才投到基金会里面去。所以说我们有钱帮人都是他们的努力,所以要跟他们交代。”
  翟美卿要做更专业的、更有效的慈善事业。她想让社会知道,拥有财富的企业家和家族,是如何公正、公道地实践自己的财富来自社会、回馈社会的承诺,他们是如何通过严格的程序,将本身拥有的财富,脱离自己,成为被社会监督、管理和使用的公共财富。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学习国外的私立基金会模式——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运作方式比过去更加公开、透明,公信度也高。更注重内部管理,注意提高运作水平,降低成本,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自我运转。这样,让捐助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并能长期稳定运作下去。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以香江集团为依托,在5000万初始投入的基础上保证基金会的资金源源不断。这也是为什么翟美卿有一个10亿基金会的梦想,却成立了一个只有五000万本金的基金会的原因。
  翟美卿认为改变弱势群体的地位要靠教育和培训。认为“给他一条鱼,不如给他一盆小鱼”,造血式的慈善远远优于输血式的慈善。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带动公益战略的转型,积极做一些互动式、标准化公益模式的尝试,探索2.0时代的创新公益方式。
  2011年6月,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启动“香江女性创业基金”,为贫困妇女创业提供零利息的启动资金,并提供一些技能培训。现阶段,在持续扶贫、扶孤的同时,基金会也在摸索更新、更有效的公益支持方式。除了体现“造血式公益”的“香江女性创业基金”之外,基金会也在学习、关注国内外的公益创新模式,比如公平贸易、社会企业等等。“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翟美卿说。
  
  更多人的慈善:
  全国“义工团”
  五个“1000计划”中的“1000个义工”的计划,同样也倡导了一种全民慈善的理念,慢慢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不只是用钱去帮助别人,更希望“通过这个举动,能够把大家的心带动起来”。
  作为“5个1000计划”中的一项长期事项,“发起1000个义工”的目标早已被上十万人次的庞大义工团所取代。
  目前,基金会成立了义工组织,由长期义工和临时义工组成,采取签协议的方式,成立志愿团或小分队,每个人可以给自己设定哪里做多长时间。年底基金会会检查是否达到还是超过。“我们会盖章证明他是做了义工,然后这个卡会还给他,再给他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代表基金会感谢他,他可以保存给他的孩子看,鼓励他们孩子也要学他,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人家的心都带动起来。”
  就是靠着这种组团的方式,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慈善行动,而不只是通过捐款。义工组织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好比一个由人架构而成的高速路网,不同的义工行动形成了金钱流、物资流、爱心流等等,十万人次的高效传输、辐射,并且可以不断地加入新人、不断地向没有“路”的地方开路,使得整个义工组织体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又可以有效配置。
  在基金会的义工体系里,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大学生。翟美卿在大学建立的香江教育基金,每年拨出一部分钱让受助的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同时鼓励那些学校成立义工组织。也将员工参与义工的小时数作为一个考核的标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翟美卿看来非常必要。
  “我们要考核”,她说。这一特意的安排显然有助于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进而更有爱心地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有好多人要加入我们的义工团,有几个大学的学生会主席都要求要加入,他们说还要发动大家加入。”翟美卿说。
  面对数目庞大的义工人群,下一步成立一个相对固定的义工组织的念头也已经被翟美卿提上了日程。围绕一些核心人物形成一个一层一层延伸下去的慈善网络,通过其中流动的金钱流,物资流,爱心流,将影响逐渐扩散下去,将慈善的力量渗透下去。
  翟美卿说,现代慈善已经远远不再是有钱人的事,也不仅仅是捐钱捐物的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慈善的主体,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免费午餐”作为微公益的代表也许说明了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即将来临。面对人们的慈善热情,需要的是一个释放这种热情的渠道,发展义工组织就是在搭建这样的平台。当参与义工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事,慈善力量就会开始全面渗透了。
  以基金会为依托,翟美卿开始真正实践自己的慈善理念,让慈善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风尚,一种时尚。
  
  翟美卿财富哲学——
  回馈社会、文化传承
  为践行回报社会的宗旨,香江集团长期以来积极从事光彩事业,在全国建了二十几个大规模的光彩市场,惠及二十几万的农民工。
  当时翟美卿想的是,建一个市场就可以帮助那么多人就业,那何乐而不为呢。而同时,这也带动了香江集团在物流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翟美卿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希望工程捐款,助养孤儿,建立教育基金,仅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款就达3000多万元。
  如何对待财富,翟美卿认为自己的心态对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影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影响更多的人,从企业的员工,到员工的家庭,再到整个社会。
  面对翟美卿,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样的力量来推动翟美卿源源不断地支持慈善公益事业?作为一名生意人,翟美卿曾经的梦想和许多广东人一样——做生意赚大钱,住大房、买好车。如今翟美卿的企业很成功,在富豪榜上也一直高挂,但她当初做生意的目的却非常简单,“我就是为了赚钱才做生意的,赚钱越多,对社会和他人的回馈就越来越多。”
  在翟美卿眼中,她并不觉得自己是有多么伟大,她做慈善的初衷很朴实,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心态好,不贪心——不要以为钱是自己的,就可以控制什么。
  她说,其实基金会的钱、花到公益方面的钱,不论是谁掌管,那些钱你动一动都很大罪的——我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有钱人和没钱人,在做慈善的时候,并不分你伸出的这双手,是黑是白是黄 是棕的。”
  她说,财富观是个精神的问题。财富观就是金钱本身应该具有的思想。
  “它这个思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想法,它本身会影响这个企业的文化,也影响到家庭文化,如果说他的后代来接的时候,它其实也会影响家庭文化。”“财富本身就是一种规律,你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翟美卿坚信,有钱的民营企业应该带头去做慈善。“我觉得方方面面,自身修养也好,对别人付出也好。应该都要去做的”。“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是物质的人、钱很多,精神很贫乏,他不是拥有真正的财富”。
  “我希望我、和我一样拥有巨额财富的同事,去影响家人,家族,进而影响到企业文化,我通过企业文化甚至家族的文化也可以影响到周围的社会和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看起来‘很大的公民’,这是我们的责任”。
  翟很感恩,她一直认为她在商业上成功是因为她够幸运地遇上了市场开放的新时代。是社会转型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几年前,有人怀疑她做慈善是在为企业“作秀”。对此,翟美卿回应,“谁听说过拿几个亿的钱这样作秀呢?我听从内心的召唤才有价值。”
  在翟美卿看来,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社会的“软实力”——良好的社会风气。翟美卿说,“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国家。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嘛。虽然现在有贫富悬殊,我们是幸运也好,靠自己能力也好,总之我们企业家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财富。但很多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国家发展和进步,现在不仅是一个物质问题,国家要强大现在更需要精神的力量,需要有觉悟的精英去带动、引领大家去做一些事。既然慈善事业能够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对社会有益的风气,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做。”
  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所以她认真地做了20年。翟美卿说:“如果说中国是一条船,我就是船上的一个船员,那么我可能已找到一个位置”。
其他文献
在历史学者傅国涌的眼中,真正的企业家首先是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亮色,他们也是公民,要具备基本的公民品质。对于企业精神的传承,他认为拥有财富者所从事的最大公益是,推动社会的自主变革。他赠言“富二代”,做一个拥有自由思维的人,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行动成为像穆藕初那样受人敬重的企业家。       中国财富:您一直很强调一个企业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傅国涌:两者相互成全
期刊
10月,沈阳的郊外。农作物还在地里,等待收割。天际线上,城市的建筑已经逼近。东北的黑土地从来都不缺少赞美,母亲、嫂子是我们熟悉的关于土地的比喻。肥沃多产的土地一直是东北的骄傲。  刘立宏在一个秋天暖洋洋的下午来到这里,因为他听说这里在将来会是他所工作的学校“鲁迅美术学院”的新址,他所在的城市也将朝着这里慢慢摊开。他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来看看将来工作的地方前身是什么样的。  有着浓重黑土地情怀的刘立
期刊
谈起CSR,人们总是首先联想到那些一跺脚能让市场震一震的大企业,却往往忽略了占据着市场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实践中,由于类型和规模的差异,也导致中小企业的CSR难以评估和操作。在多数国家,中小企业CSR都是社会责任链条中薄弱的一环。不过,来自欧洲小国威尔士的实践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中小企业CSR的窗口和样本。       威尔士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小国,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有
期刊
到目前为止,徐亚峰已经不太能算清自己经手促成了多少“卖难”农产品交易。“很多都是网站帮忙推荐了就直接线下联系了”,农享网无法统计具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但可以参考的是,他常以“几千斤”和“吨”来形容促成的业务量。  不过,徐亚峰并不满足目前的发展现状:微博转发、名人支持等起到的只是局部作用,每次只能帮助一个两个农民。要形成规模效应,目光仍然得放在网站的发展上。  瞄准更大社会效应  “城市对接农村”
期刊
2012年2月以来,位列创业板上市申报名单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熊胆产品生产企业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被指“活熊取胆”过于“残忍”,卷入一场与反对者的拉锯战。争论的焦点原本仅仅集中在“活熊取胆”的企业是否应该上市,然而随着中国中药协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人工熊胆”课题研究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陆续发声,这场有关商业利益和动物保护主义的矛盾冲突被推向了高潮。      “他们说(无管引流)熊很舒服,我
期刊
菏泽萝卜、恩施米山药、黑龙江椴树蜜、平谷野菜……2011年底开始,一个叫“农享网官方微博”的账号在新浪微博上频频“求转发”农家产品及农户信息,经过微博名人和公益组织转发,掀起了一场场购买滞销农产品的风潮。      李继文的父亲是黑龙江尚志市的蜂农,去年李家蜂蜜收成比邻近地区晚10多天,错过了收购日期,上万斤蜂蜜面临卖不出去的困境。李家试过找亲戚朋友帮忙,但只“消化”了五六百斤——“连产量的零头都
期刊
2012年2月1日,88岁的波兰女诗人维斯拉瓦·辛波丝卡在克拉科夫城离世。1996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一生仅写作400余首诗歌,却被誉为“波兰精神的守护者”。  中文译者陈黎和张芬龄在介绍她时写道:“这也许不是一个诗的时代——或者,从来就未曾有过诗的时代──但人们依旧写诗、读诗,诗依旧存活着,并且给我们快乐与安慰,对许多人而言,诗真的像‘救命的栏杆’。辛波丝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况味的。当她这样
期刊
“22年前深秋的一天,一个留着小平头的家伙出现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的教室里,正在教世界摄影史的系主任杰克彬彬有礼地跟同学们介绍:“这是我们学院163年历史上第一个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旅美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用这样的致辞,拉开了展览《原作100: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的序幕,演绎了《原作100》的前世今生。    2011年8月,《原作100》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鲁迅美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富二代就成了“垮掉的一代”的代名词:他们身上贴满了各类负面标签。  西方有谚云:财富是道德的包袱。父辈创富的原罪、不劳而获的大帽子、社会贫富差距,都让富二代们身上背负着种种污名。  甩掉包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70后、80后富二代们,开始以公益为路径,去翻越父辈堆积的财富大山,寻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由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
期刊
中国财富:你收藏摄影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靳宏伟:讲得俏皮一点,跟党治理国家一样,有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作品的知名度。第二,有没有升值空间。第三,它的价格是否合理。第四,我个人对它的喜欢程度。有些照片很有名气,但我不太喜欢,就没要。有些照片很有市场,有升值空间,我也会考虑。   中国财富:总体来说,你主要在收藏大师作品。  靳宏伟:是的。我的眼睛全部集中在我学过的摄影史,因为它的价值被大家公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