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且看王子怎样复仇》,介绍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东方王子,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他在失去王位的时候,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与西方王子哈姆雷特不太相同。将他们作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蚁垤仙人和《罗摩衍那》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另外三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的文明)。印度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写般度族(天神的道德世界)和俱卢族(非道德世界)之间的大战,历时18天,最后的幸存者达成和解。《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年。《罗摩衍那》的故事则不仅在本国盛行不衰,而且在东南亚各国广泛流传。例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乃至距离印度较远的菲律宾都有罗摩的文本流行,许多种语言同时赞美着罗摩的名字,演说着他的英雄事迹。东南亚民间盛行的木偶戏、皮影戏和说唱节目中有许多罗摩的故事,至今仍然是深受人民喜爱的保留节目。《罗摩衍那》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罗摩的妻子悉多,也成为许多地区人们礼拜的对象;帮助罗摩完成伟业的神猴哈奴曼更是声名远播,成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重要来源。
据说《罗摩衍那》的作者是蚁垤仙人。“蚁垤”是蚂蚁挖洞时留在洞口的小土堆。这位蚁垤仙人特别善于打坐,即使蚂蚁在他身上筑满了窝,也岿然不动,因此被尊称为“蚁垤仙人”。这自然只是一种传说。事实上,这部史诗经历了600年才逐步成书,显然不是一个人所为。作为作者的蚁垤只是一个符号,或者是作者中间的杰出代表而已。
书中说,蚁垤仙人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有一天,蚁垤看到一对欢乐的鸟儿。突然,有个猎人一箭射死了雄鸟。雌鸟由于惊恐和悲哀而尖叫起来。这时,几句谴责这一可怕罪行的话从他的心中自然涌起,脱口而出。余音未了,他发现这几句脱口而出的话里,流动着一种完美的韵律和悦耳的音调。他反复地思量这个奇迹。经过对内心的深入搜索,并对自己说话时的心境加以分析,他看出了这无意识的创造过程的奥秘,并为之找到一种解释。他对他的弟子们说道:“我深深地陷入悲哀。那从我口里说出的东西,不是别的,只能是诗,或者说是有韵律的词句。”这一灵感,可以称之为“亲情伤别”。《罗摩衍那》就是以这种“亲情伤别”为原型,构建出下面的三个叙事圆环:
第一,十车王善射,能够“闻声即中”。他自恃武艺高强,结果错听声音,一箭射中了一位年轻的苦行者。这位苦行者的父母都是瞎子。丧子之痛使他们说出了咒语,诅咒十车王也会在与亲子的离别中死去。
第二,十车王生有四子,长子罗摩英俊忠厚,深受人民爱戴。就在十车王准备为他行灌顶礼,立他为王时,他的爱妃吉迦伊提醒他说,你曾答应给我两个“恩赐”,由我提出,你决不回绝。我现在提出两个要求:一是立我生的儿子婆罗多为王;二是将罗摩衍那流放14年。十车王意识到这是咒语的应验,深感无奈,在罗摩衍那被流放后死去。
第三,十车王的死并不是咒语的终结。罗摩继续为他的父亲的罪过付出代价——他的爱妻悉多被魔王罗波那掳去。罗摩遭受了丧妻之痛。他经过艰苦的战争,在猴国军队的帮助下夺回妻子。但按照印度习俗,罗摩不能够同一个在异地与陌生人共同生活过的女人修好。他必须休妻。悉多为证实自己的清白,跳入火中。火神知道悉多并未失身,命烈火不得烧到悉多。悉多后来为罗摩生下两个孩子。罗摩劝悉多返回王宫,被她拒绝。伤心至极的悉多最后跳入大地的缝隙,消失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之中。
王权杖与手足情的对决 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是,罗摩在意识到本应该属于他的王权即将落人他人之手时的态度:当时,国王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曾希望罗摩杀死自己,以求两个“恩赐”失效,让罗摩得以继承王位;罗摩的好兄弟罗什曼那也曾愤怒地表示,要杀死一切反对罗摩继承王位的对手,但均被罗摩拒绝。他认为,应该帮助父王兑现他的诺言,维护父亲的完美形象;对于国王的爱妃吉迦伊他曾恼怒过,但很快就改变了看法,认为吉迦伊曾为国立功,有权要求国王兑现给她的许诺。他对悲痛欲绝的母后说:“我不能偷偷地,/为了整个王国,/丢掉我的声名,/放弃我的快乐。/皇后呀!在这个/很短的生命里,我不能违背达摩,/去追求微末的大地。”罗摩毅然决然脱下王公的锦衣玉袍,换上树皮做的衣服,同妻子和兄弟罗什曼那走向了山林,过起了餐风露宿的半野人生活。十车王死后,吉迦伊的儿子婆罗多知道了母亲的所为,予以痛责,坚决要迎回罗摩,让罗摩做王。罗摩不为所动,劝告婆罗多遵从父亲遗嘱,并表示自己一定要在森林中待满14年。婆罗多无奈,讨得罗摩的金鞋,供奉于宫廷,表示自己只是代长兄行使王权。直到14年后罗摩载誉归来。
哈姆雷特面对父王被杀、王权失落的处境,采取的做法是复仇和夺回王位,因此全局充满了悲怆、紧张和血腥的气息,并以全剧的七个主人公全部死亡作为结局。这个大悲剧给予人的启示是很深邃的。《罗摩衍那》中的罗摩以及他的兄弟婆罗多的做法不同。罗摩面对王权的失落,他采取的是忍让、理解,而获得王权的婆罗多也是推让,努力想把王权还给哥哥。这种手足情感人至深。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面引用的那一段诗所说的:对于罗摩和婆罗多而言,王位是重要的,但比王位更重要的是好名声;在名声之上还有“达摩”,即“道法”——人在精神理想上的追求。相对于精神上的崇高境界,王权所给予人的快乐是微不足道的。
片段赏析
罗摩陪同他的妻子美丽的悉多观赏林中风景时,情不自禁地赞美说:
“古时候,那一些王仙们/把这生活称做国王的甘露;/我的那一些祖先们/为了成神到林中来住。/山上那些巨大的石头,/成百成百地闪闪发光;/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蓝色、黄色、白色和淡黄。/山王的那一些药草,/夜里用自身发出的光芒,/成千成千地辉耀闪烁,/好像是祭火的火焰一样。/美丽女郎!在这座山上,/有的地方好像是邱楼,/有的地方好像是花园,/有的地方又像是块石头。/这质多罗俱吒山好像是/拱破了大地挺立起来;/质多罗俱吒山的峰顶/看上去真是幸福可爱。/你看这情人们的床铺,/上面铺着拘湿吒和蓬那迦,/还有陀伽罗和桦树叶子,/睡莲的花瓣在上面铺着。/莲花做成的花环看上去/已经被揉碎被摧破,/被那些情人们,爱人哪!/你再看一看各种的水果。/这一座质多罗俱吒山,/根茎、果实和泉水都有;/它赛过财神宫殿和天上恒河,/它赛过了北方的俱卢洲。”
(选自《罗摩衍那•阿逾陀篇》,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点评 罗摩毅然决然到森林里去,不仅是为了遵守父嘱、兄弟和睦以及国家不致分裂,还因为罗摩热爱森林、热爱自然。作为一个锦衣玉食、过惯了宫廷奢华生活的王子,能够穿起树皮衣过半野人的艰苦生活,并以此为“国王的甘露”,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诗中对于森林中的色彩与光影的描写,千姿百态;关于“情人们的床铺”的一段读起来也新鲜喜人。
相关链接
两大史诗是全印度的永恒的历史……它的价值没有随着时代发生任何变化,并在诗的殿堂里获得了永恒的王位。
——[印度]泰戈尔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好像是双峰并峙,矗立在印度文学史上,在两千多年漫长时间内,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和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学也有广泛的影响。
——季羡林
蚁垤仙人和《罗摩衍那》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另外三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的文明)。印度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写般度族(天神的道德世界)和俱卢族(非道德世界)之间的大战,历时18天,最后的幸存者达成和解。《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年。《罗摩衍那》的故事则不仅在本国盛行不衰,而且在东南亚各国广泛流传。例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乃至距离印度较远的菲律宾都有罗摩的文本流行,许多种语言同时赞美着罗摩的名字,演说着他的英雄事迹。东南亚民间盛行的木偶戏、皮影戏和说唱节目中有许多罗摩的故事,至今仍然是深受人民喜爱的保留节目。《罗摩衍那》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罗摩的妻子悉多,也成为许多地区人们礼拜的对象;帮助罗摩完成伟业的神猴哈奴曼更是声名远播,成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重要来源。
据说《罗摩衍那》的作者是蚁垤仙人。“蚁垤”是蚂蚁挖洞时留在洞口的小土堆。这位蚁垤仙人特别善于打坐,即使蚂蚁在他身上筑满了窝,也岿然不动,因此被尊称为“蚁垤仙人”。这自然只是一种传说。事实上,这部史诗经历了600年才逐步成书,显然不是一个人所为。作为作者的蚁垤只是一个符号,或者是作者中间的杰出代表而已。
书中说,蚁垤仙人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有一天,蚁垤看到一对欢乐的鸟儿。突然,有个猎人一箭射死了雄鸟。雌鸟由于惊恐和悲哀而尖叫起来。这时,几句谴责这一可怕罪行的话从他的心中自然涌起,脱口而出。余音未了,他发现这几句脱口而出的话里,流动着一种完美的韵律和悦耳的音调。他反复地思量这个奇迹。经过对内心的深入搜索,并对自己说话时的心境加以分析,他看出了这无意识的创造过程的奥秘,并为之找到一种解释。他对他的弟子们说道:“我深深地陷入悲哀。那从我口里说出的东西,不是别的,只能是诗,或者说是有韵律的词句。”这一灵感,可以称之为“亲情伤别”。《罗摩衍那》就是以这种“亲情伤别”为原型,构建出下面的三个叙事圆环:
第一,十车王善射,能够“闻声即中”。他自恃武艺高强,结果错听声音,一箭射中了一位年轻的苦行者。这位苦行者的父母都是瞎子。丧子之痛使他们说出了咒语,诅咒十车王也会在与亲子的离别中死去。
第二,十车王生有四子,长子罗摩英俊忠厚,深受人民爱戴。就在十车王准备为他行灌顶礼,立他为王时,他的爱妃吉迦伊提醒他说,你曾答应给我两个“恩赐”,由我提出,你决不回绝。我现在提出两个要求:一是立我生的儿子婆罗多为王;二是将罗摩衍那流放14年。十车王意识到这是咒语的应验,深感无奈,在罗摩衍那被流放后死去。
第三,十车王的死并不是咒语的终结。罗摩继续为他的父亲的罪过付出代价——他的爱妻悉多被魔王罗波那掳去。罗摩遭受了丧妻之痛。他经过艰苦的战争,在猴国军队的帮助下夺回妻子。但按照印度习俗,罗摩不能够同一个在异地与陌生人共同生活过的女人修好。他必须休妻。悉多为证实自己的清白,跳入火中。火神知道悉多并未失身,命烈火不得烧到悉多。悉多后来为罗摩生下两个孩子。罗摩劝悉多返回王宫,被她拒绝。伤心至极的悉多最后跳入大地的缝隙,消失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之中。
王权杖与手足情的对决 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是,罗摩在意识到本应该属于他的王权即将落人他人之手时的态度:当时,国王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曾希望罗摩杀死自己,以求两个“恩赐”失效,让罗摩得以继承王位;罗摩的好兄弟罗什曼那也曾愤怒地表示,要杀死一切反对罗摩继承王位的对手,但均被罗摩拒绝。他认为,应该帮助父王兑现他的诺言,维护父亲的完美形象;对于国王的爱妃吉迦伊他曾恼怒过,但很快就改变了看法,认为吉迦伊曾为国立功,有权要求国王兑现给她的许诺。他对悲痛欲绝的母后说:“我不能偷偷地,/为了整个王国,/丢掉我的声名,/放弃我的快乐。/皇后呀!在这个/很短的生命里,我不能违背达摩,/去追求微末的大地。”罗摩毅然决然脱下王公的锦衣玉袍,换上树皮做的衣服,同妻子和兄弟罗什曼那走向了山林,过起了餐风露宿的半野人生活。十车王死后,吉迦伊的儿子婆罗多知道了母亲的所为,予以痛责,坚决要迎回罗摩,让罗摩做王。罗摩不为所动,劝告婆罗多遵从父亲遗嘱,并表示自己一定要在森林中待满14年。婆罗多无奈,讨得罗摩的金鞋,供奉于宫廷,表示自己只是代长兄行使王权。直到14年后罗摩载誉归来。
哈姆雷特面对父王被杀、王权失落的处境,采取的做法是复仇和夺回王位,因此全局充满了悲怆、紧张和血腥的气息,并以全剧的七个主人公全部死亡作为结局。这个大悲剧给予人的启示是很深邃的。《罗摩衍那》中的罗摩以及他的兄弟婆罗多的做法不同。罗摩面对王权的失落,他采取的是忍让、理解,而获得王权的婆罗多也是推让,努力想把王权还给哥哥。这种手足情感人至深。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面引用的那一段诗所说的:对于罗摩和婆罗多而言,王位是重要的,但比王位更重要的是好名声;在名声之上还有“达摩”,即“道法”——人在精神理想上的追求。相对于精神上的崇高境界,王权所给予人的快乐是微不足道的。
片段赏析
罗摩陪同他的妻子美丽的悉多观赏林中风景时,情不自禁地赞美说:
“古时候,那一些王仙们/把这生活称做国王的甘露;/我的那一些祖先们/为了成神到林中来住。/山上那些巨大的石头,/成百成百地闪闪发光;/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蓝色、黄色、白色和淡黄。/山王的那一些药草,/夜里用自身发出的光芒,/成千成千地辉耀闪烁,/好像是祭火的火焰一样。/美丽女郎!在这座山上,/有的地方好像是邱楼,/有的地方好像是花园,/有的地方又像是块石头。/这质多罗俱吒山好像是/拱破了大地挺立起来;/质多罗俱吒山的峰顶/看上去真是幸福可爱。/你看这情人们的床铺,/上面铺着拘湿吒和蓬那迦,/还有陀伽罗和桦树叶子,/睡莲的花瓣在上面铺着。/莲花做成的花环看上去/已经被揉碎被摧破,/被那些情人们,爱人哪!/你再看一看各种的水果。/这一座质多罗俱吒山,/根茎、果实和泉水都有;/它赛过财神宫殿和天上恒河,/它赛过了北方的俱卢洲。”
(选自《罗摩衍那•阿逾陀篇》,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点评 罗摩毅然决然到森林里去,不仅是为了遵守父嘱、兄弟和睦以及国家不致分裂,还因为罗摩热爱森林、热爱自然。作为一个锦衣玉食、过惯了宫廷奢华生活的王子,能够穿起树皮衣过半野人的艰苦生活,并以此为“国王的甘露”,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诗中对于森林中的色彩与光影的描写,千姿百态;关于“情人们的床铺”的一段读起来也新鲜喜人。
相关链接
两大史诗是全印度的永恒的历史……它的价值没有随着时代发生任何变化,并在诗的殿堂里获得了永恒的王位。
——[印度]泰戈尔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好像是双峰并峙,矗立在印度文学史上,在两千多年漫长时间内,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和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学也有广泛的影响。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