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品德教育,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小班幼儿刚经历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转变,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幼儿的必修课。在新入园的小班阶段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对幼儿升入中、大班后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班阶段幼儿的品德发展会影响幼儿终身的品德素質。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三阶段论可以看出,小班阶段的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因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利用传统节日教育、日常细致观察、家园有效互动和品德故事等方式提升小班幼儿品德水平,帮助小班幼儿从“道德他律阶段”向“道德自律阶段”顺利过渡。
一、利用传统节日教育的品德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品德教育价值。教师节的尊师重教教育,国庆节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了解并热爱民族文化,重阳节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春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等,都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紧抓教育契机,将课题研究与主题活动紧密相融,深入挖掘,选择内容、形式适于各园幼儿的课程框架。”园本课程中,在主题脉络的整体框架下,会在日常教育计划安排中增加节日教育内容。教师抓住节日契机,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艺术领域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例如:教师节到了,教师结合当月的艺术领域教育目标,在了解幼儿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制作棒棒糖的泥工活动,对幼儿进行尊师爱师的品德教育。幼儿运用团圆、搓条的美工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可爱、颜色鲜艳、让人垂涎欲滴的棒棒糖送给教师,表达对教师的爱。
中秋节时,教师从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吃月饼经验出发,提问“为什么最近大家要吃月饼”,引出中秋节的节日概念,用小班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简单讲述,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和内涵,并且让幼儿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教师还延伸了相关的美术活动,将卫生纸撕条,制作玉兔粘贴画,深化了幼儿对中秋节的了解,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的精细发展。
在重阳节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传达“我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件小事”的任务,并要求把相关照片和视频发到群里共享,有的幼儿发来给爷爷奶奶捶背、洗脚的视频,有的幼儿发来帮助老人做家务的照片,有的幼儿给老人拥抱、鞠躬表示尊敬和感激。这样的节日教育不仅在幼儿心中埋藏下尊老爱老的美德种子,而且也促进了家庭和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二、捕捉区域活动中幼儿冲突的品德教育契机
皮亚杰说,让儿童自己去学会工作和内在的纪律的习惯并不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在理智和道德的领域里,只有被我们自己所克服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所具有的东西。
在合作中,尤其是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成为推动幼儿品德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活动是幼儿合作游戏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仔细观察幼儿、捕捉品德教育契机的绝佳时机。
小班幼儿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认为周围的事物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在区域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司空见惯。幼儿在一次次与同伴的冲突中,通过教师引导、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逐渐获得互相谦让、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不仅如此,在区域游戏中,比如建构类游戏、角色类游戏等,都需要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也是在游戏冲突中幼儿逐渐获得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例如:在建构区纸砖游戏中,有的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搭建世界里,合作、谦让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然大哭,或者“老师,他把我搭的城堡推倒了”“老师,他不给我”等告状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冲突的品德教育价值,在对区域游戏进行评价时,让幼儿进行自评和互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接下来的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继续追踪观察,让幼儿自主发现合作、谦让的优秀品德给游戏添彩,让游戏中的自己更加快乐。
三、运用礼仪教育增强品德教育仪式感
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幼儿已经进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但是幼儿品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在幼儿基本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能够基本正常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时候,教师可挖掘家长资源,请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助教,应营造一种共赢共进的局面,大家共享家长资源,让更多的幼儿得到发展。
在实践中,笔者得知隔壁中班正进行跆拳道家长助教活动,气氛活泼热烈,幼儿兴致盎然,于是邀请该家长也给小班幼儿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跆拳道兴趣启蒙和强身健体的机会。该家长并没有直接进行跆拳道内容的教学,而是首先进行跆拳道礼仪教育,向教师鞠躬问候辛苦了,还教育幼儿离园礼仪,家长来接的时候要和家长鞠躬问候辛苦了。笔者把幼儿的活动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家长了解礼仪教育的价值。通过集体教研,教师们认同建设形成一种新的班级礼仪文化,就是每天离园时,幼儿都要对教师和家长鞠躬问候“辛苦了”。家园共同配合,运用礼仪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仪式感,一个小小的鞠躬动作,在时间的酝酿下,自然会结出硕大的品德教育果实。
除了问好仪式外,家人就餐时,家长要改变全家围着幼儿一个中心转的做法,而是要等全家所有大人都动了筷子,幼儿才能开始吃饭。并且在餐桌旁贴一张打卡纸,鼓励幼儿把礼让长辈的良好品德坚持下去,把打卡变成内化于心的习惯。
每周末,教师都会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一则征集品德照片和小视频的通知,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或是观察记录幼儿自发的良好品德行为,或是与幼儿一起做一件体现良好品德的小事,把照片或小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共享。照片与视频在微信群的热烈互动,加上日积月累的时间酝酿,幼儿品德素养不断提升。
四、运用品德故事时间创立班级品德文化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是幼儿便溺、洗手、喝水的生活时间,在这个环节,幼儿一般会分组去进行生活活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在这个环节表现的速度自然也不一样。因此,为了避免消极等待,充分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化碎为整”,建立常规的品德故事时间,创立班级品德文化,提升班级幼儿的品德水平。
在班级日常过渡环节实践中,班级的两位教师可以互相配合,各自建立上午和下午的品德故事时间——《为什么不可以贪心》《为什么不可以撒谎》《为什么不可以任性》等系列丛书帮助幼儿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妈妈闯祸了》《谁做的风筝》等系列丛书指导幼儿学会待人接物。从幼儿的对话中便可以得知品德教育的成果——“你玩具不能拿太多了,不可以贪心。”“不能说‘我就不,我就不’,这样是任性。”“你小便完了没有洗手,你不能说洗了。”“我来帮你拉裤腿。”“你着急小便,你先来吧。”“我们一起搭一个停车场吧?”品德故事时间取得的品德教育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品德教育契机,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故事内容,给幼儿自主思考和体味的时间。久而久之,品德故事时间变成了幼儿的习惯,餐前和离园前,他们都会自觉地坐好等着听故事。虽然只是小班,良好的常规也日渐凸显。品德故事时间逐渐成为一种关爱、互助、合作的班级文化。
另外,会说话的环境,幼儿园组织的每周升旗仪式,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有效引导,这些都是幼儿品德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小班幼儿品德发展从“道德他律阶段”过渡到“道德自律阶段”。
(责任编辑 左毓红)
一、利用传统节日教育的品德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品德教育价值。教师节的尊师重教教育,国庆节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了解并热爱民族文化,重阳节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春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等,都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紧抓教育契机,将课题研究与主题活动紧密相融,深入挖掘,选择内容、形式适于各园幼儿的课程框架。”园本课程中,在主题脉络的整体框架下,会在日常教育计划安排中增加节日教育内容。教师抓住节日契机,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艺术领域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例如:教师节到了,教师结合当月的艺术领域教育目标,在了解幼儿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制作棒棒糖的泥工活动,对幼儿进行尊师爱师的品德教育。幼儿运用团圆、搓条的美工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可爱、颜色鲜艳、让人垂涎欲滴的棒棒糖送给教师,表达对教师的爱。
中秋节时,教师从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吃月饼经验出发,提问“为什么最近大家要吃月饼”,引出中秋节的节日概念,用小班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简单讲述,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和内涵,并且让幼儿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教师还延伸了相关的美术活动,将卫生纸撕条,制作玉兔粘贴画,深化了幼儿对中秋节的了解,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的精细发展。
在重阳节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传达“我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件小事”的任务,并要求把相关照片和视频发到群里共享,有的幼儿发来给爷爷奶奶捶背、洗脚的视频,有的幼儿发来帮助老人做家务的照片,有的幼儿给老人拥抱、鞠躬表示尊敬和感激。这样的节日教育不仅在幼儿心中埋藏下尊老爱老的美德种子,而且也促进了家庭和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二、捕捉区域活动中幼儿冲突的品德教育契机
皮亚杰说,让儿童自己去学会工作和内在的纪律的习惯并不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在理智和道德的领域里,只有被我们自己所克服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所具有的东西。
在合作中,尤其是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成为推动幼儿品德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活动是幼儿合作游戏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仔细观察幼儿、捕捉品德教育契机的绝佳时机。
小班幼儿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认为周围的事物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在区域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司空见惯。幼儿在一次次与同伴的冲突中,通过教师引导、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逐渐获得互相谦让、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不仅如此,在区域游戏中,比如建构类游戏、角色类游戏等,都需要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也是在游戏冲突中幼儿逐渐获得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例如:在建构区纸砖游戏中,有的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搭建世界里,合作、谦让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然大哭,或者“老师,他把我搭的城堡推倒了”“老师,他不给我”等告状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冲突的品德教育价值,在对区域游戏进行评价时,让幼儿进行自评和互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接下来的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继续追踪观察,让幼儿自主发现合作、谦让的优秀品德给游戏添彩,让游戏中的自己更加快乐。
三、运用礼仪教育增强品德教育仪式感
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幼儿已经进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但是幼儿品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在幼儿基本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能够基本正常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时候,教师可挖掘家长资源,请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助教,应营造一种共赢共进的局面,大家共享家长资源,让更多的幼儿得到发展。
在实践中,笔者得知隔壁中班正进行跆拳道家长助教活动,气氛活泼热烈,幼儿兴致盎然,于是邀请该家长也给小班幼儿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跆拳道兴趣启蒙和强身健体的机会。该家长并没有直接进行跆拳道内容的教学,而是首先进行跆拳道礼仪教育,向教师鞠躬问候辛苦了,还教育幼儿离园礼仪,家长来接的时候要和家长鞠躬问候辛苦了。笔者把幼儿的活动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家长了解礼仪教育的价值。通过集体教研,教师们认同建设形成一种新的班级礼仪文化,就是每天离园时,幼儿都要对教师和家长鞠躬问候“辛苦了”。家园共同配合,运用礼仪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仪式感,一个小小的鞠躬动作,在时间的酝酿下,自然会结出硕大的品德教育果实。
除了问好仪式外,家人就餐时,家长要改变全家围着幼儿一个中心转的做法,而是要等全家所有大人都动了筷子,幼儿才能开始吃饭。并且在餐桌旁贴一张打卡纸,鼓励幼儿把礼让长辈的良好品德坚持下去,把打卡变成内化于心的习惯。
每周末,教师都会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一则征集品德照片和小视频的通知,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或是观察记录幼儿自发的良好品德行为,或是与幼儿一起做一件体现良好品德的小事,把照片或小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共享。照片与视频在微信群的热烈互动,加上日积月累的时间酝酿,幼儿品德素养不断提升。
四、运用品德故事时间创立班级品德文化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是幼儿便溺、洗手、喝水的生活时间,在这个环节,幼儿一般会分组去进行生活活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在这个环节表现的速度自然也不一样。因此,为了避免消极等待,充分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化碎为整”,建立常规的品德故事时间,创立班级品德文化,提升班级幼儿的品德水平。
在班级日常过渡环节实践中,班级的两位教师可以互相配合,各自建立上午和下午的品德故事时间——《为什么不可以贪心》《为什么不可以撒谎》《为什么不可以任性》等系列丛书帮助幼儿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妈妈闯祸了》《谁做的风筝》等系列丛书指导幼儿学会待人接物。从幼儿的对话中便可以得知品德教育的成果——“你玩具不能拿太多了,不可以贪心。”“不能说‘我就不,我就不’,这样是任性。”“你小便完了没有洗手,你不能说洗了。”“我来帮你拉裤腿。”“你着急小便,你先来吧。”“我们一起搭一个停车场吧?”品德故事时间取得的品德教育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品德教育契机,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故事内容,给幼儿自主思考和体味的时间。久而久之,品德故事时间变成了幼儿的习惯,餐前和离园前,他们都会自觉地坐好等着听故事。虽然只是小班,良好的常规也日渐凸显。品德故事时间逐渐成为一种关爱、互助、合作的班级文化。
另外,会说话的环境,幼儿园组织的每周升旗仪式,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有效引导,这些都是幼儿品德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小班幼儿品德发展从“道德他律阶段”过渡到“道德自律阶段”。
(责任编辑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