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99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承诺在20世纪的最后7年时间里,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决定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西部省份建立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强调扶贫对象要直接“瞄准”到贫困的村庄和农户(即“扶贫到户”)。十多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在有些地区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长期巩固扶贫工作的成果,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扶贫的故事》可以算做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回答。这是一位青年学者深入陕西省渭北旱塬,对某公司(作者在文中称为“X公司”)在1997年至1999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包村扶贫”(“村”,即为陕西省X县Q乡所属的一个村庄,作者在文中把它称为“前村”)工作所做的社会学观察。虽然称它为“故事”,但却是用调查手记的笔触写成的,所以,应该说是一篇“真实的故事”。本期刊登的,是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而故事的结局,读者将在下一期看到。
我来到前村,是在2001年的5月,这时,距X公司对前村的扶贫工作告一段落,已过去近两年。如何穿越这一时空的限制,真实地再现X公司当年的扶贫工作,似乎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这样的难题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几乎算不了什么。X公司在1999年8月编印的一本题名为《穿越贫困的力量——中国X公司包村扶贫工作简介》的画册,恰好为我们提供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们有可能循着画册展示的线索,对这场扶贫活动做一次完整的巡礼。我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其前半段,便是围绕着这本画册图文并茂的叙述展开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文字中,凡摘录自画册中的内容,均采用楷体字编排,以与采用宋体字的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相区别。
穿越贫困的力量
——中国X公司包村扶贫工作简介
序言:当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当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开始感受到生活所赋予的无穷魅力的时候,当每个中国人开始体验到变革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新选择的时候,共和国没有忘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人民没有忘记还在僻乡瘠壤发出呼唤的同胞;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正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中国X公司的扶贫工作就是这场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这段文字首先告诉我们,X公司的扶贫工作是一场纯粹的政府扶贫运动的一部分。在提到扶贫行动的主导者时,画册采用了诸如“共和国”、“人民”、“党中央”等等这些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重的词汇,以提示这项工作的重要政治意义;而接下来的“号角已经吹响”、“没有硝烟的战场”、“攻坚战”等曾经耳熟能详的词汇表达,则愈加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政治氛围。
在一个经济繁荣的世界上仍存在着广泛的贫困,这是人类的悲哀;在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度里存在着深重的贫困,这是民族的耻辱。
第一部分 贫困的前村
X县位于陕西渭北旱塬,是革命老区和国定贫困县。其所属Q乡前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地域偏僻,三面环沟,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全村有农户70户,人口295人。其中,贫困户66户,占全村农户的94.3%;贫困人口282人,占总人口的95.6%。1996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比国家确定的贫困人口温饱的基本标准还低62.5%。村民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全村83人患有严重疾病,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劳动生产力十分落后。
在这一部分中,画册用了文字说明分别为:“村民居住的土窑洞”、“不足50元的家当”、“哀愁的面容”、“严重大骨节病导致劳动力下降”、“贫瘠的土地”、“失学的儿童”、“祈盼”的8幅照片来描写前村的贫困。可以看到,这里只有对贫穷状况的展示,却没有对贫穷根源的揭示。当然,在这里,我同样无意讨论“贫穷的原因”这一复杂艰深的话题,但是毫无疑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必然会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的选择,影响到行动的结果。
1996年9月23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主席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在中国迅速消除绝对贫困的号召。江主席说:“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第二部分 光荣的使命
为响应党中央扶贫攻坚的伟大号召,1997年3月1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在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联县联乡包村扶贫的通知》。X县Q乡前村扶贫工作的光荣使命神圣地落在了中国X公司5000余名员工的身上。为此,公司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以16名处级干部为主的扶贫工作队,组织了27次、368人次进村开展深入扎实的扶贫工作,立誓在三年内帮扶前村人坚决摔掉贫困的帽子。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5张照片,文字说明分别是:“首次奔赴前村”、“体察民情”、“促膝交谈”、“总结、部署扶贫工作”、“共商脱贫大计”。从我了解的情况看,X公司的扶贫工作应该说是非常努力且非常扎实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又多少与该项工作的负责人,当时的公司党委副书记L先生的个人特征有些关系。公司和前村的人在谈到L先生及其组织的扶贫工作时,都夸他是个爱憎分明、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人。L先生确实是真切地同情前村的贫困,也真切地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在我跟他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均与某些贫困地区的官员如何假公济私、借他人的善心饱自己的私囊有关。所以,他总是特别强调扶贫工作要“瞄准”,也就是要让贫困农户直接受益,杜绝扶贫资源的“漏出”。为此,大到“饮水上塬”这样的大工程,他要绕开县、乡两级政府,亲自去寻找设计施工单位;小到捐赠物.资的分配,他们的工作甚至细致到将公司员工捐献的7000余件衣物,按贫困农户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分配好,并逐一打包,写上户主姓名,送到他们的手中。由此来看,1998年1月和1999年11月,该公司的扶贫工作两次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又两度将X公司评为“两联一包”扶贫先进单位,实属当之无愧。
那么,这些努力的成效又如何呢?
爱心是无私无畏的奉献,爱心是永恒博大的精神支柱,爱心陡心灵充满了温暖的阳光,爱心使人间沐浴到渴望的雨露。
第三部分 爱心的奉献
一踏上前村的土地,扶贫工作组的每一个同志心情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一幕幕贫困、落后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1997年5月2日,工作组首次赴前村,面对6户断炊多日的贫困户,工作组的同志们当即用自己的800元钱进城买来面粉送到他们手中。同年6月,公司党委及时发出了向前村村民募捐献爱心的号召。不到半个月时间,共募集捐款23万元。入冬前,公司又组织向前村募捐了棉被、衣物共7096件。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介绍X公司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过程的,因而是重点部分。
第三部分共有11张照片:
照片1,文字说明为:“逐户发放扶贫物资”。背景资料:1997年5月2日,扶贫工作组将用公司员工捐款购买的32床新棉被送到特困户手中(每户2床);6月16日,给公司确定的8户特困户送棉被(每户2床);9月18日,捐献衣物7049件;1998年3月5日,购买脸盆、香皂、洗衣粉等生活日用品,分成70份,送到每户村民手中;4月1日,将公司员工捐赠的3000余件衣被,按照村民家庭情况分成7份送到村民手中;10月,再次向部分贫困户和特困户捐赠御寒衣物,价值2万余元;1999年12月,帮助特困户张毛逗筹建住房,资助现金4000元。
照片2,文字说明为:“甜在心里”。背景资料:1999年3月5日,为特困户精心准备了面粉、食用油、白糖等慰问品,送到每个特困户的手上。
照片3,文字说明为:“公司为村里帮建了科技文化站、医疗站,并赠送彩电、课桌等设备、器材,向村民进行法制、计划生育宣传。”背景资料:1997年8月11日,送去修建村部(2间医务室、3间文化科技室)用的门窗和建筑款20500元;9月24日,送去彩电、收录机、桌椅、黑板、书报架、农业科技书籍及价值3000余元的医疗器械及药品,帮助成立前村“科技文化协会”;1999年12月,资助3000元帮助村里改善输电线路;投入启动资金1100元,为前村开通“无线程控电话”。
照片4,文宁说明为:“劳务输出”。背景资料:1997年8月,在村中挑选了6名条件较好的青年到X公司打工。
照片5,文字说明为:“医疗下乡”。背景资料:1997年8月26日,公司请来医生为前村村民巡诊治病,120名患有各种疾病的村民接受了诊治;2000年,为村民普查视力、身高、体重,传授卫生知识。
照片6,文字说明为:“科技下乡”。背景资料:1997年10月,为村里订阅《科技日报》;11月,到陕西省农科院聘请了果树和畜牧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为村民讲授种植、养殖科技知识;帮助村里拟定种植计划;制定了文化扫盲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学习计划,这标志着X公司扶贫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1999年6月23日,为两名科技脱贫示范户进行了挂牌及奖金表彰;12月,聘请农技人员到村里举办果业和饲养培训班。
照片7,文字说明为:“文化下乡”。背景资料:1998年3月5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分发有关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带去法制教育挂图和宣传牌,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4月29日,公司与X县联合举办的“庆五一暨前村‘饮水上塬’工程竣工文艺晚会”在县剧院举行。
照片8,文字说明为:“圆了渴望读书的梦”。背景资料:1997年6月16日,商定解决6名失学儿童入学问题;8月11日,为6名失学儿童送去学习用品;1998年3月5日,筹措500多元,为6名孩子交学费;1999年3月5日,向资助的6名学生赠送了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照片9和10,文字说明分别为:“长大了我也要当飞行员”、“航空夏令营”。背景资料:1998年7月27日,组织前村小学14名学生开展航空夏令营活动。
照片11,文字说明为:“托起未来的太阳”。背景资料:1997年10月15日,收集了8张桌子、18把椅子,送往前村小学;1998年10月,向村小学全体学生赠送文具盒、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1999年3月5日,向学校赠送了跳绳、羽毛球拍、跳棋等文体用品;1999年6月,赠送作业本、铅笔等各种文具400余套;12月,捐资700余元助学;2000年,代转国际友人的助学捐款共计3500元;签订了《X公司青年志愿者知识帮扶前村小学协议书》;向小学生赠送书本、铅笔、跳绳。
前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怎么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们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党中央关于开发扶贫的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农科、水利专家的合理化建议,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和村民们的倾肠诉说,终于使大家心里有了主意。
第四部分 向贫困宣战
公司扶贫工作组在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诚心诚意、务求实效、进村入户、帮扶脱贫”的指导思想和以水利工程为龙头,治愚与治穷、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帮扶工作总思路;制定了“一个明确”、“二个落实”、“三个到户”、“四个工程”、 “五个扶贫”、 “六个重点”的工作要点。前村人在X公司的帮扶下,勇敢地挺起了腰杆,向贫困宣战。
第四部分共有8张照片:
照片1,文字说明为:“使每户都有牛和羊”。背景资料:1997年8月3日,X公司出资11500元,为无牛特困户购买15头牛,出资21702元,为特困户购买144只羊;1998年9月,再次为特困户购买母羊30只,支出5950元。
照片2,文字说明为:“使每户都有架子车,向贫困户赠送大水桶”。背景资料:1997年10月15日,X公司资助3000余元,向13户没有架子车的村民每户赠送一辆架子车。1998年1O月,筹措资金3000余元,为部分贫困户制做了水桶。
照片3,文字说明为:“赠送东风货车和复合化肥”。背景资料:1998年10月,资助3000元为村里培训一名汽车驾驶员;12月25日,赠送东风牌货车一辆,复合化肥2吨。
照片4,文字说明为:“赠送四台延河—15型拖拉机,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背景资料:1997年11月27日,赠送四台延河一15(1100)型四轮拖拉机,购置了油桶、加油枪以及部分油料,筹备了拖拉机挂牌及司机培训经费。
照片5,文字说明为:“资助贫困户播种地膜小麦51亩,使产量提高1.5至2倍。村民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背景资料:1998年9月,资助1530元,为14户未脱贫的农户支付了每人 一亩30元的地膜小麦种植款。
照片6,文字说明为:“发展烤烟,增加收入”。背景资料:X公司并没有对前村的烤烟种植有过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做了另外一些在照片中没有涉及的工作。如:1999年春,公司支援了村上1000余株香椿树,并帮助村上用集体积累种植了130余亩中草药;12月,捐款1000元补种新树。
照片7,文字说明为:“果蔬脆片”。背景资料:X公司曾试图帮助前村利用当地的苹果和蔬菜资源发展简单加工业,生产航空食品“果蔬脆片”,产品全部由X公司收购使用。但由于生产技术和条件落后,产品质量不过关,多次遭顾客投诉,最后只得停产。
照片8,文字说明为:“‘饮水上塬,造福村民’,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97年8月26日,X公司投资援建的“Q乡人畜饮水工程”所需15万元资金全部到位,第二年开春,工程建成通水;1998年5月,公司投资16万元援建的引汃河水上塬工程竣工,将河水引入前村。
除了上述各方面的扶贫措施外,X公司也注意到从政治思想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方面去努力帮扶。1997年9月24日,X公司扶贫干部组织村干部和党员骨干传达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与村干部和党员共商脱贫大计,协助建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10月15日,向村里赠送十五大文件学习辅导材料,并发放和回收了村民“脱贫致富问答卷”;12月24日,公司组织扶贫定点乡村2级干部共7人,到礼泉县袁家村学习,后到公司参观;1998年10月,公司派人到村里宣讲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1999年12月,公司专门派人悉心帮助指导新任村干部开展脱贫致富工作。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然而,祖祖辈辈将自己辛勤的汗水洒在脚下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的前村人,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是党中央开发扶贫的英明决策,才使他们得以实现一代代人梦寐以求的渴望,实现他们对汗水和大地母亲的回报。
第五部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的前村人,温饱代替了贫困,笑脸驱散了愁容。1998年,前村实现人均占有粮食800余斤,经济收入650元;1999年将达到并且超过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党中央可以放心,省委、省政府可以放心,X公司人可以放心,前村人正无比喜悦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一部分照片的文字说明可谓充满着喜悦与希望:“水和地膜带来的喜悦”、“耕耘绿色的希望”、“再不受断炊之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拖拉机在欢唱”、“牛羊成群”、“硕果累累”、“科技脱贫示范户”、“鼓舞与鞭策”。正如画册在结尾时所说的那样:
由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前村人民的自身努力和中国X公司的帮扶,如今的前村,人变了、地变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力量和希望:一种穿越贫困的力量和奔向小康的希望。
看完画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照片当然是真实的,那些文字说明也是真实的,但它们是否反映了客观真实,有时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我想起了一位学者说过的话:“……照片与电影,其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仅仅是一种真实状态的陈述……拍摄对象是谁?拍摄者是谁?拍摄的目的是什么?场景的空间关系如何?以及现场的物质文化与工艺水准,还有,摄影师、被摄者和旁观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谁控制着拍摄的过程,这些都要了解清楚。”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清明]
我来到前村,是在2001年的5月,这时,距X公司对前村的扶贫工作告一段落,已过去近两年。如何穿越这一时空的限制,真实地再现X公司当年的扶贫工作,似乎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这样的难题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几乎算不了什么。X公司在1999年8月编印的一本题名为《穿越贫困的力量——中国X公司包村扶贫工作简介》的画册,恰好为我们提供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们有可能循着画册展示的线索,对这场扶贫活动做一次完整的巡礼。我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其前半段,便是围绕着这本画册图文并茂的叙述展开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文字中,凡摘录自画册中的内容,均采用楷体字编排,以与采用宋体字的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相区别。
穿越贫困的力量
——中国X公司包村扶贫工作简介
序言:当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当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开始感受到生活所赋予的无穷魅力的时候,当每个中国人开始体验到变革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新选择的时候,共和国没有忘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人民没有忘记还在僻乡瘠壤发出呼唤的同胞;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正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中国X公司的扶贫工作就是这场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这段文字首先告诉我们,X公司的扶贫工作是一场纯粹的政府扶贫运动的一部分。在提到扶贫行动的主导者时,画册采用了诸如“共和国”、“人民”、“党中央”等等这些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重的词汇,以提示这项工作的重要政治意义;而接下来的“号角已经吹响”、“没有硝烟的战场”、“攻坚战”等曾经耳熟能详的词汇表达,则愈加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政治氛围。
在一个经济繁荣的世界上仍存在着广泛的贫困,这是人类的悲哀;在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度里存在着深重的贫困,这是民族的耻辱。
第一部分 贫困的前村
X县位于陕西渭北旱塬,是革命老区和国定贫困县。其所属Q乡前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地域偏僻,三面环沟,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全村有农户70户,人口295人。其中,贫困户66户,占全村农户的94.3%;贫困人口282人,占总人口的95.6%。1996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比国家确定的贫困人口温饱的基本标准还低62.5%。村民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全村83人患有严重疾病,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劳动生产力十分落后。
在这一部分中,画册用了文字说明分别为:“村民居住的土窑洞”、“不足50元的家当”、“哀愁的面容”、“严重大骨节病导致劳动力下降”、“贫瘠的土地”、“失学的儿童”、“祈盼”的8幅照片来描写前村的贫困。可以看到,这里只有对贫穷状况的展示,却没有对贫穷根源的揭示。当然,在这里,我同样无意讨论“贫穷的原因”这一复杂艰深的话题,但是毫无疑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必然会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的选择,影响到行动的结果。
1996年9月23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主席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在中国迅速消除绝对贫困的号召。江主席说:“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第二部分 光荣的使命
为响应党中央扶贫攻坚的伟大号召,1997年3月1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在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联县联乡包村扶贫的通知》。X县Q乡前村扶贫工作的光荣使命神圣地落在了中国X公司5000余名员工的身上。为此,公司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以16名处级干部为主的扶贫工作队,组织了27次、368人次进村开展深入扎实的扶贫工作,立誓在三年内帮扶前村人坚决摔掉贫困的帽子。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5张照片,文字说明分别是:“首次奔赴前村”、“体察民情”、“促膝交谈”、“总结、部署扶贫工作”、“共商脱贫大计”。从我了解的情况看,X公司的扶贫工作应该说是非常努力且非常扎实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又多少与该项工作的负责人,当时的公司党委副书记L先生的个人特征有些关系。公司和前村的人在谈到L先生及其组织的扶贫工作时,都夸他是个爱憎分明、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人。L先生确实是真切地同情前村的贫困,也真切地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在我跟他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均与某些贫困地区的官员如何假公济私、借他人的善心饱自己的私囊有关。所以,他总是特别强调扶贫工作要“瞄准”,也就是要让贫困农户直接受益,杜绝扶贫资源的“漏出”。为此,大到“饮水上塬”这样的大工程,他要绕开县、乡两级政府,亲自去寻找设计施工单位;小到捐赠物.资的分配,他们的工作甚至细致到将公司员工捐献的7000余件衣物,按贫困农户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分配好,并逐一打包,写上户主姓名,送到他们的手中。由此来看,1998年1月和1999年11月,该公司的扶贫工作两次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又两度将X公司评为“两联一包”扶贫先进单位,实属当之无愧。
那么,这些努力的成效又如何呢?
爱心是无私无畏的奉献,爱心是永恒博大的精神支柱,爱心陡心灵充满了温暖的阳光,爱心使人间沐浴到渴望的雨露。
第三部分 爱心的奉献
一踏上前村的土地,扶贫工作组的每一个同志心情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一幕幕贫困、落后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1997年5月2日,工作组首次赴前村,面对6户断炊多日的贫困户,工作组的同志们当即用自己的800元钱进城买来面粉送到他们手中。同年6月,公司党委及时发出了向前村村民募捐献爱心的号召。不到半个月时间,共募集捐款23万元。入冬前,公司又组织向前村募捐了棉被、衣物共7096件。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介绍X公司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过程的,因而是重点部分。
第三部分共有11张照片:
照片1,文字说明为:“逐户发放扶贫物资”。背景资料:1997年5月2日,扶贫工作组将用公司员工捐款购买的32床新棉被送到特困户手中(每户2床);6月16日,给公司确定的8户特困户送棉被(每户2床);9月18日,捐献衣物7049件;1998年3月5日,购买脸盆、香皂、洗衣粉等生活日用品,分成70份,送到每户村民手中;4月1日,将公司员工捐赠的3000余件衣被,按照村民家庭情况分成7份送到村民手中;10月,再次向部分贫困户和特困户捐赠御寒衣物,价值2万余元;1999年12月,帮助特困户张毛逗筹建住房,资助现金4000元。
照片2,文字说明为:“甜在心里”。背景资料:1999年3月5日,为特困户精心准备了面粉、食用油、白糖等慰问品,送到每个特困户的手上。
照片3,文字说明为:“公司为村里帮建了科技文化站、医疗站,并赠送彩电、课桌等设备、器材,向村民进行法制、计划生育宣传。”背景资料:1997年8月11日,送去修建村部(2间医务室、3间文化科技室)用的门窗和建筑款20500元;9月24日,送去彩电、收录机、桌椅、黑板、书报架、农业科技书籍及价值3000余元的医疗器械及药品,帮助成立前村“科技文化协会”;1999年12月,资助3000元帮助村里改善输电线路;投入启动资金1100元,为前村开通“无线程控电话”。
照片4,文宁说明为:“劳务输出”。背景资料:1997年8月,在村中挑选了6名条件较好的青年到X公司打工。
照片5,文字说明为:“医疗下乡”。背景资料:1997年8月26日,公司请来医生为前村村民巡诊治病,120名患有各种疾病的村民接受了诊治;2000年,为村民普查视力、身高、体重,传授卫生知识。
照片6,文字说明为:“科技下乡”。背景资料:1997年10月,为村里订阅《科技日报》;11月,到陕西省农科院聘请了果树和畜牧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为村民讲授种植、养殖科技知识;帮助村里拟定种植计划;制定了文化扫盲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学习计划,这标志着X公司扶贫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1999年6月23日,为两名科技脱贫示范户进行了挂牌及奖金表彰;12月,聘请农技人员到村里举办果业和饲养培训班。
照片7,文字说明为:“文化下乡”。背景资料:1998年3月5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分发有关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带去法制教育挂图和宣传牌,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4月29日,公司与X县联合举办的“庆五一暨前村‘饮水上塬’工程竣工文艺晚会”在县剧院举行。
照片8,文字说明为:“圆了渴望读书的梦”。背景资料:1997年6月16日,商定解决6名失学儿童入学问题;8月11日,为6名失学儿童送去学习用品;1998年3月5日,筹措500多元,为6名孩子交学费;1999年3月5日,向资助的6名学生赠送了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照片9和10,文字说明分别为:“长大了我也要当飞行员”、“航空夏令营”。背景资料:1998年7月27日,组织前村小学14名学生开展航空夏令营活动。
照片11,文字说明为:“托起未来的太阳”。背景资料:1997年10月15日,收集了8张桌子、18把椅子,送往前村小学;1998年10月,向村小学全体学生赠送文具盒、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1999年3月5日,向学校赠送了跳绳、羽毛球拍、跳棋等文体用品;1999年6月,赠送作业本、铅笔等各种文具400余套;12月,捐资700余元助学;2000年,代转国际友人的助学捐款共计3500元;签订了《X公司青年志愿者知识帮扶前村小学协议书》;向小学生赠送书本、铅笔、跳绳。
前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怎么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们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党中央关于开发扶贫的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农科、水利专家的合理化建议,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和村民们的倾肠诉说,终于使大家心里有了主意。
第四部分 向贫困宣战
公司扶贫工作组在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诚心诚意、务求实效、进村入户、帮扶脱贫”的指导思想和以水利工程为龙头,治愚与治穷、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帮扶工作总思路;制定了“一个明确”、“二个落实”、“三个到户”、“四个工程”、 “五个扶贫”、 “六个重点”的工作要点。前村人在X公司的帮扶下,勇敢地挺起了腰杆,向贫困宣战。
第四部分共有8张照片:
照片1,文字说明为:“使每户都有牛和羊”。背景资料:1997年8月3日,X公司出资11500元,为无牛特困户购买15头牛,出资21702元,为特困户购买144只羊;1998年9月,再次为特困户购买母羊30只,支出5950元。
照片2,文字说明为:“使每户都有架子车,向贫困户赠送大水桶”。背景资料:1997年10月15日,X公司资助3000余元,向13户没有架子车的村民每户赠送一辆架子车。1998年1O月,筹措资金3000余元,为部分贫困户制做了水桶。
照片3,文字说明为:“赠送东风货车和复合化肥”。背景资料:1998年10月,资助3000元为村里培训一名汽车驾驶员;12月25日,赠送东风牌货车一辆,复合化肥2吨。
照片4,文字说明为:“赠送四台延河—15型拖拉机,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背景资料:1997年11月27日,赠送四台延河一15(1100)型四轮拖拉机,购置了油桶、加油枪以及部分油料,筹备了拖拉机挂牌及司机培训经费。
照片5,文字说明为:“资助贫困户播种地膜小麦51亩,使产量提高1.5至2倍。村民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背景资料:1998年9月,资助1530元,为14户未脱贫的农户支付了每人 一亩30元的地膜小麦种植款。
照片6,文字说明为:“发展烤烟,增加收入”。背景资料:X公司并没有对前村的烤烟种植有过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做了另外一些在照片中没有涉及的工作。如:1999年春,公司支援了村上1000余株香椿树,并帮助村上用集体积累种植了130余亩中草药;12月,捐款1000元补种新树。
照片7,文字说明为:“果蔬脆片”。背景资料:X公司曾试图帮助前村利用当地的苹果和蔬菜资源发展简单加工业,生产航空食品“果蔬脆片”,产品全部由X公司收购使用。但由于生产技术和条件落后,产品质量不过关,多次遭顾客投诉,最后只得停产。
照片8,文字说明为:“‘饮水上塬,造福村民’,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97年8月26日,X公司投资援建的“Q乡人畜饮水工程”所需15万元资金全部到位,第二年开春,工程建成通水;1998年5月,公司投资16万元援建的引汃河水上塬工程竣工,将河水引入前村。
除了上述各方面的扶贫措施外,X公司也注意到从政治思想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方面去努力帮扶。1997年9月24日,X公司扶贫干部组织村干部和党员骨干传达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与村干部和党员共商脱贫大计,协助建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10月15日,向村里赠送十五大文件学习辅导材料,并发放和回收了村民“脱贫致富问答卷”;12月24日,公司组织扶贫定点乡村2级干部共7人,到礼泉县袁家村学习,后到公司参观;1998年10月,公司派人到村里宣讲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1999年12月,公司专门派人悉心帮助指导新任村干部开展脱贫致富工作。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然而,祖祖辈辈将自己辛勤的汗水洒在脚下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的前村人,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是党中央开发扶贫的英明决策,才使他们得以实现一代代人梦寐以求的渴望,实现他们对汗水和大地母亲的回报。
第五部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的前村人,温饱代替了贫困,笑脸驱散了愁容。1998年,前村实现人均占有粮食800余斤,经济收入650元;1999年将达到并且超过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党中央可以放心,省委、省政府可以放心,X公司人可以放心,前村人正无比喜悦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一部分照片的文字说明可谓充满着喜悦与希望:“水和地膜带来的喜悦”、“耕耘绿色的希望”、“再不受断炊之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拖拉机在欢唱”、“牛羊成群”、“硕果累累”、“科技脱贫示范户”、“鼓舞与鞭策”。正如画册在结尾时所说的那样:
由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前村人民的自身努力和中国X公司的帮扶,如今的前村,人变了、地变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力量和希望:一种穿越贫困的力量和奔向小康的希望。
看完画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照片当然是真实的,那些文字说明也是真实的,但它们是否反映了客观真实,有时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我想起了一位学者说过的话:“……照片与电影,其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仅仅是一种真实状态的陈述……拍摄对象是谁?拍摄者是谁?拍摄的目的是什么?场景的空间关系如何?以及现场的物质文化与工艺水准,还有,摄影师、被摄者和旁观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谁控制着拍摄的过程,这些都要了解清楚。”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