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肯定不是黄老师最出色的学生,但勿庸置疑,黄老师是我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上星期我到北京去参加国内顶尖的《财经》杂志的年会,论坛开始前播放了一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采访,老先生快101岁了,快人快语!他提到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缺少思想市场,缺少对自负和偏狭的纠错能力。他希望能看到中国不仅成为商品生产的中心,也能成为思想创造的中心。当时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黄玉峰老师。正是在黄老师身边这宝贵的三年,让我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能够领会到科斯教授这段话的意义。多年来黄老师正是用他独特的方式和坚定的精神,进行一种启蒙式的教育。
还记得,2000年4月,黄老师把我们的材料直送清华招办,清华不相信是我们自己写的。要我们进京“赶考”。那是一个周四,黄老师带着我们三个同学直奔北京,那天北京沙尘暴肆虐。清华安排了三个专家组来考察,第一组考官是清华附中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老师,面试加笔试。第二组是清华大学的德育组专家,考我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时事的看法。第三组是原西安交大校长张岂之为代表的清华大学文科方面的教授学者对我们的面试。我们一一对答如流,语惊四座。考完试,当天晚上清华的领导请黄老师吃饭,酒过三巡后,对他说:“黄老师,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好学生。”第二天清华就打了报告给教育部,教育部特批我们三个可以不用再经过任何考试直升清华。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这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第二天一早黄老师把我们引到王国维石碑前,他一面解读陈寅恪的碑文,一面说,“中国的问题很大,请你们牢牢记住‘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做一个真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那一幕,历历在目,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刚刚进入复旦附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收到黄老师用毛笔写的亲笔信,我至今仍然能清楚地记得头几堂课跟着黄老师背诵《大学》、《论语》,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国学热,我们这些十几岁有着饥渴感的少年,那种痴迷和震撼,真是犹如醍醐灌顶。黄老师在讲解这些国学经典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以前完全没有接触到的。
如果要归纳当时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有三个东西,第一个就是“立志”,虽然我们对于今后具体要做的事仍然很模糊,但是志向已经树立起来了,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第二个就是“规矩”,我们开始思考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开始有了准则,并悟出一些方式方法,眼里除了鱼之外还有鱼竿了;第三个就是“自由”,思想上的束缚少了。
记得那时黄老师不光讲孔孟,还讲老庄,讲庄子的逍遥游,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他能够同时展现给我们而不干涉,让我们知道世界是很多面的,让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兼容并包。使我们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幸福感!
黄老师是非常宽容的,对于学生的一些观点,一些做法,一些选择,他以肯定为主,这给了我们非常大的财富。当然他也有严峻的一面,对于虚伪的,不真的东西,他常常是金刚怒目的。
跟着黄老师的三年,可以说是一种修行,一种滋养。这种学习是很苦的,我们要背大段的古文,有人能背《论语》,有人能背《古文观止》,有人能背《离骚》;晚自习结束上了床,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打手电看书;暑假别人都放假了,我们还要搞文化集训,白天请各所大学的教授来上课,晚上还要练书法、练篆刻,黄老师自己做讲座。给我们来上课的教授有复旦的骆玉明、陈尚君、葛剑雄、朱学勤,还有许多其它学校的比如萧功秦、李颉,许纪霖,等等,从那时起就接受大家的熏陶。
读书的同时我们还要去行万里路,黄老师组织了几次学旅,一车人拉去浙东,去王国维故居,去白马湖,去大禹陵,去雁荡山,去河姆渡,去朝拜圣者,去触摸历史!边走,边看,边议,边读书,师生之间真的是其乐融融。学旅回来我们还办了一本《读书做人》的刊物,大家轮流做主编,整理记录每个同学的文章思想和心声。当时身在其中并不觉得怎么,及至进入大学,和身边的同学一交流,大家看我的眼神仿佛像听《山海经》中的奇闻轶事。那时方才知道我们这三年,在中国的高中教育界是多么的不寻常,简直称得上是异类。而我们能成为这异类,又是多么的幸运。
谢谢黄老师!
真的,在大学里都没有那么静心诚意的,那么丰富多彩的,那么广阔的,那么专注的学习经历了。
这三年语文教育影响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的同学目前在各行各业,有在华尔街做高管的,有自己创业的,有在海外做学者的。大家的经历、建树都各不相同,但有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会思考,有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不少企业家,不少大哥级的人就指点我,说小茹,你在电视台做也算体制内,要看一本书,什么书?《厚黑学》!在中国做事离不开它。我回敬道,大哥,《厚黑学》固然好,但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回头再读读大学。没错,不读《厚黑学》我可能学不会体制内的左右逢源之道,但我觉得正心诚意做事,追求正向的价值,这样做事很坦荡,很幸福,我无愧黄老师的教诲。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三年,影响了我们一辈子。
谢谢黄老师!
去年我去台湾访问,看到台湾的企业家二代,许多人大学选的都是中文、历史、哲学、新闻。而我们这里则都去学管理、金融。看来我们是有些急功近利了。我深感人文素养的重要。今天母校举办这个研讨会,我们很高兴!我们深深地祝愿母校办得更好,我们深深地期盼,母校能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面坚持高举人文精神的迎风飘扬、猎猎作响的大旗!
谢谢黄老师,谢谢母校!
[作者系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执行制片人、总导演]
上星期我到北京去参加国内顶尖的《财经》杂志的年会,论坛开始前播放了一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采访,老先生快101岁了,快人快语!他提到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缺少思想市场,缺少对自负和偏狭的纠错能力。他希望能看到中国不仅成为商品生产的中心,也能成为思想创造的中心。当时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黄玉峰老师。正是在黄老师身边这宝贵的三年,让我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能够领会到科斯教授这段话的意义。多年来黄老师正是用他独特的方式和坚定的精神,进行一种启蒙式的教育。
还记得,2000年4月,黄老师把我们的材料直送清华招办,清华不相信是我们自己写的。要我们进京“赶考”。那是一个周四,黄老师带着我们三个同学直奔北京,那天北京沙尘暴肆虐。清华安排了三个专家组来考察,第一组考官是清华附中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老师,面试加笔试。第二组是清华大学的德育组专家,考我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时事的看法。第三组是原西安交大校长张岂之为代表的清华大学文科方面的教授学者对我们的面试。我们一一对答如流,语惊四座。考完试,当天晚上清华的领导请黄老师吃饭,酒过三巡后,对他说:“黄老师,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好学生。”第二天清华就打了报告给教育部,教育部特批我们三个可以不用再经过任何考试直升清华。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这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第二天一早黄老师把我们引到王国维石碑前,他一面解读陈寅恪的碑文,一面说,“中国的问题很大,请你们牢牢记住‘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做一个真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那一幕,历历在目,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刚刚进入复旦附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收到黄老师用毛笔写的亲笔信,我至今仍然能清楚地记得头几堂课跟着黄老师背诵《大学》、《论语》,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国学热,我们这些十几岁有着饥渴感的少年,那种痴迷和震撼,真是犹如醍醐灌顶。黄老师在讲解这些国学经典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以前完全没有接触到的。
如果要归纳当时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有三个东西,第一个就是“立志”,虽然我们对于今后具体要做的事仍然很模糊,但是志向已经树立起来了,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第二个就是“规矩”,我们开始思考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开始有了准则,并悟出一些方式方法,眼里除了鱼之外还有鱼竿了;第三个就是“自由”,思想上的束缚少了。
记得那时黄老师不光讲孔孟,还讲老庄,讲庄子的逍遥游,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他能够同时展现给我们而不干涉,让我们知道世界是很多面的,让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兼容并包。使我们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幸福感!
黄老师是非常宽容的,对于学生的一些观点,一些做法,一些选择,他以肯定为主,这给了我们非常大的财富。当然他也有严峻的一面,对于虚伪的,不真的东西,他常常是金刚怒目的。
跟着黄老师的三年,可以说是一种修行,一种滋养。这种学习是很苦的,我们要背大段的古文,有人能背《论语》,有人能背《古文观止》,有人能背《离骚》;晚自习结束上了床,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打手电看书;暑假别人都放假了,我们还要搞文化集训,白天请各所大学的教授来上课,晚上还要练书法、练篆刻,黄老师自己做讲座。给我们来上课的教授有复旦的骆玉明、陈尚君、葛剑雄、朱学勤,还有许多其它学校的比如萧功秦、李颉,许纪霖,等等,从那时起就接受大家的熏陶。
读书的同时我们还要去行万里路,黄老师组织了几次学旅,一车人拉去浙东,去王国维故居,去白马湖,去大禹陵,去雁荡山,去河姆渡,去朝拜圣者,去触摸历史!边走,边看,边议,边读书,师生之间真的是其乐融融。学旅回来我们还办了一本《读书做人》的刊物,大家轮流做主编,整理记录每个同学的文章思想和心声。当时身在其中并不觉得怎么,及至进入大学,和身边的同学一交流,大家看我的眼神仿佛像听《山海经》中的奇闻轶事。那时方才知道我们这三年,在中国的高中教育界是多么的不寻常,简直称得上是异类。而我们能成为这异类,又是多么的幸运。
谢谢黄老师!
真的,在大学里都没有那么静心诚意的,那么丰富多彩的,那么广阔的,那么专注的学习经历了。
这三年语文教育影响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的同学目前在各行各业,有在华尔街做高管的,有自己创业的,有在海外做学者的。大家的经历、建树都各不相同,但有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会思考,有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不少企业家,不少大哥级的人就指点我,说小茹,你在电视台做也算体制内,要看一本书,什么书?《厚黑学》!在中国做事离不开它。我回敬道,大哥,《厚黑学》固然好,但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回头再读读大学。没错,不读《厚黑学》我可能学不会体制内的左右逢源之道,但我觉得正心诚意做事,追求正向的价值,这样做事很坦荡,很幸福,我无愧黄老师的教诲。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三年,影响了我们一辈子。
谢谢黄老师!
去年我去台湾访问,看到台湾的企业家二代,许多人大学选的都是中文、历史、哲学、新闻。而我们这里则都去学管理、金融。看来我们是有些急功近利了。我深感人文素养的重要。今天母校举办这个研讨会,我们很高兴!我们深深地祝愿母校办得更好,我们深深地期盼,母校能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面坚持高举人文精神的迎风飘扬、猎猎作响的大旗!
谢谢黄老师,谢谢母校!
[作者系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执行制片人、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