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美”之争,缺乏技术含量的口水仗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n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理解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并付诸于实践,这次口水战就应该是值得纪念的。
  
  在五一大假来临之际,格兰仕突然给全国数十家媒体发了封电子邮件。邮件宣称,在空调核心技术“静音”等方面,格兰仕空调技术的诸多领域已全面超越美的。格兰仕空调副总经理吕海军在不同场合公开肯定了这一说法。面对格兰仕的公然挑衅,美的自然是不甘落后,直斥其为“无厘头”。
  一场口水大仗由此拉开序幕。同城冤家格兰仕、美的,再次由“暗斗”改为“明争”。
  2008年,主流空调品牌不约而同瞄准卧室空调领域,而卧室空调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静音”。虽然格兰仕宣称在空调技术上全面超越了美的,其实这次争执的核心是“谁是静音王”。
  在2007年8月,美的率先发布了行业首款为睡眠打造的卧室空调“超静星”,挂机的最低噪音值为24分贝,2008年3月,格兰仕随即推出了22分贝低噪音的卧室空调,同月,还向吉尼斯总部申报了世界纪录。但随后,美的又推出了噪音值同样达到22分贝的“梦静星”空调新品;不甘人后的格兰仕立即做出回应,称其最新上市的中国红系列空调的噪音值将降低至20分贝。
  好一番明争实斗,不过谁都明白,这自然是一场营销炒作的闹剧。谁是谁非,观众并不在乎,想必当事双方也没有那么认真。获益的最大一方自然是首先挑起争端的格兰仕。美的空调的销售已连续多年位于国内市场的前三甲,在空调市场份额一直低于美的的格兰仕,向美的“叫板”的目的是想借与美的口水战,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与市场份额。当然,当事的另一方美的也吃不了什么亏。多年的品牌积累放在那,说不定借着这次口水仗也能提高自身的身价,毕竟在空调行业,格力是公认的领头羊,与自身势力相当的竞争者也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历经多次“忽悠”,对“炒作”深恶痛绝的国人对格美这次的口水仗很是宽容。一个观点是,格美这次口水仗的背后毕竟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空调行业从价格战走向技术战是中国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进步。
  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格美之间这次表面上是技术水准之争,其本质仍然是中国企业所擅长的“概念大战”。中国的消费者当然需要“静”音空调,但这个“静”是有,一定“度”的,超过了这个“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室内噪声值低于35分贝就是安全的、舒适的,24分贝的噪音普通人已经很难感知了。这样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技术竞争还有多大的价值。
  现在国人很担心中国空调产业是否会重蹈手机、家电等行业的覆辙。在空调行业,大量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空调企业并没有摆脱“技术空心化”的窘境。如果执着于概念式的创新,而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创新,目前国产品牌的竞争位势能否保得住实在是个不小的疑问。
  在这次口水仗中,格兰仕空调副总经理吕海军曾言:“卖得多,不如卖得好,象美的这样以传统渠道取胜的渠道一线品牌的市场地位,将逐渐被技术实力取胜的技术一线品牌全面取代。”话说得有些绕口,不过直指行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理解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并付诸于实践,这次口水战就应该是值得纪念的。
  行文至此,说点题外话:主动挑起争端的格兰仕选中的为什么是美的,而不是格力、海尔、海信等空调巨头?事实上,格兰仕与美的“宿冤”已久,从1999年至今,双方之间已经爆发了数次口水大战:1999年,正当微波炉市场格兰仕与LG竞争得你死我活之际,美的顺势切入微波炉市场,自此格兰仕心生怨隙,后经数年的价格大战,美的坐稳了行业老二的位置,2000年格兰仕大规模进军空调、冰箱业,更绝的是,格兰仕借宣布进军空调之际,公布了美的集团1999年的一份财务报表,称美的是“一个资不抵债的企业”,二者矛盾公开化;2004年,美的高调推出紫微光微波炉,与格兰仕的光波炉直接竞争。格兰仕于是联合了数家企业成立“反紫联盟”,对紫外线技术大加鞭挞,而美的则对光波炉进行公开贬低,这场口水打仗延续两年之久,最后两家都抡起了诉讼的大棒;三年之后的2008年,格美再起“静音”争端。
  
  责编 罗 东
其他文献
随着产品的日趋同质化,品牌成为企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利器。然而近年来中国企业品牌老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持续的竞争力不免让人担忧。品牌老化化不是说缺乏消费者的认知,而是由于品牌维护不力导致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衰退,销量下滑,品牌逐渐陷落……    品牌老化的研判    品牌老化是能够凭感觉测度出来的。但是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判断品牌形象是否存在老化倾向,也可以借助一些调研评估的方法。  定期的消费者
期刊
100年润发以非一般的高调重出江湖了。  这一次与之出场的不是发哥,是华仔。  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怀旧式传奇有了更现代、时尚的演绎。  “世事轮回”与“众里寻他”的时空转换,被白领式的“远行”与“小别”所替代。  我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后面一个时代的远去,和一个新世界的话语方式的无处不在。  斗转星移,运作这一品牌的已经由重庆奥妮换了浙江的纳爱斯。前者曾经在中国洗发水市场创造了与宝洁争锋的奇迹;后者
期刊
战略的误区与正确的战略观    家族企业家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就是:微观精明,宏观糊涂。对三步之内的事情可谓是算计到了毫厘不差的程度,而对于十步之外的大局问题则缺乏把握,甚至根本不去探究。实际上,我国家族企业家大部分都信奉“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思想,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还停留在“边干边学”的旧式思维中,没有真正的战略思维。请问,家族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存在哪些误区,如何才能塑造正确的战略
期刊
4月29日,金星(啤酒集团)新任总经理侯孝海告别了金星——上任不到四个月,他辞职了。职业经理人加盟一个企业又很快离开,这种故事太普通,不过,回想金星宣布侯孝海正式加盟时的盛况,金星的这个故事版本依旧让人嘘唏。    各取所需    1月9日,金星在数十家媒体前正式宣告侯孝海加盟。在媒体的闪光灯中,董事长张铁山将象征管理权的金钥匙交到侯孝海手里,并表明会给新任总经理“充分信任并放权”、“作坚决后盾”
期刊
小编的话  充满创意的设计、低廉的售价,让我们无法轻视“山寨机”这个洪水猛兽般汹涌而来的群体。如果说MTK卡的普及为山寨机解决了进入产业的技术门槛,那不断征服消费者的设计就可以说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如今,山寨机早已走出国门、冲向世界,甚至主导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山寨”现象也已经不止局限在手机,甚至延伸到了网络游戏、电视制造业,山寨机的出现与兴盛,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生产形式的具体体
期刊
叫苹果的商人说了,油钱不仅要分我一部分,这柴油也得是我提供的。    iPhone,许多人梦想的手机,但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中国的通信运营商里,中移动一支独大的地位有目共睹,市场份额远超过联通。说中国移动是通信业的地主,我想没人会反驳。地主有地,农民只能在地主的土地上累死累活地活着,还要向地主交租。中国的手机用户好比是农民,没得选择。手机终端制造商把自己生产的铁锹卖给地主或农民后一走了之,铁锹坏
期刊
品牌老化的原因是品牌与顾客之间关系的疏远,而与顾客疏远的原因在于顾客研究、产品创新、企业经营、品牌内涵、与顾客沟通等几个方面出了问题,这也是品牌保鲜需要思考的几个方面。    是否明确了解顾客的变化?    麦当劳曾面临环境变化带来的经营压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源于消费群体的变化一一人口老龄化,麦当劳当时的主力市场是少年儿童市场。于是,麦当劳研发成年人食品,提出新的广告形象,通过服务成人市场
期刊
企业    联邦快递的价格战  联邦快递近日宣布对其国内限时服务进行提升,从周一到周六,国内限时服务客户寄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和广州等9个城市的“次早达”货件,送达时间将由第二天的12时提至10时30分。与此同时,联邦快递已从6月初开始大幅度下调快递费用。  目前,联邦快递的国内“次早达”服务上海到北京1公斤起价只要21.6元,“次日达”18元。而去年“次早达”服务上海到北京需要2公斤起价,价
期刊
前言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经济学家》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全球运营、财务、销售和营销以及信息技术执行官中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收到946份来自全球年收入在2000万至5亿美元之间的中型公司高级执行官的答卷,这些公司中有81%的公司全球年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在一些盛行较小规模公司的国家,年收入不到5000万美元的公司可以参加此
期刊
《纽约时报》刊文称,今年夏初,谷歌(Google)改变日托政策,大幅增加日托费用,闻此变化员工纷纷表示不满。沃顿教授和福利专家认为,谷歌此举其实并不算非常突然。取消任何形式的额外福利都可能让员工感觉到被辜负,甚至对公司心生报复之意。但是目前在经济滑坡的影响下,更多的企业可能都会选择减少员工额外福利。  谷歌的婴儿日托费用从每月1,425美元涨至2,500美元,幼儿每年的日托费用从33,000美元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