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中国汽车价格要崩盘的说法,近来一直在行业内外流行。这种说法不仅网上盛传,有些媒体也推波助澜,夸大其词地进行报道,还搞“车市老总预言车市可能崩盘”调查,有的汽车交易市场老总、企业销售负责人也发表赞同的言论,一时间使得已经被降价搅得低迷的车市更加迷雾重重。2005年春节临近,车价崩盘说更成为消费者十分关注的话题,左右着节日期间的车市。
车市崩盘论者认为,2004年车市“供求关系失衡”,出现了“十大没谱”的汽车“冷”市局面,导致“2005年车价要拦腰砍”,“崩盘的全国车价最高降幅12万元”;更有的根据所谓绝对可靠消息预言:“2005年5月1日至10月1日家用轿车的价格将全线崩盘,涉及所有主流车型,其中广本新雅阁也就13.8万元。”这些说法未免太言过其实。
如何看待中国的车市,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市场从来不会被仁者、智者所左右,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着。人们只有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去认识市场规律,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预判。这个总趋势就是:中国的经济不会逆转并将继续发展.汽车进入中国百姓家庭的步伐正在加快。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下面的分析,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态度是积极和乐观的,更不能同意车市崩盘的论断。
2004年车市基本正常或良好
200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500万辆,比上年增长幅度均在14%以上。在轿车连续两年以50%和90%超高速增长、基数较大的基础上,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世界各国中也名列前茅。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连续3年每年突破一个百万辆级的台阶,3年间产销量翻了一番,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我们必须看到,2002、2003连续两年的高增长,是对国内长期压抑的汽车购买力的一次大释放,是一种非正常的增长速度,这种高速度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中国汽车产品结构不合理状况存在已久,过去是“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近两年则是轿车成倍增长而客车、载货车增长缓慢。2004年情形有所不同了:载货车产销同比增长达25%左右,超过了轿车16%的增长率,客车年产销同比增长也在7%~10%之间。这表明汽车产品三大品种的发展正趋向均衡,轿车增长过快的现象得到抑制。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载货车的较快增长,不仅有利于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更有利地支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向好的佐证。
分析中国车市,不能忽视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对历年汽车产量增长的比较,可以得出2004年汽车市场发展正常的结论。自1991年以来,中国汽车和轿车产量都呈逐年稳定增长、从2000年以后迅速增长。从图1表明的发展趋势看,这条曲线今后的走向可能趋于平缓,但是绝不可能陡然调头向下。我们不能不看到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的一些十分可喜的变化:一是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二是私人购车成为消费主流,三是轿车价格不断趋于合理,一些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已经低于国际价格,四是国产汽车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进口汽车没有对国内形成冲击。这正是我们之愿望。
2005年“崩盘”现象不会出现
笔者认为,用“崩盘”比喻汽车降价不妥。何谓“崩盘”?这是个十分含混的概念,说车价崩盘,只能是缺乏理性思维的盲目冲动。轿车降价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过程中有的车型有可能降价50%,但包括货车、客车在内的所有车型都降价一半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是稳定发展的一年。近期出版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预计2005年全国GDP增长8.9%,居民收入与消费上涨7.5%;可能会出现类似加入WTO后的销售增长率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对2005年汽车产销量总体增长抱乐观态度:预计增长幅度在10%~20%之间,其中载货车增幅最高,客车最低,轿车、客车价格继续下降。全年产量会超过550万辆,赶上或超过世界第三的德国。
中国之大,让人很难从一点看到全部,在对汽车需求的预判上出现误差在所难免。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对汽车的总需求只会增长,不会衰减。这种认识的依据来源于两个基本面:一是大中城市私人购车将稳步增长。目前,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特大城市虽然私家车剧增,像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达230万辆,占全国2500万辆的9.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这些城市的汽车普及率还相当低;在有车族中开始更换或增加第二辆车的用户,已不在少数。在数量众多的省地级城市,普及私家车的步伐开始加快。今后几年内,城市汽车消费市场的增容和扩大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现在城里人买车更加挑剔,品牌已经上升到第一选择要素。
二是在广袤的大地上,经济发达地区已是星罗棋布,这些地区的汽车购买潜力十分巨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仅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现有30万户人家,汽车保有量达2万多辆。据当地负责人说,不超过3年,吴江市将实现3户人家1辆车,也就是说,在今后的2--3年内,吴江市就要消费汽车8万辆。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在全国,像吴江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起码有几百个,如果都能实现这样的汽车消费,现在500万辆的产量不是多了,而将是供不应求。
充分用好价格杠杆是当务之急
我们不否认当前由于产能暂时过剩,导致汽车滞销和价格下跌的事实,虽然这不是市场的主流,也必须给以足够重视。由于100多家整车企业都要吃饱饭,必然加剧竞争,而竞争最有效、最直接,也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就是价格大战,不正常的价格大战导致价格大乱。仅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汽车价格成了万花筒,报价8.88万元的1.3L两厢飞度,就可以用8.28万元到7.63万元之间的5种价格买到。有些3万一4万元的车型已经无钱可赚,仍然要和那些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车型比着降,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更加严重,也使生产商大蚀老本。
降价是市场挤出“泡沫”的过程,降价对消费者有利。正确理解和合理引导这个过程,使之良性过渡,十分必要。当务之急是杜绝价格混乱,防止恶性竞争,规范汽车交易,充分用好价格杠杆。但这是另外一个议题了,本文不做论述。相信2005年汽车降价会走向理性,因为任何一个生产商也不会长期做赔本生意。
车市崩盘论者认为,2004年车市“供求关系失衡”,出现了“十大没谱”的汽车“冷”市局面,导致“2005年车价要拦腰砍”,“崩盘的全国车价最高降幅12万元”;更有的根据所谓绝对可靠消息预言:“2005年5月1日至10月1日家用轿车的价格将全线崩盘,涉及所有主流车型,其中广本新雅阁也就13.8万元。”这些说法未免太言过其实。
如何看待中国的车市,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市场从来不会被仁者、智者所左右,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着。人们只有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去认识市场规律,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预判。这个总趋势就是:中国的经济不会逆转并将继续发展.汽车进入中国百姓家庭的步伐正在加快。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下面的分析,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态度是积极和乐观的,更不能同意车市崩盘的论断。
2004年车市基本正常或良好
200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500万辆,比上年增长幅度均在14%以上。在轿车连续两年以50%和90%超高速增长、基数较大的基础上,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世界各国中也名列前茅。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连续3年每年突破一个百万辆级的台阶,3年间产销量翻了一番,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我们必须看到,2002、2003连续两年的高增长,是对国内长期压抑的汽车购买力的一次大释放,是一种非正常的增长速度,这种高速度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中国汽车产品结构不合理状况存在已久,过去是“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近两年则是轿车成倍增长而客车、载货车增长缓慢。2004年情形有所不同了:载货车产销同比增长达25%左右,超过了轿车16%的增长率,客车年产销同比增长也在7%~10%之间。这表明汽车产品三大品种的发展正趋向均衡,轿车增长过快的现象得到抑制。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载货车的较快增长,不仅有利于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更有利地支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向好的佐证。
分析中国车市,不能忽视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对历年汽车产量增长的比较,可以得出2004年汽车市场发展正常的结论。自1991年以来,中国汽车和轿车产量都呈逐年稳定增长、从2000年以后迅速增长。从图1表明的发展趋势看,这条曲线今后的走向可能趋于平缓,但是绝不可能陡然调头向下。我们不能不看到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的一些十分可喜的变化:一是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二是私人购车成为消费主流,三是轿车价格不断趋于合理,一些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已经低于国际价格,四是国产汽车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进口汽车没有对国内形成冲击。这正是我们之愿望。
2005年“崩盘”现象不会出现
笔者认为,用“崩盘”比喻汽车降价不妥。何谓“崩盘”?这是个十分含混的概念,说车价崩盘,只能是缺乏理性思维的盲目冲动。轿车降价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过程中有的车型有可能降价50%,但包括货车、客车在内的所有车型都降价一半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是稳定发展的一年。近期出版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预计2005年全国GDP增长8.9%,居民收入与消费上涨7.5%;可能会出现类似加入WTO后的销售增长率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对2005年汽车产销量总体增长抱乐观态度:预计增长幅度在10%~20%之间,其中载货车增幅最高,客车最低,轿车、客车价格继续下降。全年产量会超过550万辆,赶上或超过世界第三的德国。
中国之大,让人很难从一点看到全部,在对汽车需求的预判上出现误差在所难免。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对汽车的总需求只会增长,不会衰减。这种认识的依据来源于两个基本面:一是大中城市私人购车将稳步增长。目前,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特大城市虽然私家车剧增,像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达230万辆,占全国2500万辆的9.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这些城市的汽车普及率还相当低;在有车族中开始更换或增加第二辆车的用户,已不在少数。在数量众多的省地级城市,普及私家车的步伐开始加快。今后几年内,城市汽车消费市场的增容和扩大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现在城里人买车更加挑剔,品牌已经上升到第一选择要素。
二是在广袤的大地上,经济发达地区已是星罗棋布,这些地区的汽车购买潜力十分巨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仅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现有30万户人家,汽车保有量达2万多辆。据当地负责人说,不超过3年,吴江市将实现3户人家1辆车,也就是说,在今后的2--3年内,吴江市就要消费汽车8万辆。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在全国,像吴江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起码有几百个,如果都能实现这样的汽车消费,现在500万辆的产量不是多了,而将是供不应求。
充分用好价格杠杆是当务之急
我们不否认当前由于产能暂时过剩,导致汽车滞销和价格下跌的事实,虽然这不是市场的主流,也必须给以足够重视。由于100多家整车企业都要吃饱饭,必然加剧竞争,而竞争最有效、最直接,也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就是价格大战,不正常的价格大战导致价格大乱。仅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汽车价格成了万花筒,报价8.88万元的1.3L两厢飞度,就可以用8.28万元到7.63万元之间的5种价格买到。有些3万一4万元的车型已经无钱可赚,仍然要和那些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车型比着降,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更加严重,也使生产商大蚀老本。
降价是市场挤出“泡沫”的过程,降价对消费者有利。正确理解和合理引导这个过程,使之良性过渡,十分必要。当务之急是杜绝价格混乱,防止恶性竞争,规范汽车交易,充分用好价格杠杆。但这是另外一个议题了,本文不做论述。相信2005年汽车降价会走向理性,因为任何一个生产商也不会长期做赔本生意。