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根本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无论是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来看,还是从我们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而言,都显示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这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一、人类核心价值体系演变进程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似乎每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原动力。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尊重每个个人的平等、权利与选择日益成为他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 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被广为接受,并且逐渐外化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西方社会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也有着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把“忠孝节义”作为鉴别一个人处世标准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以仁爱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曾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效地凝聚了民心,激发了文化的优越感,很好的达到了维系封建统治的目地。
但是,任何阶级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主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 “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剥除了其阶级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指南。
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国内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发展环境,面对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风尚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我们在这方面的缺失和努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③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也必须看到,与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联系,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相联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现实告诉我们,多样化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只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下,不断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也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美好理想变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行动。
1、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指导水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目前存在一少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了动摇,从思想上产生了混乱。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通过对意识形态的统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其政治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2、需要进一步明确理想信念目标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目前由于我国身处大变革时代,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很多人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剧烈碰撞,对理想和信念目标产生了缺失,各种思潮暗流涌动。这就需要我们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刻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需要进一步重塑民族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我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而全民族的创
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然而近些年来,有少数人的行为却背离了这一点,形成了一股不好的风气。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也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使其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中华民族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水准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胡总书记在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荣辱观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全社会对善恶、荣辱、是非的根本观念和看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当前,有很多人对荣辱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偏差,以耻为荣,以荣为耻,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社会进一步宣扬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先进人物或事迹典型,严厉整治种种不良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道德支持和精神动力。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一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一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群益出版社,1947年3月。
[5] 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6]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这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一、人类核心价值体系演变进程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似乎每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原动力。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尊重每个个人的平等、权利与选择日益成为他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 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被广为接受,并且逐渐外化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西方社会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也有着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把“忠孝节义”作为鉴别一个人处世标准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以仁爱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曾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效地凝聚了民心,激发了文化的优越感,很好的达到了维系封建统治的目地。
但是,任何阶级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主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 “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剥除了其阶级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指南。
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国内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发展环境,面对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风尚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我们在这方面的缺失和努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③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也必须看到,与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联系,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相联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现实告诉我们,多样化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只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下,不断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也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美好理想变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行动。
1、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指导水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目前存在一少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了动摇,从思想上产生了混乱。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通过对意识形态的统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其政治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2、需要进一步明确理想信念目标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目前由于我国身处大变革时代,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很多人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剧烈碰撞,对理想和信念目标产生了缺失,各种思潮暗流涌动。这就需要我们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刻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需要进一步重塑民族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我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而全民族的创
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然而近些年来,有少数人的行为却背离了这一点,形成了一股不好的风气。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也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使其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中华民族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水准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胡总书记在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荣辱观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全社会对善恶、荣辱、是非的根本观念和看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当前,有很多人对荣辱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偏差,以耻为荣,以荣为耻,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社会进一步宣扬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先进人物或事迹典型,严厉整治种种不良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道德支持和精神动力。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一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一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群益出版社,1947年3月。
[5] 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6]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