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成人骨髓内含量极低,并且骨髓MSCs的数量和分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和减弱.我们在体外分离培养胎盘来源的MSCs(PMSCs),注入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MCAO)脑内,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讨P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机 构】
:
225300,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25300,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25300,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脑外科,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成人骨髓内含量极低,并且骨髓MSCs的数量和分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和减弱.我们在体外分离培养胎盘来源的MSCs(PMSCs),注入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MCAO)脑内,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讨P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其他文献
神经干细胞(NSCs),特别是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再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1].目前研究结果显示NSCs的增殖、迁移、分化过程受到其周围复杂微环境信号的调控,而其中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微血管环境信号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2]。
我们利用已建立的大鼠BMSCs体外培养模型,在诱导其成骨分化同时对Axin2进行RNA干扰(RNAi),从而探讨Axin2基因沉默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以及Wnt信号途径的影响。
垂体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约占70%,临床表现为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激素过度分泌所致多种内分泌严重失调如身体发育异常、不孕不育、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增加肿瘤淋巴道转移,而环氧化酶-2(COX-2)能增强VEGF-C表达调控淋巴管生成.本实验拟通过检测乳腺癌中COX-2、VEGF-C蛋白表达,同时以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标记微淋巴管,检测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作用并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
目的 观察雌激素受体OL(ERα)在17β-雌二醇(E2)促进小鼠前列腺平滑肌细胞(PSMC)增殖中的作用,探讨E2对PSMC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pGSadeno—ERα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原代培养的小鼠前列腺平滑肌细胞(PSMC),将实验细胞分组:实验组;ERα基因下调组,细胞转染ERα干扰序列腺病毒;阴性对照组,细胞转染无义序列腺病毒;正常对照组,正常的小鼠PSMC。各组分别加入1×10^-8
目的 观察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Oct4的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4例膀胱癌组织、32例癌旁组织及24例正常膀胱组织病理标本中的Oct4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Oct4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78%、21.87%、0.00%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786T/C,4a4b,894G/T等3个多态性位点与冠心病(CAD)发病相关.方法 对146例中国汉族人群CAD患者和113例正常对照进行遗传学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PCR技术分析2个SNP位点即-786T/C和894G/T,以及1个VNTR位点4a4b,检测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HaploVie
目的 观察靶向Survivin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Survivin 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2.1-neo-Survivin,转染骨肉瘤细胞株MG-6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转染前后Surviv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吖啶橙荧光染色法
目的 观察自噬在食管癌EC9706细胞顺铂处理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细胞死亡的关系.方法 对数生长期EC9706细胞与顺铂共同作用0、3、6、12、24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表达;自噬特异性阻断剂3-甲基腺嘌呤(3-MA)分别在顺铂前1 h、后1 h加入共同作用24 h,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顺铂处理细胞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肿瘤组织定向趋化能力,参与肿瘤间质形成,又具有恶性转化及潜在移植后致瘤性,使其与肿瘤的关系密不可分.骨骼是前列腺癌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超过70%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生以脊柱病变为表现的骨转移[1],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